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冀劍制 | 哲學家養成術
聲音課程 3小時26分14秒 自我成長 17集

大家好,我是冀劍制。


近年來時代改變了,整個社會開始越來越重視哲學教育。雖然讀哲學系的學生並沒有明顯增加,可是讀哲學的人明顯多了很多。甚至有些哲學書還可以在暢銷書排行版登上頂峰。

 

我想這是因為越來越多人發現哲學的價值。哲學的價值其實很多,但目前最受到注意的,是哲學思考能力。這可能是因為進入網路時代之後,一個論述的散播力量,不再依賴傳統媒體的發行量,而是每個讀者的轉傳意願。而哲學思考所提供的合理性與說服力是影響轉傳意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哲學思考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成為一個哲學家,也就成了具有說服力的代名詞。

 

所以,有一句話可能很多人聽過,每個人從小就該培養「哲學思考能力」或者,換個更流行的名詞,每個人從小就該培養「哲學思考素養」。

 

能力和素養,其實很類似,但素養比較像是一種「經過訓練後所鍛鍊出來的習慣」,但從效用來說,好的習慣,便能發揮好的影響力,就跟能力一樣。所以,好的素養,可以看成是一種能力。

 

舉例來說,一開始學習思考,最需要培養的素養,就是論理的素養。「論理的素養」就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當我們心中有任何主張時,都自然會去想「理由是什麼而當我們聽到別人的主張時,也自然而然會去思考對方的理由是什麼。

 

舉例來說,如果你遇到一個朋友,他說某個政治人物很好,這時你會怎麼說呢?如果你剛好也支持這位政治人物,你可能就會說「對、對、對。」贊成他的各種想法,然後談論融洽,甚至一起批評不同陣營的政治人物。那萬一你的朋友支持的剛好是你最討厭的人,那怎麼辦?你可能會直接跟他說這個人很爛,或者,乾脆不要談這個話題,以免破壞交情。

 

這是一般大眾容易產生的狀況。但這是缺乏論理素養的現象。有了論理素養,去面對任何一個主張的方法,就是支持這個主張的理由。所以,無論贊成或是反對對方的主張,應該要先問:「------麼?

 

所以,有了論理的素養,當我們聽到別人有什麼主張時,就習慣會去尋找對方的理由為何,如果沒聽到理由,就會好奇想要問。當然,想問不一定要行動,因為如果對方是個不習慣談理的人,去問理由,會被誤以為在質疑對方,說不定會導致不良後果。遇到這種情況,不問也是個明智之舉。

 

簡單地說,「有主張就要有理由」而且習慣性的「用理由去評價一個主張」。這種把理由和主張連在一起的習慣,就是論理的素養。

 

有了論理的素養,就比較容易成為理性人。避免情緒性地被套在某種觀念裡而無法自拔。可以避免因為情緒性的錯誤判斷而造成的不良後果。

 

但這個素養看起來並不像是一種能力,因為還沒要求必須提出好的理由,只要求至少要有理由就好了。判斷理由的好壞,才比較像是一種能力。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論理的習慣,至少能讓我們透過理性思考,尋找支持的理由,這能讓我們遠離感情用事的處事方式。所以,從功用上來說,這種素養也可以算是一種能力。

 

要具備這種習慣性的素養,很明顯並不難,但還是要刻意去培養才行。由於大多數人並沒有特別去培養這種習慣,所以並不具備這樣的素養。

 

在沒有這種論理素養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實際是用自己既有的主張去應對他人的主張,主張類似則支持,主張不同則反對,而很少去思考別人的理由。這就是沒有論理的習慣時會做的事情。

 

這種缺乏論理素養的思考方式會產生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意見對立的雙方,都覺得對方很腦殘,都認為對方不懂得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的現象呢?

 

到底哪一邊的判斷才是對的?從腦殘的判斷來說,可以說雙方都是對的,可是雙方實際上都不腦殘。怎麼說呢?

 

其實會有這種現象,就是因為缺乏論理的習慣所導致。

 

當我們聽到對方和自己相反的主張時,如果我們詢問對方支持的理由後再做判斷,即使理由不是這麼充分,但通常不會認為對方嚴重到腦殘的情況。但如果不問,我們就自然會用自己的想法當作對方的理由,再來評價對方的主張。這麼一來,就會覺得對方有這種主張很不可思議,自然就會認為對方很腦殘了。所以,這種推理確實是腦殘的推理,這個判斷是對的。但是,別人的推理卻不是這樣的推理。因此,判斷對方腦殘卻是錯的。

 

