cover
avatar
馮勃翰、陳鳳馨 | 10分鐘商學院
聲音課程 4小時41分40秒 商業職場 28 集

陳:接下來我們要看另一個轉型的例子:職棒大聯盟。

 

馮:關於這個故事,很多人會談到:網路平台是不是能經營自己的媒體?可不可以去中介化?原本需要由電視台轉播,現在我自己可以成為youtuber。現在我們來談談大聯盟的故事,美國職棒大聯盟除了現場的比賽之外,就是透過有線電視、無線電視,讓觀眾觀賞比賽,過去電視實況轉播授權金是美國職棒大聯盟非常大宗的收入來源。以2010年左右幾年來說,他們每年從福斯、ESPN、ABS收到的授權金額超過七億美金,而且這些電視台跟大聯盟簽授權,一次都是簽七、八年期的合約,而且會有預付金事先匯進來,對他們的財務也很有幫助。

 

陳:競標的價格也越來越高。

 

馮:但是從2002年開始,大聯盟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叫做MLB Advanced Media。

 

馮:簡稱BAM,開始做自己的網路轉播內容,訴求是B2C,也就是大聯盟比賽內容的擁有者。

 

陳:直接提供轉播給觀眾。

 

馮:然後推出MLB.TV,採用繳交年費的訂閱制度,價格可能一百美金,觀眾就能連線看比賽。


陳:就是直接跟消費者收費了。

 

馮:我在美國的時候訂閱過,當時還有一些限制,比方說我在紐約,紐約主場的比賽他們不播,會被擋住。

 

陳:反而主場不轉播?

 

馮:因為我有有線電視,他們需要跟傳統媒體取得平衡;但是非主場的其他比賽,我全都可以看。或者我本來在紐約,但是到芝加哥出差,我在旅館就可以透過MLB.TV的網路來看紐約的比賽,那是十多年前我還在美國工作的時候,後來MLB.TV開始變嚴格。

 

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大聯盟自己做B2C的轉播,那ESPN、福斯的轉播還需要嗎?這是想跟大家分享的問題。

 

陳:你覺得還有需要嗎?他們彼此之間可以共存,還是內容直播給觀眾的時候,中間的中介就會被取消掉,不管是電視台或其他頻道?

 

馮:這部分我們可以分兩個角度看,一個是看現在進行式,一個是看長遠的未來。長遠的未來其實看法分歧,但就過去十年的觀察,傳統電視台的角色並沒有因此被取代。

有幾個原因,剛才有提到電視台資金雄厚,是可以簽約、付預付金的,所以對於內容供應者而言,能提前有錢進來;美國職棒大聯盟建立自己的平台,有自己的授眾,目的是把內容推送的更廣。MLB.TV的族群是像我一樣,最多曾經一年看150場轉播,我們這類愛看球賽的就會去訂閱。對於一年只看一兩場的或只有季後賽才看的觀眾,客群是完全不一樣的。

 

陳:重度球迷當然可能會用MLB.TV,但是對於輕度使用者來說,看電視台還是比較划算。

 

馮:對。電視台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他們也必須從有線電視轉型成數位,不然在美國也是剪線潮。轉型當然是問題,可是對大型電視台而言,他們觸角更廣、資金雄厚,可以接觸更大、更普及的市場,他們有他們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自營的B2C跟大型電視台之間其實有一種競合關係。

 

陳: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美國職棒大聯盟用這樣的方式,到底可以取得什麼樣的好處?

 

馮:好處是這樣的,剛講到傳統的電視台仍然很重要,可是當大聯盟有自營的媒體之後,會影響到雙方談判授權的議價能力。原本大聯盟跟電視台談,但是電視台不播,我就可能一下就垮掉了(授權金談不攏,大聯盟內容就沒得播了)。

 

陳:中華職棒大聯盟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

 

馮:對,但是現在MLB.TV已經經營起來,有通過數位管道接觸觀眾的能力。

 

陳:議價能力就提高了。

 

馮:對,跟電視台談不攏,雖然有損害,但損害會比較小;所以彼此間議價的籌碼會不同,內容供應商的籌碼提高了。

不過對於籌碼提高這件事要分幾個階段,如果內容的供應者本來不是很知名,人家不是非要它不可,如果它要發展自營通路,那大的平台或者電視台可能就不理它了;但是如果內容供應者是非常獨特且有魅力的產品,電視台跟平台需要它,那個時候內容供應者仍然有自營的管道,會提升其議價的能力,這是第一塊好處。

第二塊好處,是關於數據,例如:我的書透過網路來賣;我的內容透過電視台、透過其他平台來播放,銷售數據是歸那些銷售端、銷售平台所擁有。

 

陳:我不清楚我的消費者是什麼面貌。

 

馮:再舉例,像是亞馬遜,蒐集一堆數據,並不會給出版社。所以身為內容創作者和內容生產者,如果我們有自已經營的一塊,至少從銷售樣本,可以很清楚看到我們的作品,是誰在看、誰會喜歡、從哪裡得到的回響,可以成為一個數據的來源,我覺得這個部分也是很寶貴的。

 

陳:這兩個其實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講,都是很大的啟發對不對?現在回頭來講,從大都會歌劇院、大學的學程,一直到美國職棒大聯盟,都是國際知名的。看到新科技帶來了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有一些在傳統的經營模式之下是不會出現的,也是我們特別要去因應的。到底新科技對於內容產業有什麼樣的特質是不同的?

