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劉軒老師。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一個你可能聽過的成語。這句話來自於《孫子兵法》,意思是說,在打仗的時候,如果你能瞭解敵人,又瞭解自己,那就能百戰百勝。
這句話相當合理。你想,如果你能夠瞭解敵人,就等於能搶先一步知道他們要做什麼,那當然就能搶先預防敵人的攻擊。當然啦,你還需要瞭解你自己的軍隊,知道他們還有沒有體力作戰啊?他們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這樣才能讓你知道要怎樣打贏這一仗。
你要怎麼瞭解別人呢?你又要怎麼樣瞭解自己呢?心理學,就是從人類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從這樣的好奇心中誕生的。
但心理學不只是用來打仗的。心理學也用來治病、用來教育、用來讓人彼此相處更好。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每個人創造更快樂美滿的人生。
這,都是從「知己知彼」開始。
我是劉軒老師,我是一個心理學家和作家,很多人都認為心理學是一個很艱深的學問,只有大學程度的學生才能夠理解,但我認為心理學的觀念,其實人人都能聽得懂。我在這堂課的目標,就是要把心理學講到9歲到99歲都聽得懂。我要把心理學最有趣的道理,也分享給你。
一開始呢,倒是有個問題:為什麼要叫「心」理學啊?明明我們是用大腦來思考的,這不應該叫「腦理學」才對嗎?是不是?
其實為什麼叫「心理學」就是繼承了很久以前的錯誤。
心理學的英文是psychology。這個字源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有一群很有名的哲學家,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叫「亞里斯多德」,大家都說,他是古希臘最聰明智慧的人。但即便亞里斯多德,也搞錯了許多事情。例如,他認為我們人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於「心臟」。他覺得,我們就是用「心」來思考的。那大腦是做什麼呢?他說:「嗯,沒太大的用處,大概就是用來冷卻我們血液的吧!」
不只是亞里斯多德這麼想。古代埃及人做木乃伊的時候,一定會把死人的大腦先挖掉,因為他們覺得那是沒必要的東西,但心臟一定要保留下來,因為他們也認為心臟,才是靈魂居住的地方。
所以我們到現在還習慣說,如果你要了解一個人,就要了解他的「內心」。你做事情要「專心」、對待人要「用心」。同樣的,明明是研究腦袋的東西,到現在還叫「心理學」,而不是「腦理學」,我們也就用習慣了。
在19世紀末,才是心理學真正變成一門科學的時候。
當時就有兩位學者,我們現在稱他們兩人為「心理學之父」。其中一位住在德國,他的名字是 Wilhelm Wundt 威廉·馮特,另一位住在美國,他的名字是William James 威廉·詹姆士。
威廉·馮特是個很嚴肅,很愛做實驗的科學家。他覺得你沒辦法測量的,就等於不科學,不科學的東西就不能相信。他讓心理學變成一門用實驗來證實的科學。
那威廉·詹姆士呢,他的立場不相同,他認為人不能只是當一個機器來看。人的「精神」和「意志」,雖然看不到,很難測量,但卻是我們身為「人」最重要、也最可貴的一股力量。他這種比較「以人為本」的理論,也影響了無數後代的心理學家。
那誰是對的呢?其實,兩個人都是對的。我們不能光用思考跟內觀來理解人性,但我們也不能只拿人的一小部分做測試,而忽略了整個人一生的發展。
當劉軒老師在90年代,開始在哈佛主修心理的時候,心理學已經有了很多改變跟發展,而這兩位「心理學之父」的影響還是隨處可見。我上課的教室就在「威廉·詹姆士」大樓,但老師教的實驗方法,則是威廉·馮特所建立的基礎。
很多人喜歡心理學,因為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實驗。讓我們現在就來做一些小小的實驗。
請伸出你雙手的手指
你右手的手指請用順時鐘的方向來繞圈圈。
你左手的手指請用逆時鐘的方向來繞圈圈。
所以兩個是相反的方向,這樣辦得到嗎?應該不難吧,對不對?
Ok,那現在讓你的右手維持順時鐘,讓你的右腳也是順時鐘的方向來繞圈圈,可以嗎?也不難吧?Ok,那腳先停下來,右手還是繼續順時鐘繞圈圈,左腳用逆時鐘繞圈圈,可以吧?
好,那現在難的來囉,右手順時鐘繞圈,右腳逆時鐘繞圈圈。
誒?會不會發現非常困難?那我們試試看,左手逆時鐘繞圈圈,左腳順時鐘繞圈圈,也是非常困難!
同手同腳,卻沒辦法繞不同的方向。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左右半身體,是分別由左右腦來控制的。你要轉不同方向,只要是兩邊不同腦所負責的動作,那就沒問題,但只要是你同一邊的腦要讓你手腳繞不同的方向,那這個時候就卡住了。而且更奇怪的是,你的右手右腳,竟然是左腦來控制的。而你的左手左腳,卻是右腦控制的,每個人都是這樣。
心理學有很多像這樣的有趣實驗,因為人就是個很有趣的動物。我們用心理學研究出來的一些發現,也可以用在生活的各種方面。例如,有些心理學家專門研究怎樣設計手機,讓手機的介面更好用、怎樣設計汽車,讓我們駕駛起來更安全。
有些心理學家專門研究社會現象,想辦法找出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有些心理學家會當公司的顧問,還有心理學者特別研究教育。還有不少心理學家進入醫院,幫助有心理疾病、或受過傷害的人,能夠恢復正常、減少痛苦。
這些都屬於心理學的廣闊世界,真的涵蓋了很多!所以今天,當我要跟你做一個18堂的心理學通識課的時候,也一定要做一些選擇跟取捨,並且儘量分享對你現在的生活會有用的知識。
所以,我是這麼規劃的,讓我先跟你預告一下:
前面六堂課,我會介紹心理學幾個主要的研究領域,例如:有關性格、有關情緒、有關做事情的動機、我們所說的語言、以及心理學對於「智力」的最新發現。
然後呢,我會用一堂課來稍微介紹一下,心理學的實驗是怎麼設計的。
再接下來有四堂課,將會分享心理學對於記憶、專注力、學習力和建立好習慣方面的研究。這四堂除了給你概念之外,我也會分享一些技巧,讓你可以加強自己的記憶、專注力、學習力並建立好習慣。
再接下來四堂課,我會講到心理學和人際關係上的議題。這些包括「如何交朋友」、「跟父母親的相處」、「校園裡的跟風和霸凌」、「當你自己沮喪的時候該怎麼辦」。這些議題比較屬於「輔導心理學」的範疇。
那最後的三堂,我將從我之前的主修「人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談「青春期」將會帶給你什麼樣的心理變化,然後再介紹一下現在心理學,朝向積極心理的發展,最後以「同理心」和正面情緒做結語。
以一個通識課來說,我不會講太多歷史,也不會要你記住很多心理學者或是專有名詞。這堂課沒有考試,但我會有很多互動的問題,也會有一些可以給自己做,或是給身邊大人做的心理測驗,因為劉軒老師當年在哈佛,就是這樣子愛上心理學的。我希望透過這一系列的課程,也讓你愛上心理學。更重要的是,讓你更理解自己和身邊的別人。
那現在,就讓我們開心的啟程,這個「知己知彼」的心理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