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學一件事:學如何花錢?
開場:
活到老學到老,生活每一天都有很多的挑戰要學習。
我們用心理學和管理學幫你解決生活大小事。
我是執行長劉宥彤、我是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歡迎收聽學一件事
花錢的五大地雷是什麼?
每一個人除了學存錢,也應該要學花錢。
那什麼是五大花錢地雷?
買了一堆以為需要的東西,其實不需要的東西。Ex. 跳樓大拍賣
有折扣、看到物超所值就忍不住下手。Ex. 2件5折、加一元多一件
無止盡跟進消費潮流,自以為負擔的起。Ex. iphone12
沒有儲蓄的觀念。
衝動型消費-享受當下花錢、無法擺脫當大爺的快感。
花錢最扯的舉例:
例:購買度假村卷,四萬塊可以讓你到世界各果享受不同的度假村,並且可以使用一輩子。
背後心態:想跟他人一樣可以很常出國,所以當出現一個物超所值的方案時,就想要花錢購買。
例:迷上手遊,因為想要成為冠軍並維持排行,所以就一直課金。
背後心態:衝動型消費。因為在現實生活有跨不過去的問題,所以才想在虛擬世界追求贏的快感。
例:迷上醫美、購買大量的衣服(且都不剪掉吊牌)、美妝用品
背後心態:買了一堆以為需要,但實際上不需要的東西。因為進入婚姻一段時間,發現老公開始晚回家,所以開始擔心變老、青春流逝⋯⋯
花錢的心理盲點:背後的心態是什麼?
處理內心的焦慮 / 知道自己『心裡匱乏』的程度與需求
例:購買大量的超人公仔。
背後心態:因為從小父母離異,無法獲得最夠的父愛,進而希望有人可以保護他,所以開始喜歡蒐集這類的公仔。
例:《三十而已》一位看起來無消費能力阿姨,一來就想要刷了一套高級的訂製珠寶。
背後心態:因為阿姨與老公一起白手起家,但等到發達了以後,老公就將這位阿姨一腳踹開,並要與新的女朋友結婚,阿姨因此改變她對花錢的看法、態度。
我們不要是要你不花錢,而是要你反思確認自己的購買行為是符合有目的且有意識的,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
從心理學上來看的解決之道:過度花錢是焦慮,花錢是一個行為來源,我們將花錢變成補償,因此可以把花錢變成x,並找一個事情取代x,進而消除焦慮感例:咬指甲的孩子,在他手上貼膠帶,讓他可以從摳膠帶中獲得一樣的快感。
如何從管理學來判斷這筆錢花得值不值得、有沒有效益。
區分重要性:找到目標並了解自己金錢能力。
計畫性區分:每月發薪日時就可以將不同用途的錢放到不同的銀行帳戶,來控制、管理花費。
對未來展望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
總結:
學一件事:世界上所有不理性的花錢,都來自於內心的匱乏,所以要找到相等的事情來補足匱乏感,若在無法補足前可以先用管理學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