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台灣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劉少雄。歡迎進入《唐宋詞的情感世界》。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我想用兩期的內容,先來給你講講「詞」是怎樣一種文體,它擁有怎麽樣的美感特質,以及我們如何去讀詞。
我們說詞,都會說「宋詞」。所以這期內容,我們首先來談談,詞為什麽成為宋代的代表文學呢?其實呢,這跟宋代文化的特性是分不開的。 那麽,宋代文化的特性是什麽呢?
我們都知道,宋代自統一政權以來,都是處於相當艱難的境地,內憂外患,積弱不振,不像漢朝、唐朝那樣的富強。但是國勢貧弱的宋,卻是在秦漢統一王朝之後,年祚最長的朝代。唐代只有 289 年,宋代卻有 319 年。 兩宋周邊環伺的敵人都非等閒之輩,先後是遼、金兩大強敵,最後面對的是橫掃歐亞的蒙古。北宋被金所滅,宋室南渡,雖然失去了半壁江山,但也支撐了頗長的時間。可見宋絕非不堪一擊的弱國,仍然有它頑強的一面。
這種國族精神也反應在宋代整個文化當中。鄭騫《詞曲的特質》裡曾經這樣的說,他說宋朝的一切都足以代表中國文化陰柔方面,不只詞這一端。柔並不是一味的軟綿綿,而要有一種韌性。這個「韌」是強韌、堅韌的「韌」。
宋詞代表中國文化陰柔的一面,但所謂陰柔並不是一味的纏綿軟弱,而是要有一種堅定的生命力,可以稱之為韌性。只有韌性才能成為文學的一體,這種韌性來自認真、熱忱的生命態度,不屈不撓的精神,抒發為文,自然有一種格調,一種骨氣。詞雖然寫感傷之情,但名家的作品普遍都不悲傷,反而筆力很沈著、豪蕩,抑揚有致。
正因為有這種韌性在,宋詞裡所表現的那種執著的信念,即使歲月多變,人世難料,但此情不渝,這都呼應了宋人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積極入世的情懷。如同春天的生命,像野草一般,柔中帶剛,有著無窮的生機。陰柔與韌性,形成生命中一種不斷拉扯的動力,配合著長短參差的句式,起伏變化的語調,使得詞之為體,詞情頓挫有致,多了一種婉轉曲折的韻味。宋詞的美就美在有這種跌宕之姿。
我們喜歡詞,愛讀詞,可以是因為欣賞詞的文字之美,或者是被詞情感動所致。那麽詞情是如何感動我們,引起我們的共鳴呢?詞之所以如此的美,又是怎樣的緣故呢?下面,我們就通過一闋詞來感受一下詞體的美感特質。秦觀,秦少遊,被譽為最有詞心的作家,在他的詞篇中最能看出詞的美感特質,那種含蓄的、委婉的,迷濛不清的美感。下面我們就借他的《浣溪沙》這首詞來感受詞體之美。
首先,我來給大家讀讀看這首詞:
漠漠清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不知道你聽完之後,是不是覺得很美呢?但是其實這闋詞要表達什麽,並沒有清楚說明,我們只是彷彿看到一些畫面,一種氛圍,一種似夢如愁的感覺。但是那樣的愁緒卻不明底蘊,和一般的閨怨詩只寫美人遲暮,傷春怨別,或懷才不遇的情懷,內容是不同的。它語調很輕柔,情景交融,意境隱約綺靡,一字一句都極盡細緻、精美之能事。娓娓讀來,自然有一種幽怨動人的韻致,不知不覺會被這種陰柔的美所吸引。
