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張志龍 | 好好說畫
聲音課程 4小時24分6秒 藝術人文 24集

馬奈 左拉的肖像 

 

大家好,這一堂課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左拉的肖像》。 

 

這故事要先從左拉說起。文學家左拉,還有畫家塞尚,是從小一起在普羅旺斯長大的好朋友。他們在1863年時,也恰巧來到了落選者畫展。當他們看到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深深受到了震撼。如同我們之前提到的,《草地上的午餐》這幅畫展出之後,立刻招來一面倒的負評,例如:不倫不類、有礙風俗之類的道德批判。但左拉卻覺得馬奈的主題前衛大膽,擺明了是要和傳統學院的文化正面對抗!  

 

後來,左拉透過了塞尚的介紹,終於認識了比他大八歲的馬奈。當時的左拉,在一家出版社擔任廣告主管的工作,雖然和不少藝文人士都有交往,但還沒有在巴黎文壇裡得到一席之地。左拉常覺得,馬奈這個人,一定是個開創新時代的天才。因此,在出版社工作的左拉,常在報紙上寫文章替馬奈平反,無奈都沒有引起太多的迴響。  

 

兩三年以後,左拉發表的小說,受到了文壇的矚目,從此成為非常受歡迎的專欄作家。左拉不僅繼續為馬奈辯護,更對其他新生的印象派畫家,產生了使命感,在報紙上不斷撰寫文章,讓大眾更重視這些新畫家和他們的作品。馬奈為了表達他對左拉的感激之情,便為左拉畫了這幅肖像畫。 

 

這幅肖像畫,雖然是為左拉而畫,但裡面充滿了馬奈大大進化的養分,解析這幅畫,有助於我們理解「馬奈成為現代畫家」的線索。 

 

1.jpg

左拉的肖像(Portrait d'Émile Zola) 

馬奈(Édouard Manet)油畫 

1868, 146 cm × 114 cm 

巴黎 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 Paris) 

 

我們看看手邊文稿裡的這幅畫。左拉的手上,翻開了一本富有插圖的藝術書,代表他對於推廣藝術的熱誠。在桌上鵝毛筆的後面,有一本藍色斜躺的冊子,這是左拉為馬奈辯護的文集。 

 

注意看喔,左拉身後,是一個日式的屏風; 左前方牆上掛有三幅畫,其中一幅相撲手,正是日本浮士繪畫家歌川国明的作品。咦,浮士繪?是的,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 

 

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日本的浮世繪、陶器、瓷器、家具、服裝風格等,開始在歐洲流行,尤其在法國成為一種時尚風潮。 

 2.jpg

大鳴門灘右衛門 

歌川国明 版畫 

1860, 37.5 cm x 25.6 cm 

 

有人問我,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為什麼日本的藝術,能在歐洲,尤其是法國掀起這麼大的風潮呢?又為什麼,當時的中國藝術並不比日本藝術失色,卻沒辦法在歐洲產生相同的影響力?還有,為什麼中國畫有留白的表現,而西畫卻要畫好畫滿呢? 

 

這些問題牽涉的範圍很廣,我在這裡,分幾個層次來談。 

 

首先,是使用的媒材不同。中國畫以墨色為主,畫畫前會先研磨墨汁、調和筆墨,即便之後也有彩墨畫,但畫家也都會先用水墨畫出輪廓後,再來上色。不過呢,無論是水墨還是彩墨,通常還是以淡彩為主,因為如果在紙上重複上色,顏色彼此會摻雜就會使顏色混濁。然而西洋畫,在文藝復興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油彩。那些從礦石研磨出來的顏料粉,透過油的混和,形成濃度很高的液態顏料。彩色顏料可以不斷地在畫布上覆蓋堆疊。 

 

其次,中國文人畫是隱含文學與哲學的藝術。關於哲學,老莊的思想主導了中國畫的意境。例如:「道可道,非常道」意味著人生的道路,無法一語道盡;它主張「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超脫;並且可以透過氣,氣場的氣,來冥想、來抒發,於是就會透過留白的手法,呈現中國畫的底蘊及脫俗的意境空間。 

