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王政忠 | 上學到底學什麼?
聲音課程 1小時38分54秒 親子教育 10集

歡迎來到1號課堂「上學學什麼?」我是政忠老師,你可以叫我大叔。今天大叔要跟大家分享的課題是,國文課要學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以前的經驗。各位爸爸媽媽在中小學的時候,國文課你在學什麼?應該就是形音義、國學知識、讀不完的語文常識、背不完的解釋和翻譯吧!

很多人對這些學習內容感到最大的疑惑就是,我離開教室、離開學校、離開國文課之後,到社會上生存、工作,這些東西有用嗎?會有人在路人攔住我,問說:「唐宋八大家是誰?」

 

考你讀懂了沒,不是背熟了沒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現在的大考在考什麼?

現在學生受了9年的中小學教育之後,要考高中,叫「會考」;讀了12年的中小學之後,要考大學,叫做「大考學測」。我們來看看會考和學測的題目,就能夠明白我們的國文課應該學什麼?有用嗎?

我先從106學年度,2017年會考的國文考題,來簡單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的題目是這樣子的:


秦漢之間,正體的篆字太過繁複,實際從事書寫的書吏,為了記錄的快速,破圓為方,把曲線的筆畫斷開,建立漢字隸書橫平豎直的方形結構。

根據這段文字,下列表格內的敘述何者正確?

A.篆字時代較晚、隸書時代較早;

B.篆字較簡單、隸書較繁複;

C.篆字破圓為方、隸書化直為曲;

D.篆字較不便書寫、隸書較便於書寫。

 

大家思考一下,答案是什麼?

你真的在思考嗎?其實不用思考,因為答案一點都不重要。我可以直接告訴你,這題的答案是D。但我說過了,答案不重要,而是從這個題目你看出了什麼?

這個題目考的國文、國學的知識點,就是篆字與隸書的差別。回想一下30年前,你我讀書的時代,這樣的題目和知識點,會怎麼考你呢?只會有一行字,叫做:「下列關於篆字與隸書的差別,描述何者正確?」

你是不是在笑?有沒有勾起你的回憶?我們的考試題目是不是就是這樣?這樣的題目告訴我們,對就對了,錯就錯了。你要把這些你生活當中不會運用到的東西和知識熟背、精熟,就可以應付考試了。

但是當你之後離開考試、離開課堂回到生活中,你用得著嗎?你知道篆字與隸書的差別,對於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對你的工作有什麼影響?就是因為沒有影響,才會覺得國文課不重要啊!

但是現在國中考高中的這個題目,非常明顯告訴我們一件事:告訴我們不用背,只要從閱讀當中獲得訊息加以解讀、判斷,就可以解決問題。

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知識何其浩瀚,而閱讀是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工具。

閱讀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門檻,什麼?你沒聽錯喔!是門檻,而不是那把鑰匙,我們得跨過那個門檻之後,才能開始解決問題,如果連門檻都跨不過去,問題就解決不了。

 

閱讀能力決定職場勝任能力

 還不夠嗎?我們再來一題。

 

周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天下沒有一個人從不羨慕別人,只有少數人從沒被別人羨慕過。」

她請學生以圖表來表示這句話。請問下列哪一張圖表最恰當?

 

你還在想答案嗎?

我說過了,答案不重要,那麼這個題目告訴我們什麼事?

第一,文轉圖的概念;第二,閱讀必須是跨界工具的轉譯;第三,我的預測是,閱讀能力將會是履歷表上的加分指標。

這個題目不只是文轉圖的概念,更具體來說,它是從生活中,把文字轉為各種符號、圖像、表格的跨界工具的轉譯。而 這不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求職當中,所必須具備的關鍵嗎?

試想,當你交一份三萬字的報告給老闆,老闆會欣然接受,真的去讀這三萬個字嗎?當你必須對客戶做簡報的時候,客戶忍受得了三萬個字嗎?還是你可以簡單用幾個圖表、用幾個符號,就讓他明白你想傳達的中心主旨是什麼?

林懷民如果對世界有所感,他用什麼方式告訴你?舞蹈。

安藤忠雄如果對世界有所感,他用什麼方式告訴你?建築。

這世界從來就是一個轉譯達人的世界。

閱讀能力將會是履歷表上的加分指標,求職的時候,公司會要求你英文檢定的能力、電腦軟硬體的操作能力,但似乎沒有人在乎你的閱讀能力到哪裡。但我們也清楚知道,閱讀能力的程度,事實上會非常高程度的決定你是不是能夠勝任這個工作。

類似的高中會考題目,你知道有多少題是來自於國中國文課本嗎?106學年度會考國文科有48題選擇題,這48題裡面總共只有4句話、57個字,來自於課文;至於107學年度,則是總共只有44個字來自課文,其他99%的題目都跟課內的文字沒有直接相關。

這告訴我們什麼?這告訴我們學生上國文課,不是為了精熟那些課本,而是為了透過那些文字、那些文本,學會閱讀理解的能力。

如果說,把課本比喻成你最初學會騎的那輛腳踏車,那麼會考要測驗我們的,不是你熟不熟悉那輛腳踏車,而是你會不會騎、你有沒有能力騎腳踏車。

放大到我們的社會上,離開了課堂,進入生活、進入職場,生活中的種種測驗,也不在測驗你是不是會騎那輛腳踏車,而是當你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腳踏車,甚至是很不像腳踏車的腳踏車,你有沒有能力克服。生活存活的重點,在於你會不會騎,而不是應付那輛腳踏車。

 

用閱讀能力探索真實世界

 國文科的測驗方向告訴我們什麼呢?

它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國文科的教育政策,是希望學生學會解決問題、跨越門檻的能力,希望學生能夠在國文課學會的,是職場生存的基本功,或者更重要的,是探索這個世界的重要工具。

也只有能夠解決問題、能夠生存、探索這個世界,你才能夠擁有自我實現的可能。

各位都知道馬斯洛的金字塔,金字塔最下層是生理需求,接下來是安全、社交需求,最後是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你們會發現,其實學會閱讀,正服膺了這些需求的層次安排。

最起碼的生理安全需求,就是在社會上生存、職場上存活的能力,也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接著來到社交尊重,就是一個探索世界、自我實現的過程,我們最終都希望透過閱讀,能夠實現自我的需求。

所以國文課學什麼?國文課學的,就是透過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讓你在生活當中、職場上能夠解決問題,探索這個世界,並且自我實現,這就是國文課應該要進行的方向。

國中考高中是這樣,那麼高中考大學更是這樣。在2018年1月舉辦的大學學測,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閱讀理解這件事情,已經從純文學走向廣泛的閱讀理解平衡。它告訴我們,宋詞、唐詩的典故你精熟了,不見得能夠讀懂跟房東簽的租屋合約。

我們更需要的是面對現實的世界:我們應該讀懂報章雜誌、看懂稅單、了解保險契約;我們應該能夠解讀一個人說的話,到底是要說明什麼論點;我們應該能夠理解這一份合約、這一份聲明,權利義務在哪裡。

我們也許沒有那麼多的機會跟需求,把一份文本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大多數時候我們所面對的,可能是一個表格或一個圖像,甚至有可能是一個人的臉色、神情,而我們能不能從線性文本走向非線性文本呢?

所謂的線性文本,就是長得像一篇文章的文本,要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但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在擷取某一個片段、某一個表格、某一個圖表、某一個神情的時候,讀懂他在表達什麼,這就是國文課應該學的事情。

總結一下,國文課應該要學習的、應該要教給學生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職場生存的基本功,也是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逐漸邁向自我實現的一個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