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王政忠 | 上學到底學什麼?
聲音課程 1小時38分54秒 親子教育 10集

歡迎來到1號課堂「上學學什麼?」我是政忠老師,你可以叫我大叔。今天大叔要跟大家分享的課題是為什麼要到學校上學?到學校到底能學到什麼?

 

因為需要,所以重要

 

我要先從吳寶春講起。

大家都知道,吳寶春是一個世界麵包冠軍,但是他讀國小的時候,對讀書一點興趣都沒有,他覺得我以後就是要做麵包、烘焙,我學數學、學英文、學國文幹嘛呢?

中學一畢業,他就到台北當學徒。當學徒的第一天,他就發現一件非常誇張的事情,他不會看磅秤、不會看刻度、不會算比例。所以別人能夠輕易的、快速的、大單位的進行所有的練習動作,但是吳寶春卻只能一湯匙一湯匙、一杯一杯的量。

各位想像一個畫面,在你家美麗的廚房,星期天的早晨,跟你的阿娜答,一湯匙一湯匙、一杯一杯的做麵包,那叫做浪漫。因為浪漫的定義,就是花很長的時間跟心愛的人做不太有產值的事,那真是浪漫。

但如果場景是在職場,比如說吳寶春在烘焙坊裡,別人大單位、大單位快速的做,而他這個學徒卻只能一湯匙一湯匙的量,那這不叫浪漫,而叫「憨慢」,意思就是在工作時花比別人更多時間,完成比別人更少的工作。

每一個老闆都希望你事半功倍,結果你給他搞一個事倍功半,誰受得了?

所以吳寶春一天到晚被罵,逼得他沒辦法,只好找別人教他算數學。最後比例會算了,刻度、磅秤都看得懂了,他的功夫、技術立刻快速成長,從「師仔」變成「半師」,徒弟變成準師傅。然後,要去當兵服役了。

服役之前,師傅送他三本書,都是關於烘焙的書籍,要他當兵的時候有空看一看。一看之下不得了啦!不要說英文看不懂,連中文他都搞不定,因為他當時的識字量還不到國小畢業的程度。

他沒辦法,當兵三年,他花最多時間的地方就是學習認識字。退伍時他的識字量上升到國中生畢業的水準,書看得懂了、技術繼續的精進,他從「半師」變做「師傅」,也就是從準師傅變成師傅。

後來為了去日本拜師學藝,他去學日文;為了去歐美參賽,他去學英文;為了讓他做的麵包更有營養價值,他必須進修食品化學、營養化學;現在為了管理他的企業王國,他去新加坡完成EMBA。

是誰叫他去的啊?是台灣?不!不是台灣,是他自己想去的。

為什麼以前他覺得不重要,現在卻變得很重要呢?因為需要啊!因為需要,所以產生了重要。那為什麼需要呢?因為他看見一個舞台,那個舞台叫做烘焙。他為了登上烘焙這個舞台,所以他搬梯子,那個梯子叫「聽、說、讀、寫、算」。

 

不只是學習學科

 

許多朋友最納悶的一件事情是,我們去學校學國、英、自、數、社做什麼?這是很多學生關心的問題。其實我們應該要這樣理解這件事情,我們去學校學的不是國、英、自、數、社而已,而是去學會這些科目背後的聽、說、讀、寫、算的梯子。

我們在學校裡讓學生探索舞台,讓他看見各式各樣自己天賦可觸及、自己感興趣的舞台。當他看見了舞台,就會知道搬梯子有多重要。吳寶春看見的舞台叫烘焙,所以他去搬了聽、說、讀、寫、算的梯子。

在這個社會上,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人陷入這樣的困境,職棒球員打了一輩子的球,30歲、40歲退下來後,為什麼有些人只能賣雞排?因為在過去的20年,他們花太多的時間在練習棒球,但是忘了去搬聽、說、讀、寫、算的梯子。

所以,為什麼到學校去上學?我們到學校去的目的,就是學會聽、說、讀、寫、算,看見自己天賦的可能。所以學校應該提供學生的是各式各樣的舞台,讓學生在學校裡面探索舞台,然後明白搬梯子的重要性。

好了,那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是學校?我在家裡,也可以學會「聽、說、讀、寫、算」啊?為什麼一定要去學校?

各位都知道多元智慧之父Gardner,他在2015年接受採訪時,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宣示。他說,21世紀的年輕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有四個,一個是解決重要問題,一個是問出好問題,一個是創造有趣的作品,最後一個就是可以和同儕相互合作。

解決重要的問題、問出好問題、創造有趣的作品這三個,不一定要到學校才能學到,可以透過AI、透過網路、透過科技、透過各式各樣的自學平台學習到。

我們知道,歐洲、美國都發展出不用去學校,只要透過網路,就可以修習各種課程、功能非常強大的無界限學校。所以就算在家裡自學,透過科技、透過網路、透過平台,你依然可以學會如何解決重要問題、問出好問題,跟創造有趣的作品。

但只有一個能力是沒有辦法透過科技、網路自學的,那叫做「和同儕相互合作」的能力。我說的是真實接觸的、有溫度的那種能力。

 

學會真實而溫暖的互動

 

諾貝爾得主大江健三郎,有一本著作叫做《為什麼孩子要上學?》,裡面提到了學校教給我們的,不全然是知識的堆疊或累積,學校教育是希望前人留給後世的智慧,可以與時俱進的透過老師在課堂上讓孩子學會。

對我來說,孩子上學最大的意義是,可以透過父母、親人、老師、同學,去找到自己的定位。孩子去上學,會讓他的生命因為有同儕而更富豐富多彩;孩子去上學,是因為他可以享有跟其他孩子一樣的權利;孩子去上學,可以學會跟人真實的接觸、有溫度的對話,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產出各種合作、學習、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

有許多趨勢專家都預言,未來10年、20年,有90%以上的工作會被AI取代,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是,只要是機械性的、重複性的,都可以被AI取代。

但我認為,不會被AI取代的工作,叫做「有愛的工作」,能夠去感受愛、創造愛、分享愛,這樣子的工作是未來存在的價值。

為什麼要去學校?就是為了學會愛。透過人與人真實的、同儕的互動,去感受愛的存在、去感受愛的溫度與價值。

這一集節目,我回答大家的兩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到學校學習這些學科?

第一個答案是,到學校去不只是為了學國、英、自、數、社,而是為了去學會聽、說、讀、寫、算的梯子,找到自己的天賦、看見自己的舞台。

那為什麼是學校?因為到學校去,我們要學會的是愛,只有愛永遠不會被AI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