 

而留白之處又常會透過詩、詞的書寫來提示。也就是說,許多中國畫裡有題詞的表達,讓字與畫結合,帶領我們一起進入畫的意境。 

 

反觀西畫,西畫的技巧和中國畫水墨濃淡的表達完全不一樣,是強調油料色彩的呈現,這樣的媒材不適合留白;一旦留白,會導致一種空白或破口的感覺,好像畫沒有完成,或是不知如何處理的印象。 

 

相對於中國畫透過留白來表現意境空間,西畫則著重於繪畫主題的立體感。在文藝復興時代,具有建築專業的藝術家,把透視法引進了平面藝術,意思是在平面的畫布呈現立體空間感。所以,即便是畫靜物、人體、或風景,都必須要表現出明暗對比,和空間景深,讓事物的輪廓鮮明表現出來。同時用幾何的概念,把空間和事物的體積感,也就是繪畫對象的立體感呈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西畫必須要畫好畫滿的原因。他們不只是要畫事物,也要畫光線、甚至空氣和空間,要全部畫滿在畫布上。 

 

最後,中國畫大多訴諸於人生哲學或宇宙觀的終極表達;而西洋繪畫則經常被當作敘事的媒介。自從文藝復興時期以後,繪畫的目的,常是為了傳教,或者彰顯教義,宣揚政治理念或理想,還有的是表現文學作品的故事,或純粹是日常生活的觀察。它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要藉由畫來說故事,把人生和宇宙間的不同的場景,或者各種歷史事件,帶到畫裡。 

 

於是,西畫就必須具像地呈現真實的世界,讓我們容易透過畫來了解畫裡的故事。它不必訴諸於畫家最終的人生觀,或者是宇宙觀;而是要清楚地描述每一個故事,或者,故事背後的脈絡思想,這也就造成了西畫的內容總是那麼具體。 

 

說完了中畫與西畫的差別,再回到日本畫。 

 

長久以來,日本繪畫受到中國畫、以及佛教繪畫的影響很深,雖然彼此的形式風格有些差異,但如果以文人畫的傳統來說,其實是相當接近的。然而,從十七世紀德川家康統治之後,日本就進入了長達兩百年的鎖國時代。這段期間,浮世繪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 

 

「浮世」這兩個字,帶有「漂泊於塵世」的意思,隱含了鼓勵大家活在當下、盡情享受天地之間的美好,對人生保持快樂的態度。無論是大自然的靈性之美、相撲競技、享受歌舞伎或藝伎,甚至任由身體的慾望來支配,以及追求性慾的情趣等。這些浮世的經驗,都能成為浮世繪取材的主題。再加上,浮世繪的媒材,通常是木板版畫,因此很容易被複製、流傳,形成趨勢。 

 

時間進入了十九世紀,也就是1853年那一年,美國的艦隊司令馬修∙培理,憑藉著船堅炮利,強行進入東京灣,要求日本開國開港,結束了日本的鎖國時代。十年後,也就是1862年,日本首度派出使節團到歐洲考察,引起歐洲媒體對於這個神秘國家的注目,造成轟動。著名的攝影師納達爾還全程跟拍。1867年,日本第一次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裡開館展覽,讓歐洲藝術家首次能夠接觸到這個新奇國度的藝術形式。 

 

浮世繪的內容來自日常生活,畫面的構成,通常會以充滿韻律感的線條來形成事物的輪廓,然後在線條間圍起來的區塊平塗上色,表現出鮮明、大塊色彩的趣味。這麼一來,繪畫就脫離了形體寫實的基礎或限制。畫家可以對形形色色的生活事物,賦予各種不同的風情。對於想從新古典藝術走出來的畫家而言,浮世繪的概念和形式,提供了新的參考座標,他們發現了擺脫厚重歷史畫的可能性。 

 

今天這堂課中,我們說明了日本浮世繪何以在歐洲形成風潮,並進而成為開啟新形態繪畫的一把鑰匙。然而關於《左拉的肖像》這幅作品的故事,我還沒有說完,下一堂課,我們繼續來探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