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謝智翔 | 外語怎麼學?
聲音課程 4小時15分28秒 自我成長 25集

在台灣,有很多幼兒園主打雙語教學,「兒童美語」補習班更是滿街都是,他們的廣告詞通常都強調,「外語學習越早開始越好」,呼籲父母要「把握孩子語言學習的黃金期」。


很多大人對照自己學外語的痛苦經驗,對這個說法深信不疑,認為自己外語學不好,都是因為太晚開始,錯過了學習的黃金期,而且永遠都不可能學好了。


小孩真的學語言比較快嗎?長大了才學外語,是不是就事倍功半,甚至永遠學不好了呢?這一集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有「黃金期」的能力,錯過就再也學不會


「黃金期」是一種俗稱,正式名稱是「臨界期」(critical period),最嚴格的定義是:如果一件事情過了某個時間,就再也不會發生,或再也沒辦法學會,我們就會說這件事情有臨界期。


比如說哺乳動物的視覺發展就是如此。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點慘忍的實驗,把剛出生的貓咪眼皮縫起來,一年後再拆開,讓牠過正常的生活。結果,眼皮拆開了半年後,這隻貓咪還是沒有辦法發展出視覺,也就是一輩子都看不到了。


這個實驗說明了視覺發展的確有臨界期,一旦錯過了這段時間,貓咪就再也沒有辦法發展出視力,這就是臨界期最嚴格的定義。


語言能力是不是跟視覺一樣,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有所謂的黃金期呢?對動物做實驗都有嚴重道德問題,何況是對人,總不能為了做語言黃金期的實驗,把剛出生的嬰兒隔離起來,不讓他跟任何人接觸,看幾年後他有沒有辦法學語言吧!


雖然不能拿嬰兒來做實驗,但有一些特殊的案例,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機會。


第一語言,的確有黃金期


首先,歷史上有很多在叢林裡,跟動物一起長大的小孩,他們跟人類社會接觸之後,能不能學會語言,就可以當作語言黃金期研究的參考資料。


另外,更有研究意義的情況,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個案。有一些孩子,因為某些家庭因素,從小被家長隔離起來,不准他們跟任何人互動,直到他們長大之後才有機會回歸社會,接受復健治療。


這些受虐兒的故事非常令人痛心,但他們復健的過程,卻也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美國的 Genie 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個案。


Genie的故事可以在很多心理學書上找到,他在13歲之前,都被精神異常的父母關在地下室裡,沒有跟人溝通的機會,也沒有任何語言能力。被救出之後,他在醫院的復健中心治療,但是努力了二年,還是沒有辦法像正常人一樣說話,語言能力有重大的缺陷。


包括Genie在內,類似的例子告訴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語言是有黃金期的,但這個黃金期,是指學習第一個語言。如果你小時候沒有學過任何一種語言,長大之後就再也學不會,這跟視覺發展是一樣的。


長大才學外語,也可以跟母語一樣好


但是,這個重要的「但是」來了,如果你剛才有注意聽,一定會發現我說的是:「第一語言有學習黃金期」,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第二語言或第三語言也有黃金期嗎?」


關於第二語言的臨界期研究,在學術界非常熱門,你用「臨界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這個關鍵字去google搜尋,會跑出無限多的論文,有些支持有些反對,但其中引用次數最多的,就是Johnson & Newport在1980年代的經典研究。


他們在美國找了四十六位來自韓國和中國的移民,測試他們在極端情況下,語言能力能不能跟英語母語人士一樣。所謂的極端情況,就是這些移民必須在聽到一句英文後,不管這句話再怎麼複雜,也能馬上判斷是不是「正確的英文」。


用中文來舉例的話,就是你在聽到「我昨天晚上遇到前天早上和周杰倫一起上台表演的美女」這樣的句子,也必須在一秒鐘之內判斷這句話正不正確。這代表你沒有辦法邏輯分析或使用文法去判斷,只能像母語人士一樣用直覺。


這四十六位移民都是到美國之後才接觸英語。實驗結果發現,所有七歲之前移民美國的人,表現都和母語人士差不多;七歲之後移民的人,每一個個案的表現就有差異,但是跟年齡沒有絕對的關係,四十歲移民的人,表現未必比十八歲的人差;也有二十三歲移民的人,達到跟母語人士一樣的水準。


可見第二語言沒有絕對的黃金期,不像「視覺」或是「第一語言」一樣,一旦過了某個年齡就沒辦法學好。即使長大之後才學第二語言,也可以學得跟母語人士一樣好。


而且,我要跟大家強調,這個實驗是為了做學術研究,所以要求非常嚴苛,但在真實的社會中,我們根本不用學到跟母語人士一樣的程度,就能自由自在地使用英語了。


參加實驗的四十六位非母語人士,不論在實驗中的成績如何,日常生活和工作上都沒有任何語言不通的困擾,每個人的英文都很流利,也能用英文處理複雜的事務。


我想,除了少數有特別目的的人,一般人學外語的目標並不是「要跟母語人士一模一樣」,既然如此,黃金期就根本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手語也是語言


再跟大家說一個故事。2018年的2月,我在夏威夷認識了一位叫做Alex的美國人,聽Alex講話,會覺得他就是一般的美國人,說著標準的英語,直到第二天我們一起去海邊玩,我才發現他的右耳上有一個很大的助聽器。


原來他是先天性全聾,八歲才接受耳蝸內植入(cochlear implant)的手術,重建右耳的聽力。這件事讓我很驚訝,首先,聽力受損、重聽和全聾的人,即使裝了助聽器之後學習說話,口齒還是沒辦法很清楚,很難讓聽話者理解。但Alex卻沒有這樣的問題,而且還說一口標準英語。


從語言臨界期的角度來看更是神奇,照理說,八歲才開始接觸第一語言,已經有點晚了,但他卻可以說得這麼好,難道有些人沒有語言黃金期嗎?


原來,他在二歲被發現全聾之後,就開始學手語,手語跟口說的語言本質上沒有不同,所以他的第一語言就是手語,透過手語建立了語言能力,八歲學第二語言英語的時候,就不受臨界期的限制了。


小孩學母語快,是錯覺


很多人感覺小孩沒有花多少時間,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母語,這其實是很大的錯覺。小孩大概在二歲的時候可以用母語溝通,這個時候他至少已經接觸了1000小時的母語。花二年1000小時學會一種語言,我們絕對不會說這叫「快」,成人如果可以跟小孩一樣,有足夠的動力,也有2年1000小時沉浸在目標語言的話,應該會學得更快。


但現實上,成人一來沒有跟小孩一樣強烈的生存動機,不至於學不會講話,可能連生存都有問題;二來不像小孩有家人全天候陪伴的語言環境,三來,已經會母語的成人,都會偷懶想使用熟悉的母語,又害怕挫折和缺乏恆心,這些才是成人學習語言真正的困難。


這一集我要說的是,學外語並沒有黃金期,只要我們學過母語,就一輩子都有能力學會任何語言;學語言也不是小孩子的專利,小孩看起來學語言比較容易,是因為他的環境,和充滿好奇心、不怕犯錯的「恥力」。


成人只要能創造跟小孩一樣的語言環境,也把心態調整成小孩一樣,我們也可以很快掌握外語,如果有恆心的話,甚至可以說得跟母語人士一樣好。


在後面的章節,我會對這兩點做更深入的說明,和提供實用的建議。就讓我們一起聽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