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謝智翔 | 外語怎麼學?
聲音課程 4小時15分28秒 自我成長 25集

很多人知道我會說二十五種語言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又羨慕又嫉妒的說:「太厲害了吧!」「你一定是天才!」「你一定很有語言天分!」我每次聽到這種話,都會很誠懇的跟對方說:「這一點也不厲害,我只是花了很多時間,只要方法對了,也願意花時間,你也可以跟我一樣。」然後,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很不以為然,覺得我不是在安慰他,就是在騙他。有時候還會補充一句:「你不知道啦!我很笨ㄟ」或是「怎麼可能!我一點語言天份都沒有ㄟ」。


這真的是大家對於學外語的迷思,也是我在第一集想要告訴你的,外語要說得好,跟智商和天分都沒有關係,語言之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是多語達人。


我敢這麼大聲的說,當然是有原因的,先來看看科學的證據。


智商低,對語言也沒影響


科學家為了知道學語言跟智商的關係,採取了很極端的方法,也就是智能不足的人來研究。你可以用google找到一個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克里斯多福。


最有名的案例叫做克里斯多福,他的智商不超過76,連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必須有人照顧,所以住在安養中心裡,但是他卻會說很多種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希臘語、印地語(hindi)。而且並不是只會幾句或打招呼,而是真的可以流利的和別人對話。可見對一個成年人來說,智商高低對語言學習沒有太大的影響。


另外科學家也研究了遺傳疾病威廉氏症的小孩子。得這種病的小孩,台灣也並不少見,他們智商平均只有50左右,也就是比克里斯多福還低,但是他們的口語能力卻非常好,能用豐富的詞彙和生動的描述表達意思。當然因為智商比較低,他們不能說出很有邏輯的句子,但是表達是完全沒問題的。


這些案例都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是不是聰明,智商高不高,跟我們能不能學會語言,沒有太大的關係;真正有關係的是,學習的人有沒有長期、自然的接觸語言。我們在之後的章節,還會詳細談談大腦和學語言的關係。


沒有哪一種語言是「特別的」


除了認為一定要聰明才學得好外語,還有一種錯誤觀念也很普遍,就是世界上的語言,有的簡單容易學,有的很難不容易學。比如說英語跟中文就是不同,英文比較有邏輯,中文比較沒邏輯,所以英文好學、中文難學。還有人說,俄文是全世界最複雜的語言,生在台灣的我們很難學會。


但是,某些語言比較特別,或是哪一種語言比較有邏輯的說法,都沒有任何嚴謹的研究和相關的證據支持,很多都只是所謂的「都市傳說」。舉個例子,網路上曾經流傳一種說法:愛斯基摩語中關於雪的詞彙有幾百個,是所有語言中最多的,所以有很多雪的狀態,只有愛斯基摩語有辦法形容。


事實上,愛斯基摩語根本沒有這麼多雪的獨立詞彙,就算真的有,也不代表其他的語言沒有辦法表達,別的語言仍然可以用複合詞或句子來形容。


這種語言跟出生背景有關的想法,發展到極致,甚至出現了一種很荒謬的說法,就是學語言和基因有關。有些美國人就認為,中文非常難,華人的小孩都會說中文,是因為華人帶有「中文基因」;在韓國也有人認為,韓國人的舌頭構造跟美國人不同,如果想說一口標準的美語,就必須動手術把舌頭的形狀改成跟美國人一樣。


全世界小孩都差不多年紀會說話


這些說法還用不著科學研究,憑經驗就可以破解了。如果有些語言比較容易,學得比較快,有些難、學得慢,那麼語言簡單國家的小孩,應該比較早會說話,而語言很難的國家的小孩,應該要學比較久,很晚才會說話才對啊!


可是事實上,不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種族的小孩,說的是哪一種語言,差不多都是一歲多開始學說話,三歲左右就可以說得很好了。


我有很多次到日本,和從世界各地到日本留學的高中生訪談,就算他們到日本之前完全不會日文,只要在全日文的學校和寄宿家庭生活,最慢半年,就一定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


同樣地,日本高中生到世界各國交換留學,只要充分融入當地生活,一年後也都能流利的說當地語言,包括俄語和德語這些一般人認為很難的語言。


所以,我想說的是,語言都是一樣的,母語跟外語沒有甚麼不同,也沒有哪一個語言比較神奇,保持平常心看待世界各國語言,就是面對語言最好的策略。


「無知」是最好的外語學習狀態


除了智商和出生背景,還有一個學外語的迷思也很常見,那就是「語言天分」。很多人會說,自己是因為沒有語言天分,所以學不好外語。但如果進一步問他,什麼叫做語言天分?他又支支吾吾的說不清楚。


