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alaam ʻalaykum,大家好,歡迎收聽「伊斯蘭Talk」,我是黃楷君。
很少有名詞能像「伊斯蘭教」一樣,同時帶給人們慰藉和恐懼,甚至同時代表良善和邪惡。無論在哪裡提起伊斯蘭教,總是能引發兩種極端的反應,或是成為輿論的焦點。九一一事件之後,媒體開始使用「恐怖攻擊」、「恐怖主義」這些字眼,也成功塑造「伊斯蘭教」等於「恐怖主義」的刻板印象,可是,這個標籤貼對了嗎?
伊斯蘭是一種生活方式
2009年,我因為喜歡語言而選填了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開始準備推甄考試的時候,才發現阿拉伯或伊斯蘭文化的豐富程度,其實遠遠超過這麼一個簡略的印象。後來,我幸運進了阿文系,並在大四那年到埃及讀阿拉伯文,在當地待了十個月。
埃及是台灣以外,我第一個久待的國家,更是我第一個深入認識的穆斯林國家。埃及的穆斯林大約占了人口的九成,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深受伊斯蘭教影響,也是在當時,我才真正體會到阿文系老師說的:「伊斯蘭不是宗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又或者換句話說,在穆斯林社會裡,宗教和生活之間沒有分野,宗教就是生活。
回台灣以後,我因緣際會進了出版社擔任編輯,編了許多與伊斯蘭歷史和文化相關的書籍,一方面複習大學課堂上學到的東西,一方面也學習新的知識,再和埃及的在地經驗連結,讓我對伊斯蘭文化深感興趣。
在編輯朋友的鼓勵下,我創設了「伊斯蘭沒有面紗」Facebook粉絲專頁,在第一篇發文中,我提出一個問題:「身為非穆斯林的我們,該如何看待伊斯蘭?」而至今,我仍在思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台灣真的對穆斯林友善了嗎?
我常覺得,台灣人認為伊斯蘭很遙遠,其實是一種心理的距離。台灣在地的穆斯林或許算少數,但大量的印尼勞工朋友早已來到這塊土地,其中多數人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當然還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他們早已成為台灣生活的一部分,但或許是勞工身分的影響,許多伊斯蘭教的宗教實踐也就因為工作而被迫放棄。
近年來,台灣提倡多元文化的意識高漲,伊斯蘭教成為熱門的話題,台北市致力成為穆斯林友善城市,台灣各地的公共場合都增設了穆斯林禮拜室,或是在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開齋節,舉行嘉年華會式的慶祝活動。
可是,做了這些,台灣真的對穆斯林友善了嗎?我們揭開伊斯蘭的面紗了嗎?很多時候,那段心理上的距離依舊非常遙遠,神秘的伊斯蘭教依舊神秘。
很多人在提到台灣認識世界的貧乏程度時,總會說:「台灣人太沒有國際觀了!」但國際觀究竟是什麼呢?當清真餐廳和禮拜室愈來愈多,開齋節活動遍地開花,就叫「很有國際觀」了嗎?如果我們只是了解了這些文化的表象,比方說知道穆斯林不吃豬肉、不喝酒、一天做五次禮拜等等扁平的知識,而沒有能力去體會這些行為對穆斯林的意義,或許我們和他們的距離就會一直這麼遙遠。
同時使用理性和感性,理解穆斯林
透過「伊斯蘭Talk」,我想和聽眾朋友們一起練習的,是一種對他者的理解,而且是要同時使用理性和感性的一種理解方式。我認為,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讓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靠近,又或者說,才可能讓我們接近他們,除去那張我們替他們蓋上的面紗,一起在這片土地上共存。
在這系列的節目裡,我會分成五個主題來談伊斯蘭,分別是核心精神、宗教實踐、信仰依循、日常生活和熱議焦點。
「核心精神」是從「伊斯蘭」這個字本身的字義,去說明伊斯蘭教最重要的一神觀念。
「宗教實踐」則是分享伊斯蘭教的宗教功課,有做禮拜或齋戒等等。
接下來,「信仰依循」代表的是穆斯林落實信仰的依據,你可以知道穆斯林對於教義有疑惑的時候,會去哪些地方尋找答案。
而「日常生活」則是穆斯林平常是怎麼吃怎麼穿的,你聽完之後會更進一步感受到伊斯蘭教和生活的緊密連結。
最後我想談一談在報章雜誌常看到的伊斯蘭教的爭議,穆斯林又是怎麼去應對的。
最後我想說,伊斯蘭教至今遍布五大洲,在每個國家都能見到穆斯林的身影,所以,即便他們可能擁有某些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實際展現出來的信仰樣貌卻可能大異其趣,伊斯蘭教往往會和當地文化交融,發展出在地的特色,這正是伊斯蘭文化的迷人之處。
又或者,因為每個人的信仰詮釋差異,而有不同的個人展現,比方說穿著覆蓋全身、只露出眼睛細縫的蒙面罩袍的女性,以及穿著短袖短褲、留著男性化髮型的女同志,都可能認同自己是穆斯林。
因為我個人經驗和知識的侷限,我在節目中所分享的內容不一定能夠適用於全體的穆斯林。我認為,增進對伊斯蘭教的了解,不該是再次創造出新的標籤,而是能夠去理解,伊斯蘭是從某些原則發展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並對穆斯林社群中的各種差異抱持開放的態度。
無論認定伊斯蘭是一種宗教,或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確定的是伊斯蘭是離不開人的。人,會受到社會體制和文化的影響,也或多或少擁有選擇的自由意志,更有溫暖的情感與愛,不分宗教、不分種族都是如此。
很多時候,體會我們的相同之處,往往比認識差異來得重要。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伊斯蘭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