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會告訴你
本書作者唐納甘迺迪擔任美國知名的史丹福大學校長長達十二年,除治理史丹福大學之外,更有機會參與美國高等教育相關委員會的討論,深刻了解各級大學的運作情況。
正當美國大學飽受各方抨擊,家長與學生不滿教育費用不斷攀升,學者們身處「合作放兩旁競爭擺中間」的環境,個個揣揣不安之際,本書作者以他淵博的學識和親身的體驗,客觀坦陳大學面臨的問題,並提出精闢的大學治理之道。他充分了解學者面臨的各種壓力,包括如何在文化衝突中進行公開的研究,如何處理學說創見著作權的爭議,以及如何爭取日益減少的研究經費及設施等。他認為,大學若要進行真正的改革,全體教師與學校管理階層都必須負起更多對學生、大學與社會的責任。
這是一本為所有關心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者所寫的書,您會深深領悟:大學絕不是一座象牙塔,它不但保存我們最高的教育與學術成就,並且帶領社會大眾邁向新的知識領域,影響力擴及全球。
作者:唐納.甘迺迪
譯者:楊振富
出版社:天下文化
本書金句:
1. 為了爭取更多研究基金與學生補助,美國各大學與學院逐漸變成更重視利潤的遊說團體,原有的清高光環因而漸漸失色。
2. 大學設立的目的是獲取並傳播知識,並且引導年輕人以具創造性及建設性的方式,應用這些知識,以提升文化。就此一層面而言,大學教授扮演行為模範的角色,其重要性可能猶勝知識的傳遞與智慧的啟發。
3. 只要學術研究仍被視為老師績效與成就的最重要指標,學術研究引發的惡性競爭就不可能停歇。
4. 大眾認為個人利益、貪婪和不誠實,早已使學術的理想變質。高等教育地位一落千丈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引起爭議的,就是研究行為失當。
5. 大學教育不再只是協助學生步入社會,也必須陪伴、協助社會大眾走完職業生涯與人生。換句話說,大學教育必須從單一年齡層教育轉變成複合年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