 

馮:新科技的特質,跳脫剛剛提到的那些領域,我覺得第一個特色是:沒有容量限制,如果把他想像成書或者是影片,你去傳統書店,可以知道能夠上架的書種有限,可是網路書店可以無限量;第二個效果是更小的交易成本,所以數位的產品通過網路,一般來說可以讓價格更便宜;第三個效果是更小的搜尋成本,你要找東西變容易、變快了。不過搜尋成本這件事情也有一個代價,東西容易被找到,但是市場其實變得更加競爭;再接下來,是更低的製作成本,別的不說,20年前、30年前,如果要做影像節目所費不貲,而且那時候還是膠捲,但現在有一些YouTuber做得很好,他們只有手機,加上免費影片剪輯軟體,可是他的創意可以變成十萬人看的東西。

但是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是什麼呢?我們進入一個內容爆量的時代。過去我們有守門員的角色,電視台、出版社、電影公司,他們的權力很大,決定了哪些東西可以通過綠燈進行製作,然後上架;現在因為去中介化、便宜,可以快速利用那些平台。內容爆量以後,對很多創作者來說,競爭的不再是需要守門員的許可,而是整個社會、目標族群的注意力。

 

陳:所以會變成一個更分眾的時代,大眾時代已經過去了。

 

馮:我自己抱持的觀點是:競爭注意力這件事情是很難的,如何脫穎而出就是困難的。所以到頭來看似進入的門檻降低,但是成為被人注意到的內容,這個門檻反而大幅提高。

 

陳:而且贏者通吃的情況下,大者恆大,只要通過那個門檻並贏得注意力,就會像螺旋效應越滾越大,反而使得其他人的東西通通被埋沒了。

 

馮:我自己有一個理論,其實還沒有經過驗證,叫做「返古」,就是網路讓我們很多的模式或形態回到過去。

 

馮:最早生產製造的成本很高昂,所以只有很少的東西被創造出來、被大家知道;接下來門檻一直降低,東西越來越多,競爭觀眾、贏得聽眾注意力的難度變高,以至於前期的製作,要不非常獨特,或者創意是別人所沒有的,否則我就需要打精緻度、打行銷,然後做社群行銷、內容行銷,這是很耗人、耗梗、耗素材的東西。

 

陳:耗梗?

 

馮:對,非常耗梗。做節目,其實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堆積,所以這看似門檻低,實質門檻是高的,我覺得對於想要投入、想要成為創作者、自營媒體的,其實是需要對這方面有一個認知。

 

陳:要更精煉自己的研究。

 

馮: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做,目標就是要盡可能做到最好,但題材不一定需要迎合主流,可以更多元化,因為網路可以讓你的東西被搜尋到。

 

陳:所以沒有容量限制,就網路書店來講,如果買實體書,容量限制都算少,何況電子書?那更是沒有容量限制。交易成本和搜尋成本更小,但競爭變得很激烈。

因此我們觀察到有兩個重要的發展,一個叫做「長尾效應」,另一個是數據方面的應用,就這兩件事情來跟大家分享。

 

馮:其實關於科技改變了內容產業之後,學界就有兩派辯論,到底透過網路得到最大注意的,是那些原本就有機會爆紅的超熱門商品,還是原本屬於比較冷門小眾的產品?我們以電影為例,把電影的票房或是網路上觀眾的點擊次數,從最高到最低一路排下來,會出現一個曲線,曲線越右端,觀眾人數越少,越偏右邊的電影越多,就會出現一條曲線的尾巴。


克里斯安德森有一本知名的書叫《長尾效應》,他提到網路幫助冷門的產品,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但是在哈佛大學,安妮塔艾爾佛斯持相反的論點,她也引用一些數據,表示網路其實是讓熱門的商品更熱門,就像我們剛講到的歌劇《卡門》或大都會歌劇院,但是對於冷門商品,他們的數量會更多,但是每天分到的瀏覽量更稀少更稀薄。

我自己抱持的看法是,他們各對了一半,熱門的的確會更熱門,然後中間部位會大幅的萎縮,也變成尾部,然後所謂尾部,原本不會被看到、沒辦法在實體書店上架的,他可以存在、可以被一群小眾看見,這其實讓整個市場變得更極端。

 

陳:可是最後要來談的是數據這件事情,剛提到美國職棒大聯盟成立自己的頻道,結果使消費者的數據可以由自己掌控,不需要受制於電視台,所以掌控數據其實也是數位時代很重要的一件事。

 

馮:尤其是我們身在產品數量這麼多的時代,比如亞馬遜賣書或是Netflix賣劇,或者是音樂串流平台,這些角色就多了一個名稱,叫做「媒合」。


因為從他的平台,可以看到所有網路使用者的選擇,這些人看了什麼、聽了什麼。過去我們可能只是知道,女性讀者喜歡某一類的書,現在我們可以很明確知道,網路上這個ID喜歡什麼。掌握了大量數據,挖掘出目標讀者、觀眾是誰,然後把極大量好作品跟極大量的授眾媒合。


所以這些平台都會根據你過去瀏覽的記錄,找到適合你的商品推薦給你,主動告訴你可能你會對什麼感興趣。例如你正在看這本書,我就告訴你其他會買這本書的人也關心什麼東西,這個媒合的角色讓平台的力量大幅增加。

 

陳:這就是掌握數據的能量,尤其是我們看到現在的數據,會覺得好像已經很精準了,其實他們都還不夠精準。如果他們真的十足精準,就會把你意想不到的、心裡想要看到的東西,通通都放到你眼前。

 

馮:從數據的角度出發,又再度助長了大者恆大,為什麼呢?因為數據的量越多,你能從數據挖掘出來的資訊就越豐富。

 

陳:所以今天談數位科技所顛覆的內容產業,你我都需要思考,也許我們都會成為內容產業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