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冀劍制 | 哲學家養成術
聲音課程 3小時26分14秒 自我成長 17集

大家好,我是冀劍制。


這個課程要談「哲學家養成術」,簡單來說,就是關於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哲學家的技巧。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先問一個問題,「究竟怎樣才算是一個哲學家?」

 

有人認為,哲學家就是要看起來怪怪的。依照這個標準,要當一個哲學家並不難,只要讓自己具有不同的行事風格,看起來怪怪的就行了。不過,這只是哲學家的表面印象,如果只是行事作風怪異,而怪異的背後沒有什麼特別的含意,那就只能算是一個怪人,不能算是一個哲學家。

 

哲學家做事方式確實與眾不同,那是因為哲學家會對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深度反思。只要深入思考,就會發現許多不當之處,於是產生出和一般大眾不同的觀點。有了不同的觀點,就會有不同的處事方式。當我們只看到一個人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卻不了解背後的想法,就會覺得這個人怪怪的。但實質上,哲學家的怪,是有其意義的。

 

另外,有人覺得哲學家就是那種言論高深莫測的人,常常講些聽起來很深奧,但又沒人聽得懂得東西。

 

這個印象不全是錯的。因為哲學家大多讀了很多哲學理論,哲學理論確實不太容易了解,外加很多奇奇怪怪的專有名詞,要聽懂是很困難的。但是,人們遇見的這類人常常屬於偽哲學家,或是對哲學只是一知半解的人。因為,哲學很重視溝通,針對不同講話對象,就要改變不同的講話方式。如果一個人無法跳脫專有名詞談哲學,或是無法說出讓對話者聽得懂得東西,那麼,這樣的人不太夠格被稱為哲學家。

 

「哲學家」這個詞通常帶有很高的讚美成分,所以通常只是用來說別人。稱呼自己「哲學家」時,感覺總是怪怪的。以英文來說,哲學家就是Philosopher,這個英文字有時會翻譯成哲學人。意思就是對哲學有認識的人,或是從事哲學工作、創作、以及研究的人。自稱哲學人感覺比較不狂妄。自稱哲學家,感覺好像自以為了不起。但讓我們拋開這種無聊的價值判斷,無謂的矯情總會帶來無謂的困擾,就讓我們簡單使用大家熟悉的詞彙「哲學家」。就是philosopher的意思。

 

那麼,作為一個哲學家,究竟有哪些特殊的屬性呢?有沒有什麼知識、特質、或是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記得好幾年前的某一天,本校哲學系的老師們在談課程改革時,我主張廢除所有哲學系必修課,把所有課程都改成選修。因為我認為並沒有什麼哲學知識是身為一個哲學系學生一定要會的。但這個想法距離多數觀點很遙遠,我也擔心是否有什麼盲點是我自己沒看到的,所以當時便請教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哲學界老前輩,我問他說,「是否有什麼科目,如果不會,就沒資格稱為哲學系畢業生?」他想了想,回答說,「以科目來說,沒有。但如果不懂得哲學思考,就沒資格稱之為哲學系畢業生。」

 

我非常贊同這個想法。哲學知識常常並不是最重要的,少讀了什麼哲學理論,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但哲學思考能力,是哲學的核心命脈。如果不會,就沒資格稱之為哲學系畢業生。當然也就更沒資格稱之為哲學家了。

 

試想一下,如果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經由時光旅行到了現代,他沒讀過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也沒讀過尼采、康德、笛卡兒,幾乎整個西方哲學史都不懂,也完全沒接觸過東方哲學,那麼,他是否有資格在現代被稱之為哲學家呢?我想,只憑他的哲學思考能力,大概就沒人反對他是個哲學家了。

 

所以,哲學思考能力,可以說是一個哲學家之所以是一個哲學家最重要的屬性。在這個哲學家養成術中,我也把培養這項能力當作最重要的目標。而在哲學思考力中,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屬於論理的能力,也就是針對目前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中,尋找最合理解答的一種能力。這個能力,需要能夠區別一個推理的合理性程度,並且能夠找到一個推理的不完美之處,並加以改善。這也就是本課程最期待達成的目標。

 

除此之外,身為一個哲學家,還有其他一些重要屬性值得培養,我也在本課程中一一介紹,並且說明培養的方法。當然,這個課程只是提供知性上的了解,要真正成為一個哲學家,必須在生活中花點時間自我訓練,提昇各方面的能力。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走的越遠,就越無愧於「哲學家」的名號。

 

然而,為什麼要花時間精神去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哲學家呢?這個問題我就不回答了。在每一個人朝向哲學家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就能體會了。我猜想,或許有人會因為讀了哲學系畢業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而感到後悔,但沒聽過有誰花了時間學習哲學之後感到後悔的。前人的經驗,應該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動力了。

 

那麼,就開始我們的課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