接下來,我們就試著依據文本來體會它的情意吧。詞的敘寫往往是跟著音樂前進的方式來鋪排的,由外而內,由景到情,層層推進,構成相當綿密的組織。這首詞就是這樣的模式。
第一句說:「漠漠清寒上小樓」,先寫出外在的景象。「漠漠」這兩個字形容廣遠密布的景象,「漠」這個字是雙唇鼻音。中國文字聲音與意義往往是有關聯的,你們試著念念看,一些用雙唇鼻音發出來的字音,像密密、麻麻、迷迷、濛濛、渺渺、茫茫,迷迷、漫漫,這些詞語是不是給你一種迷濛不清、舒展不開,寬泛渺遠的感覺呢?作家在作詩填詞,通常會考慮到用音韻配合文字來表達心情。這裏的「漠漠」是形容清寒,指的是外面一大片清清寒意,而接著「上小樓」是說布滿著天地間的迷濛的寒氣,在早上的時候,由外而內,蔓延到小閣樓去。這就好像攝影鏡頭由外而內的運作,帶領我們跟著這股寒氣逐漸推進到室內去。
接著說:「曉陰」。界定的時間是在清早,說明那是清晨的陰鬱天氣下所形成的一大片寒氣,「無賴」是形容春陰寒重的氣候不可人意,引申為這種天氣會讓人感到百無聊賴,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打發。更重要的是,屋裡面的人應該是一個女子吧!她心裡的感受,認定它「似窮秋」,好像那年深秋的感覺,顯然那年深秋給她留下十分難忘的記憶。
當然不會只是跟天氣有關,可能另有不為所知的一件事情,在那個時候發生了。此時此刻的心情原來好久好久以前就有了,在迷迷濛濛間都搞不清楚到底是秋天還是春天了。
接下來,下一句呢,它說:「淡煙流水畫屏幽」。我們試想這個女孩還沒起床,張開眼睛,彷彿看見外面淡煙流水的景象,就可以看出她內心的期望,很想撇開眼前煩悶的景色,眺望遠處的風光。但是仔細一看,原來不是真正的自然風光,而是屏風上面的山水畫面而已。那個「幽」字則表達了一種經過這番「轉」之後,特別感受到的幽深。女孩子的世界被隔絕在房子裏面。
上面鋪設好情景氣氛之後,下篇便述說她的心情。從那年秋天,發生了什麽事呢?今天的她又興起怎樣的情緒呢?接著下來應該有所交代。他可以明白說出,也可以暗暗的透露出來,作者採取了後者,用了比較暗喻的方式來鋪陳。
他說:「自在飛花輕似夢」。這「自在飛花」,應是女孩子起床後,站在樓台、窗邊看到的庭院景象。所謂「自在」不是自由自在,而是自然凋落的意思,花朵自然而然的變化,那「自在」也暗喻了旁人不可作為的一種無奈的情懷,花兀自地開,兀自地謝,而人卻無從干預。這「自在飛花」用「輕似夢」來形容,說它輕輕柔柔飄下來,好像夢境一般。
這個形容跟我們平常比喻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我們通常會用比較具體的事物來形容比較抽象的感覺,讓人可以透過具體的物象,以了解內在的情思。譬如用花開、鳥叫,來比喻快樂的心情,或者用玫瑰來象徵愛情吧!