「天分」其實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詞,但既然有個「天」字,應該就是一種與生具來的能力吧?我問過世界各地很多「語言苦惱者」,到底什麼是語言天分,大家的答案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點:就是發音和記憶力,認為自己學不會外語的人,常認為自己發音不標準、記憶力太差,但這是真的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發音。很多人不敢開口說外語,是擔心有口音不夠標準,對方會聽不懂,或自己會被笑。我不得不說,這真是一種莫名的完美主義。想想看你身邊的朋友,每個人的國語都字正腔圓嗎?有多少人有台灣國語,或是ㄓㄔㄕ、ㄗㄘㄙ不分的,比如我,但有妨礙你們溝通嗎?


還有人對於發不出母語沒有的特殊音,感覺很苦惱。例如我常看到有人在網路上熱烈的討論西班牙語的打舌音(alveolar trill),不管在美國或是在台灣,都有很多想要學,或正在學西班牙語的人,認為不會彈舌、打舌,就沒辦法說好西班牙文,結果卡在這個小細節上,沒辦法繼續。


我稱這種現象是「自己嚇自己」,打舌音其實不是西班牙語的專利,像越南文、泰語、俄語、印尼語等等,但是學習這些語言的人,並不會給自己設下一個「一定要學會打舌音」的障礙,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


這證明了,無知才是最好的學習狀態,當你甚麼都不知道,像小孩子一樣不預設立場的去學,會學得最好,當你知道太多,覺得這也難那也難的時候,反而對學習最不利。


學習母語沒有的聲音,就是學習不習慣的發音動作,這跟學跳土風舞、打網球、游泳沒有甚麼不同,本來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熟悉,不需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況且比起其他很多聲音,打舌音算是相對簡單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聲音很特別,我們一聽就知道它跟其他的聲音不一樣,不會認錯,剩下的就是花時間練習和自己的努力而已。


而且,我要補充一件事,很多西班牙人發打舌音,也不是用打舌的方式,所以你發不出來也很正常,完全不妨礙你聽懂西班牙語。


金魚腦話說會不輪轉?


再來,很多人相信,記憶力不好的人學外語會非常辛苦,畢竟,如果你連單字都背不起來,怎麼可能會說呢?


心理學認為記憶有兩種,一種是可以說出來的「可述性記憶」(declarativememory),像是你可以背出「台灣友邦巴拉圭的首都是亞松森」,就是「可述性記憶」。另一種是「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像騎腳踏車這種,無法說出來,只能用做的,一旦學會就永遠不會忘記的事,就是「程序性記憶」。


「說話」是哪一種呢?我想請你回想一下,你用中文和別人對話的時候,有沒有先在腦中分析句子的組成、文法、順序,然後才說出口?應該沒有吧!我們聽中文、說中文都靠直覺,我們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甚至也不知道為什麼。


我們常聽到朋友抱怨自己是「金魚腦」,只有三、五秒的記憶,很健忘,但並沒有誰會因為記憶力差,所以說的中文特別奇怪吧!這是因為說話能力是一種「程序性記憶」。


可述性記憶力或許每個人有差異,但這只會影響到記憶單字的能力,不會影響我們能否流利地使用一個語言。舉例來說,一個博學強記的外國人,可能比一般人更快記住「濫觴」或是「付梓」這種很難的中文單字,但他能不能流利使用中文跟記住這兩個單字沒有任何的關係,而且,他還是需要透過長時間不斷地閱讀,才會知道如何使用這兩個單字並永遠記得,這跟一般人沒有差別。


因此,這種「可述性記憶」跟是否能夠流利使用語言無關,所以能不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並不影響我們學外語。


會說母語,就絕對會說外語


最後,我要出賣一下我自己,告訴你一個小祕密。不知道你在學校有沒有做過一種「魏式智力測驗」?裡面有語文、數學、空間等項目。我從國小到高中,每次測出來的綜合智商都只有100 下上,語文智商也是普通水準,根本就不是什麼天才。


如果學語言真的需要一定的智商和天分或出生,那不要說外語了,就算是母語,也有人學得會,有人學不會才對。所以若你跟我一樣語言智商很一般,也不用擔心,只要你有興趣、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也可以學會二十五種語言。


這一集說了很多,但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語言之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男是女、智商高低、哪一國人,想學外語就一定能學會,現在就開始,我們一起加油學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