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張嘉驊 |
影像課程

大家好,我是張嘉驊。

我所編著的《少年讀史記》,是以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作為底本,從中精選一百多人的事蹟,借鑒現代文學的手法,編寫成60個具有深刻意義的歷史故事。讀完故事,再讀關鍵問題的討論,接著讀《史記》的經典原文與相關的詞語解釋。這套書自發行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在兩岸共獲得近十項的大獎,尤其是簡體版,銷售量已突破60萬冊。在與讀者見面的許多場合裡,經常有人問起:「《史記》該怎麼讀?」

這個問題相當於在問:「怎麼讀古書?」而它可以分作兩個層次來談。


第一個層次是詞語的了解。


古書是用古文寫成的,跟我們習慣使用的白話文已有一段距離。就像我們說「怎麼樣」,古人會說「如之何」;又像我們現在用「河」這個詞來泛指所有的河流,而在上古,「河」一定是指黃河,至於「江」一定是指長江。那麼在上古,人們怎麼去稱呼不是黃河與長江的一般河流呢?當時的做法,若不是直接稱呼河流的名稱,就是給河流冠上「水」這個詞,如漢水、淮水,等等。所以,對一般讀者來說,想要了解古文的字面意思,不能不依靠專家的註解和語譯。因此,選擇一個好的讀本是很重要的。

在這方面,《史記》可參考的注釋本很多,而且不乏全部都譯出來的全譯本。讀這種全譯本,對大人來說,應該沒有多大問題。但是很多年輕朋友,例如一般的中小學生,才剛接觸古文,要不要讀《史記》的全譯本呢?能讀得下去,那最好不過;讀不了,也不要勉強,否則會給自己製造太大的壓力。其實我更建議年輕朋友找那種精選又解釋得比較淺顯的本子來讀,這樣會比較好。《少年讀史記》的編寫,便符合這樣的需求。


第二個層次是內容的了解。


讀古書要是只知道什麼詞語該怎麼解釋,還不算真正的讀古書;一定要對其中的內容有所了解,懂得去發掘、進而探討文章中所表露的、所牽涉的問題,這才算是比較深入的閱讀。

讀一般的書,其實也是這樣的。只是,古書的內容經常涉及古代的社會背景和思想,要進行探索,少不了得花點功夫。就像《史記》的第一篇列傳記載伯夷、叔齊的故事,說這對兄弟相互推讓,為了不當孤竹國的國君,相繼逃走。這個故事就涉及商朝的君位繼承法。哥哥伯夷不願當國君,是因為死去的父君早就指定叔齊當繼承人。弟弟叔齊不願當國君,是因為國家的體制一向是以長公子作為繼承人。嫡長子要是過世了,才由其他公子依照年齡的次序來接位,這叫做「兄終弟及」。當父君的遺命與國家的體制產生嚴重的矛盾,伯夷和叔齊這對兄弟最終只能以出逃來解決這個矛盾。他們的出逃,看似違背常理,其實是合乎理性的行動。不知道你讀這個故事,是不是能讀出這樣的義涵呢?


主題式閱讀是最好的訓練


關於第二層次的閱讀,我特別鼓勵一種讀法,就是主題式的閱讀。顧名思義,主題式的閱讀是依照某個主題來進行閱讀,至於要依照什麼主題,主題該有多大有多小,都憑個人的興趣和能力來制定。

例如,秦朝末年,項羽崛起,一度掌握天下大權,但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卻敗給了實力比他差一截的劉邦。項羽最初為什麼會成功?最後為什麼會失敗?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當作一個主題,去研究《史記》是怎麼說的。又如,劉邦說他的成功,得力於張良、蕭何與韓信。這三個人就是所謂的「漢初三傑」。他們分別具有什麼樣的本事?為什麼能幫劉邦成就一番建國大業?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問題當作一個主題,去查一查《史記》的相關記載。這是一種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方式,先問問題再找答案,而我手上有一本書,就是談《史記》中所提到的軍事家。這個主題也相當不錯。

主題式的閱讀必須經過自己的設計,積極性高,主動性強,閱讀的範圍好控制,也容易形成有效的架構。不論是大人或小孩,不管是在學校或在家裡,都需要這種閱讀的方法。小孩要是不懂怎麼去進行,大人(也就是老師和家長)應該負起責任,好好的去帶。


史記,就是一本「生命檔案書」


我們現在為大家製作的這個專輯,也是一種主題式的閱讀,主要是讀《史記》所蘊含的人生智慧。這是一個不限年齡、任何大小朋友都能聽的節目。更歡迎親子共聽,聽完後一起來討論。在這個主題之下,我們考量了適當的範圍,分成12個項目,引用《史記》的人物故事來做詳細的解說。這相當於12個智慧錦囊,只要你願意打開,你就會發現錦囊中的智慧對我們的人生能起到莫大的啟示。

如同大家所知道的,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傳誦千古的史學名著。但是就我看來,我更願意把這部史書當成所謂的「生命檔案書」。在這部「生命檔案書」裡所記載的一則則人物事蹟,一再觸及的都是「人該怎麼活」的問題。有些人活得高貴,不是因為他有權有勢,而是他懷抱造福世人的理想,就像畢生宣揚仁義之道的孔子;有些人活得卑賤,不是因為他沒權沒勢,而是因為他滿腦子都是個人的私利,只會欺上瞞下,就像竄改秦始皇遺詔、後來導致秦朝滅亡的大臣趙高和李斯。司馬遷盡到一個史家應有的責任,細心地刻劃那些人物的典型,讓後人從歷史的閱讀中獲得不少深刻的教訓。歷史在這個時候變成一面巨大的鏡子,能反映出我們人性中的光明與黑暗、強韌與軟弱。而你,從歷史的映照中,又期盼自己成為什麼樣的身影呢?


無論哪個時代,都要面對生命價值的判斷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中國古代的唐太宗也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能讓人進行深切地反思。藉由深切的反思,我們在歷史的閱讀中學到了智慧。

我曾經聽過一種說法,認為《史記》這類古書寫的都是中國封建時期的事情和思想,在今天根本無益於孩子培養民主的素養。

真的得說,這是何等的偏見和誤解!要是按照這種邏輯來指導孩子讀書,那將有多少的中外古書是不用去碰的?如此一來,孩子不會懂得從傳統文化吸取養分,視野也將變得狹小。這究竟是在培養孩子的民主素養,還是在施展大人的獨裁呢?

無可諱言,《史記》的寫作有它環境條件和時代背景的限制。但重點不在於它成書的時代是封建社會還是民主社會,而是在於書中所描述的那些人物,在他們身處的那個時代是怎樣的活?無論是哪個時代,人生總會存在是非的問題,也總會面對生命價值的判斷。司馬遷花了大半生的心血去探究歷史人物的行跡,寫成《史記》,就是想在這方面給出他可以傳之久遠的看法。說實話,就算生長在今日的民主社會,很多史學家一輩子也給不出司馬遷所給的那些答案。

請多多愛惜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吧!但願這個專輯所提供的12個智慧錦囊,能讓你體會到《史記》中的一些生命精華,相信你這一生都用得到!


你將在本專欄聽到以下內容:


01.命運再差,也不要失去人生的方向

02.別讓內心的恐懼成為最大的缺陷

03.把事情做對,更要做對的事

04.看懂一個人

05.不完美的人可以有完美的組合

06.用幽默來溝通

07.勇敢,但是不急躁

08.敢於創新求變

09.預先看到事情的發展,擬定計畫

10.該退的時候不要眷戀

11.在心裡放一把正直的尺

12.勇於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