然而秦觀在這裡面卻反其道而行,他竟然將實物虛化了。可以這樣說,如果作者不是對夢境有著深刻的體驗,又怎會順手拈來用作比喻呢?這裏所說的「夢」,應該是指那種短暫、美麗,又容易轉醒的春夢,它與花的質性相當,花雖然美,卻易得凋零。
下句說:「無邊絲雨細如愁」。其中女子看到「自在飛花」,花落了,夢也滅了,不想再看,抬頭一望,看到什麽呢?無邊絲雨」!已經不是之前的「漠漠清寒」了,由近到遠,煙雨蒙蒙,這就是平面往外看的景象。前面寫的是,低處由上往下飄落的景色,一縱一橫之間,整個天地的空間感就寫出來了。絲絲細雨像什麽呢?他說「細雨如愁」,好像愁一樣的綿綿密密。同樣的如果作者不是對愁有非常深刻的體會,就不會立刻想到用它來形容外面的絲絲細雨了。
這無形中已經將外在的景色鋪滿了主觀的情緒。作者寫到這裡,夢已醒,愁更濃,能再說什麽呢? 但那到底是怎麽樣的愁呢?是哀傷青春年華消逝嗎?是感到落花凋零,理想落空,好夢不在嗎?好像都是,也好像不是。這就是詞的意境,似夢非夢,似有若無似的。
詞的結語說:「寶簾閑掛小銀鉤」,是說珍珠簾子掛在小小的銀質的掛鉤上。我們回頭看「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所寫的,原來是那女子掀起珍珠簾子,掛在掛鉤時候所看到的外面景象,她就這樣的待在那裏動也不動。上兩句寫女子從窗邊往外看,最後一句則由外往內,看到女孩子的室內動作,這有點像電影畫面分境的處理方式,鏡頭雖分開呈現,其實是同時並進的。
窗簾已經掀開,落花、細雨,依稀人在,這就是詞的意境:含蓄委婉、點到為止。 它究竟說了些什麽,一些動作,一些景色,有一種時間消逝的感傷,但不顯著;彷彿有情,但也不明所以。
那麽,詞是如何實現這種美感特質的呢?這跟詞的特殊文體有關。當今的學者大多數都是這樣界定詞的:「詞是依附唐宋以來新興曲調從而創作的新體詩,是音樂與文學緊密結合的特種藝術形式。它的內容寫景,多不出閨閣庭園,言情則不外乎傷春怨別,表現為一種精微細緻、含蓄委婉,富有陰柔之美的特質。」
那詞呢,又是當時流行音樂和詩歌的組合,是在商業都市文明中發展出來的,自然傾向於物質性、裝飾性的美感。那麼,詞這種文體的特點是什麽呢?
首先是文辭美。大量的文人參與創作,使得詞的文句更加的優雅華美,寫情更婉轉深刻。文人詞所用以配合樂曲的詩,基本上是律詩。律詩在聲韻、格律、鍊字、修辭上是大家所公認的最為講究、最鍛鍊的一種文體。以律來合樂,就是說,將如此美麗高雅的文辭配合那麽優美動聽的樂音,兩者相得益彰,自然就成就了詞體負有美感的特性了。
第二是音樂屬性。詞是配合音樂填寫的。相對於繪畫、建築之為空間藝術,音樂有兩個特點:一是它屬於時間的藝術,二是感染性特別的強。這正與詞所書寫的主題是相契合的。也因此,也帶出了詞的第三個特點,特殊的抒情性。
詞的抒情性主要是以不變的時空,對照變化的人事為主軸,一方面表現為對人間情愛的專注執著,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對時光流逝的無窮感嘆。因此在詞裡面,美人遲暮、年華虛度、往事不堪、理想成空等情思,就變成了它的主題了。而詞的體質,如樂律、章節的重覆節奏,文詞句法的平衡對稱,長短句的交錯運用,上下篇的對比安排,更強化了這種婉轉低迴、流連反覆的情感韻味。
歐陽修的《生查子》這樣寫: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去年元宵節的美好,是因為有人同在,但今年則物是人非,依舊是月,依舊是那樣的燈,卻因為人不在,便不覺得它的美好了,反而讓人觸景傷情,淚滿衣襟。美麗的景色與哀傷的心情,去年的歡樂與今年的寂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此而知,詞就是一種融合著美麗與哀愁的文體,具有獨特的情韻,在高雅的格調中蘊含著哀怨的情意,形成一種獨具魅力,惹人憐愛的美感。
課程的最後我來總結一下。我們通過秦觀的《浣溪紗》感受到詞含蓄委婉的美感特質。我們也談到詞體的三個特徵:文辭美、音樂屬性,以及以時空對照人事的這種特殊抒情性。下一期,我們要談談如何讀詞。 我是劉少雄,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