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後一堂課中,我們要談談14、15歲的孩子,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快樂踏實的過度青少年時期,邁向逐漸成熟的生活。
政府規定,16歲的青少年孩子才能打工。但如果是15歲到16歲之間也想要工作,這算是童工,必需要有監護人的證明與輔導。從這個規定看來,我們了解,15歲大概可以說是成長的一個界線,即使不以打工的合法性來看,在基本生活上,是被認可已經有能力可以應付一般的工作。
也就是說,無論男孩或女孩,15歲應該要完成家庭生活各項事務的基本訓練,不只可以照顧自己的食衣住行,也能夠協助他人了。
吃飽穿暖,遠遠不夠
能讓自己不挨餓受凍,就算是長大了嗎?這個問題,在商業如此發達的今天,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生活自理的能力指標。孩子只要有錢,到處都能買到東西吃,他們不會因為自己不會做飯而挨餓。
所以,我想還是具體討論幾個特質,讓父母能夠了解,千古不變的教育準則就是「自律的孩子比較幸福,會做事的孩子比較受歡迎」。
在上一堂課中,我們提出一些烹飪的實作題目,讓孩子自己去處理,相信透過工作,您已經更了解孩子們的思維,了解他們是如何把想法落實於行動。這是一件很有意義,也很重要的事,雖然此刻看起來只發生在家庭的角落,卻是將來他出社會之後,你還能繼續了解他們的途徑。
談論14、15歲的孩子,我們應該了解的,是他們的年齡所代表的整體程度,不只是先前我們提到的,能不能合法的到社會上去工作,最實際的是,在學程上,這些孩子也即將要成為高中生了。
高中生因為心智與身體的成熟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課業難度也一下子就提高了許多,在基本生活能力上,當然需要證明,自己是一個擁有獨立生活條件的人,這樣父母才能放心的給予某些自主權。
再過幾年,他們就要離家上大學、要做出很多人生重要的決定。以這樣角度來想,孩子能為成長做準備的時間,實在也不多了。
既然成人界線就在不遠之處,那麼我們一起來想一想,15歲的孩子,應該有什麼「做人做事的特質」呢?這些特質又會怎麼表現在生活的基本能力上?
以我自己的教養反省與觀察來說,有兩件事我覺得很重要。
完整與自覺是最重要的
第一是「主動的能力」,無論做什麼,孩子如果總是在過程中習慣問「然後呢?」父母就應該提高警覺,給他們更強而有力的指導了。
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問「然後呢?」的孩子,可以說是心神並沒有進入工作當中,也就是不專心。
這當然是過度教育的遺害。當孩子從小就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指定著工作程序,他們的觀察力與判斷力都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會慢慢僵化為倚賴著指示,才能繼續動作的習慣。
很多父母以為,這樣的孩子只是缺乏「動機」,事實上,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也缺乏繼續完成目標的能力。因為,他已經是一個大孩子了,不再能用對6、7歲小朋友的眼光來看待同樣的問題。
所以,光想用一些有趣、新鮮的事,來喚起孩子的動機,是絕對不夠的,要想辦法增強他們完成事情的能力。
父母首先要了解,生活中有許多事,並不是一定要做過,才會做。舊有的經驗一定會支持我們去完成陌生的問題,這也是年齡成熟的優勢。
當孩子到了14、15歲這個階段,父母就要學習判斷,他們不會做的事,到底算不算「合理」。而如果,他在工作中經常還問「然後呢?」就更要審慎的拿捏,什麼樣的回答,才是對他最有幫助的。
比如說,當你要求孩子到廚房裡幫忙你張羅一餐,告訴他說,我們要做蛋炒飯,請他去冰箱幫你拿五顆雞蛋出來。他拿了之後,往工作台上一擺,毫無心思的問道:「然後呢?」這種時候,請不要直接給指令,應該反問他,要做蛋炒飯,蛋應該怎麼處理才對,以和善但堅定的言語,逼他往目標走去。
人,無論學什麼事,做什麼,完整與自覺是最重要的,要有觀照全局的能力,要了解完整的步驟,只有完整,才是學習真正的捷徑。
我覺得主動,既是做事的特質,也是做人的熱情,一生受用不盡。
每事問,不是好事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15歲的孩子做事應該有的第二種特質,那就是自信。自信絕對不是張牙舞爪,相反的,事事徵詢,也同樣不是謙卑乖巧。
所謂自信,就是看到目標努力向前,遇到問題,誠心求教。
如果孩子在工作中,每個過程、每個動作,都要經過確認才敢下手,父母一定要重視這個現象所反應出來的內在問題。
剛剛我們說,喜歡問「然後呢?」的,通常是習慣被支配,做事不用心的孩子,他等著別人來指揮他,做完這個再去做那個,這樣的孩子,對事情是不關心的。
而「每事都要問」的孩子,則是沒有自信。做事沒有自信的人,並不一定是對事情不感興趣,只是過度倚賴別人的支持,總要經過確認,才會有安全感。當他們問出十分離譜的問題時,也沒有人給予指導或勸告,於是,慢慢形成一種猶豫不決,溫溫吞吞的性格。
一剛開始,人都是怕錯,才事事詢問,如果有人給他指示,他會比較壯膽。這樣的孩子,如果幸運的遇到良師益友,就學會了問有意義的問題。相反的,如果父母一直擔任答案提款機,又不准他出一點點差錯,孩子便會變得很怯懦,日後只要遇到意見強勢的人,就被拖著走了。
我的意見是,先不要從意識上去灌輸孩子,要當一個有獨立見解的人,應該在生活小事上,讓他們有機會去分辨「諮商」跟「徵詢」的不同,更不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規定太多的細節。
對於特別乖巧聽話的孩子來說,這份教育實在太重要,千萬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要問過你,是一件可喜的事。「乖」的意義不是怯懦,也不是沒有判斷力。
如果孩子們都已經在指導之下,培養出以上我們所說的兩種為人處事的特質,我相信,他們不只能照顧好自己身邊的瑣事,你也應該非常放心的開始給他們一些夠規模的烹飪功課。
烹飪是最好的實做課程
因為,日常的打掃、自我的照顧,已經沒有比較複雜困難的項目了。而在烹飪當中,的確擁有多種的考驗,和更多的創造內涵,再加上如今資訊很豐富,取得容易,孩子完全可以靠自學來增進能力,並得到快樂和成就感。
記得美國總統艾森豪,就曾經說過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他回憶家中手足得猩紅熱,為了隔離,母親陪哥哥在樓上,他和爸爸在樓下負責調理餐食,再用籃子吊到樓上。那時,他覺得很快樂,因為他說,烹飪有創造性,可以滿足人的內心。
確實,烹飪是千古的生活智慧累積,但如果把烹飪的完整性割裂,只討論烹飪滿足人心的口腹享受,那就太可惜了,這跟讓孩子踏踏實實的去完成一項食物的料理,是完全不一樣的深度。
對15歲的孩子來說,最好的生活課程,是由父母親親自授予的信任。請在偶而外出時,安心的把一個家交給孩子去管理,看看家中貓狗是否都好,花草依然精神。
也經常把廚房交給他們,帶他們去買些材料,讓孩子自己在網路上找食譜也好,翻書探路也好。切記,從真正的食材料理起,不插手、不監督、不當助理,更不當僕傭,讓學習在廚房中產生它應有的變化和力量,這才是真正的高級教學。
只要大量的應用「自我學習」的方法,他們就懂得靠自己去做出一些事來,這是一個生命從依賴他人,轉變為依靠自己最美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