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馮勃翰、陳鳳馨 | 10分鐘商學院
聲音課程 4小時41分40秒 商業職場 28 集

陳:今天要談的重點是「過度自信」,不只是一般人會過度自信,連專家都很容易過度自信,不覺得自己犯錯。

 

馮:過度自信講白了就是自我感覺良好,由於我們對自己的經驗、掌握的資訊和直覺的關係,往往覺得「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陳:只要是人都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吧?這是人性……

 

馮:是共同的人性。如果我們拿股票投資來說,跟大家分享兩個研究。第一個是杜克大學做了一個長期調查,他們找了各大公司的財務長來預測隔年的標準普洱指數、股價指數。

 

陳:找各大公司財務長預測明年的股價?

 

馮:是漲、是跌?他們收集了一萬一千六百筆預測資料,再事後把這些財務長的預測跟真正的股價走勢來做對比,結果發現兩者的相關性,是負的。

 

陳:真的嗎?

 

馮:也就是說當市場會走跌的時候,多數人認為會上漲;真正上漲的時期,大家反而保持悲觀。

 

陳:每年都會有一些CEO、CFO的意見調查,調查明年度經濟指數的好壞,意思是我們可以不用聽了,因為他們的預測其實常常不準!

 

馮:對,剛才說的研究是針對專業人士,另外柏克萊大學的財經學教授Terry Odean則是針對散戶,他找了一萬個股票散戶,調查七年內發生的十六萬三千筆交易紀錄,找出針對同一支股票買賣的資料。

 

陳:七年裡一萬個帳戶十六萬筆紀錄,平均一個帳戶是十六筆,可是有些人可能這七年裡完全沒有任何的成交,但也可能有些人一年之內就成交十幾筆、二十筆,甚至上百筆。

 

馮: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結論:最活躍的交易者,長期來說績效是最差的;比較少買買賣賣交易的投資人,平均來說報酬率比較高。然後再從裡面篩選,因為有的人同一檔股票可能今天賣了,過一段時間再買回來,針對這種情況就發現,這些散戶投資人賣掉的股票後續漲勢,會比買進時要好3.2%。

 

陳:所以我們常常賣錯了?

 

馮:對。

 

陳:第一,股票市場裡頭的「盲動」,不但無法為你增加報酬,先不計算手續費,光是盲動,結果都不好,因為越忙碌反而績效越差;第二,我們常常賣錯。所以不管是財務長或者是一般投資人,老是估計錯誤耶!

 

馮:對,行為經濟學裡常會點出這一點:過度自信的人性。

 

陳:所以這是有理論基礎的?

 

馮:是的,這是有系統性的實驗調查、研究觀察歸納。我們常常會認為自己看了這些總體數據,做了線型圖分析,也研究了公司財報、聽廣播,花了這麼多功夫,所以我的判斷應該是對的。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容易忽略一個關鍵問題:判斷股票的漲跌,真正需要的是了解這家公司的資訊,是不是明確反映在股價上。不管真實狀況是什麼,如果這些狀況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上,那其他資訊是不會再影響漲跌的。所以我們反而需要深入的了解公司,理解股價的成因,其實這後面是一門科學,需要專業的技術。

 

陳:這樣說來,假設影響公司未來獲利的事情,已經充分反映在股價,那消息面再好都是沒有用的;換而言之,影響公司的壞消息也充分反映在股價上,其實消息再糟也不會影響到股價繼續下跌?

 

馮:對,所以這是很精密的事情,我們要了解這家公司的各種消息要花時間,還要去看這些消息是不是已經反映出來。

 

陳:難怪華倫·巴菲特會不斷地建議大家,買指數型基金就好,不需要再花這麼多的功夫研究,研究越多,會越有自信,越自信,犯了錯反而更不會回頭。

 

馮:康納曼遊把過度自信這種現象,連接到他所提出的另一個更深的理論,「快思」跟「慢想」。意思是一個人做決策時會有兩種系統,系統一是靠直覺,憑本能對於遇到的情境跟現象,快速地做出反應。

 

陳:比如說看著一輛車子衝過來了,我趕快避開!

 

馮:對。系統二是理性分析,就是「慢想」。我們把所有的數據跟事實加以整理歸納,然後做嚴謹的判斷。但是這裡出現的問題是,人對系統二「慢想」往往是懶的。

 

陳:非常懶惰!

 

馮:要我們慢慢地、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會覺得很累,以致於很多人在做重要決策時,即便是非常重要的,像買房子、投資,還是很容易過度地仰賴系統一:直覺,這造成的現象就是當我們有一些片段的資訊,會很正常的把缺乏的東西自己腦補起來。

 

陳:我覺得腦補這兩個字很精準,人類是非常擅長腦補的動物,很多事情明明只有A跟C跟E,人很容易馬上編組成了一個A+B+C+D+E+F的世界網絡!只要有很小的線索,就能形成一個很完整的故事,而且線索越少,故事邏輯性往往越強。

 

馮:對,會造成我們只要看到行銷的數字,認為廣告非常多的,就是賣得好的,直接下一個結論:這有因果關係。事實上這是透過直覺我們腦補來的。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公司認為一定會大賣的商品才下廣告,其他的就沒有下廣告;或者是聖誕節前才大打廣告,但聖誕節本來就是大家會買禮物送人的旺季,所以腦補有時候會讓人錯把相關性、感覺,或是某些現象,誤以為是因果關係,誤解了因果關係就會造成錯誤的決策。

 

陳:所以關鍵點就是丹尼爾·康納曼提到的行為經濟,他是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最早從認知心理學出發,去創立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家」,他從來不承認自己是經濟學家,但是他拿到了諾貝爾經濟學奬。

 

馮:因為康納曼的研究很大一部分在看:人是怎麼樣做決策和判斷,而經濟學的核心就是在探討人怎麼去做選擇。下一集,我們要繼續討論在投資上「過度自信」的問題,當大家對一檔股票的看法越分歧、越混亂時,交易量越大,越有機會上漲。這也是股價永遠會過度的上漲,或者過度的下跌的心理因素,我在下一集會做更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