舉例來說,我認為某個政治人物能力差、品格低,而對方卻說要支持這個政治人物。這時,如果我不問對方支持的理由,自然就會把我自己的理由放進來,於是,就變成對方要支持能力差又品格低的政治人物。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是「腦殘」了。但很顯然的,對方一定不認為這個政治人物能力差且品格低,我們需要問一問理由,才能判斷對方的主張是否有說服力,也才能知道我們之間認知上有哪些差異。

 

所以,有了論理的素養,至少可以先避免這種誤解。降低社會上因意見不同所造成的衝突。

 

養成這個論理的習慣,可以說是學習思考最重要的一個步驟。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在我的學生時代,進台大哲學系就讀前,還沒有養成這種論理的習慣。但我當時對自己的想法很有自信心,也很喜歡高談闊論。就在剛入學沒多久的某一天,我在系館門口的階梯上和一位學長聊天,談到一些政治議題,那位學長很專心聽我說話,我原本以為他的專注是因為我說得很好,所以我越說越起勁。後來才知道他的專注並不是因為我說得好,而只是在尋找我的理由究竟是什麼,但顯然我並沒有說出什麼好的理由。所以,等我說完後,他便問我,「這些主張背後的理由究竟是什麼?」

 

其實,我談到的主張都是當時學生們的主流看法,照理說大家都會同意。但是,不管這位學長同不同意,他並沒有用他的想法來評價我的主張,也沒有直接接受那些大家都認為對的主張,而是問我的理由。

 

他擁有論理的素養,所以自然會想用我的理由來評價我的主張,而不是像大多數缺乏論理素養的人,用他們自己的主張來評價我的主張。

 

當時,這個問題嚇了我一跳。因為這和我過去遇到的人反應不同,以前遇到的,不是同意就是反對,很少有人在仔細聆聽之後還問「理由是什麼?」

 

我被這個問題逼著去講理由,也就是被逼著去「論理」。但是,雖然我勉強說了一些,但所說出來的理由,連我都不太認同,於是我支支吾吾了一陣子後,自己覺得有點困窘,只好承認說,「嗯!我好像還沒想清楚。」

 

還好,那位學長聽了也沒笑我,拍拍我的肩膀,一副沒什麼關係的樣子。

 

那次之後,我開始改變習慣,為了避免困窘,在高談闊論之前,自己先想清楚任何主張背後的理由。慢慢的,我自己養成了論理的習慣,也開始在聽別人談論任何主張時,注意聽聽看對方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沒有聽到適當的理由,便開口詢問。

 

後來我也遇到許多像當年的我一樣的學弟妹們,我也用當年學長對我的態度面對他們,到那時我才終於了解,原來這已經是台大的一個傳統,一個屬於論理的傳統。一屆一屆傳下去。那位學長可能也和我一樣曾經高談闊論後被他的學長姐問理由,而且在說不出來後仍受到善意諒解。於是他對我做了一樣的事,我也對學弟妹們做了一樣的事。

 

這種校風,會對每一個成員的未來,帶來很大的影響。當然,環境只是學習上的幫助,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自己主動培養。有好的環境卻不好好學習,也是沒用的;而且,就算沒有環境的幫助,只要自我督促,還是很快就可以培養出論理的素養。

 

目前,我們期待把培養論理的素養放在中、小學,確實,小學生也可以培養論理的素養,因為只是養成習慣,所以其實不難。難的地方在於,如果周圍的大人們都不具有論理的素養,那就不用期待可以培養成功了。

 

試想一下,當一位小學老師要求學生要把落葉打掃乾淨時,一個正在學習論理素養的學生反問「理由是什麼」,如果這位老師缺乏論理的素養,他會怎麼回答?他可能會說,「問什麼問,去掃乾淨就對了。」或者,當缺乏論理素養的父母在批評某位政治人物時,如果一個正在學習論理素養小孩問「為什麼是這樣?」父母會怎麼回答呢?

 

如果生活中的大人根本不依照課本的教育,那麼,小孩也就不會再理會這些教育了。所以,想要培養學生或是小孩的論理素養,自己必須先養成論理的素養,並付諸實踐才行。否則,光是課本紙上談兵,是無法達成目的的。如果把論理素養變成全民運動,那可想像幾年後的未來,社會必將轉變成更美好的型態。

 

最後,提醒大家,本堂課的重點是「養成論理的素養」。這是一種習慣的養成,記得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有主張,就要有理由。」在日常生活的訓練中,盡量在說出主張時,就要一併說出理由。當聽到他人說出主張時,設法了解對方的理由,並依其理由去評價對方的主張。

 

養成的方式就是要不斷提醒自己,並且確實去實踐。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就培養出論理的素養了。這是哲學家養成的第一個步驟。而且是不可省略的步驟。

 

有了論理的素養,最好還有論理的能力。但論理的能力就不容易學習了。

 

那麼,這堂課就講到這裡,祝大家愉快踏上哲學家之路。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