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楊應超 |
影像課程

1.沒有景氣的問題,

只有爭氣的問題


在我看到和經歷過那麼多的成功習慣裡,最重要的就是行動的習慣,如果這本書你只學到了這個習慣,也值得了。因為如果沒有行動,不管你看了多少書,思考了多久,研究準備了多少,都是白搭。有點類似清談誤國的概念,講空話誰都會,但行動就不一定了。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幾年前你有一個想法或主意,也許是想發明新產品,或是開家拉麵連鎖店,但是一直沒空去做,有天你去逛街,突然發現你的主意被偷了,已經被別人做出來了,在市面上販賣你當初想開發的產品或是拉麵店。你知道你跟那些做出成果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嗎?就是你只是想想或計劃,而那些人不一定比你聰明,卻一定比你有行動力。


你可能會問,難道計劃不重要嗎?如果不計劃,就魯莽去做好嗎?當然不好,但如果硬要說計劃和行動哪個比較重要,那一定是行動(當然兩個都做更好)。像Nike的廣告說的:「做就對了。」因為只要有行動,就一定有結果(不管是好結果或壞結果)。如果做錯,看到負面反應,改進後再試一次就好了。好比有人問:「你會給小孩幾次機會學走路?」這個問題其實是廢話,當然是讓小孩一直學,跌倒後再繼續走,直到學會走路為止,難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會走路。這就是安東尼.羅賓講的成功方程式:「一定要先行動,看到錯誤就改,然後再試一次。」你可能會問:「要試幾次才好?」答案是直到成功為止,這也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會走路的原因,大家都是從爬到學會走路才停止。沒有行動,什麼都是廢話,如果沒達到目標就放棄,前面的行動也都白費了。


行動的另一個目的,是人生很多情況無法事先預測或計劃,要做了才知道可能會發生的情況。這有一點像下棋,也許你可以計劃下幾步,但是你絕對無法計劃到全盤結束,因為除了複雜度之外,你不會知道對方如何出招,也就是市場或顧客如何反應,你也只能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如果有兩個人,一個人花1年直接跟大家練習下棋,另外一個人花1年只看書學習,你覺得哪一個人的棋藝會進步的比較快?如果沒有行動,沒走出第一步,你再怎麼沙盤推演,也沒有機會贏得那盤棋。我聽過一個關於美國四星上將史瓦茲科夫(General Norman Schwarzkopf )的故事(他就是在1991年率領聯合國盟軍在短期內大勝伊拉克的將軍)。他年輕時,有一次軍方開會討論一件既複雜又重要的事情,兩邊已經吵了好幾個月,但一直沒有決定,因為做或不做都各有利弊,所以大家最後只好跟最高將領報告,請老大做決定。老大聽完了報告,馬上選了一個方案去做。散會後,將軍偷偷問那位老大,這麼複雜的問題,那麼多專家研究了這麼久都不知道怎麼決定,你怎麼能一聽就懂,馬上做出決定,你到底有沒有聽懂?老大就回覆:「沒錯,這是很複雜的問題,我也不是全懂,也知道正反兩邊的專家都很優秀。他們既然花了那麼多時間研究,該想到的問題應該也已經想到了。但我知道,如果沒有人拍板做決定,開始行動,這個研究不論再做幾個月也不會有結論,導致最後錯過良機。」世界上不可能每件事情都有百分之百把握,如果做了那麼多研究,開始行動一定比不開始好,只要做了之後再小心觀察情況,做出需要的改進即可。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起了80/20法則,我也是完美主義者,很怕犯錯。這個法則指出80%的成績通常是由20%的行動產生。也就是說,剩下最後20%的成績,需要你花80%的精力才能獲得。當然這要看情況,有時你真的需要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像醫師開刀或是飛行安全。但如果你可以接受20%的失敗或挫折,不妨考慮花20%的精力五次,各達到80%的效果,這會比做一次百分之百好,因為你那五次的行動可以達到400%的效果(80%乘以5)。例如,像賣保險或當推銷員是很多人都不願意做的事,因為常常得打電話給陌生顧客(Cold Call),或經常被拒絕。可是如果你不怕被拒絕,別人計劃很久做一次,可能一次就成功的機會很大,而你在同樣的時間做五次,雖然可能被拒絕的機會大很多,但長期來講,你的成績可能是別人的4倍。這也是大家只看到老闆或運動員成功的那一面,但他們失敗的次數一定比別人多很多,只是他們願意行動,別人做一次,他們就做五次,雖然可能失敗次數多,但成功的次數也多。如果你喜歡棒球,就知道最好的球員安打率往往很難超過3成,也就是說,最厲害的強棒也是打十次會失敗七次。相反的,有些公務員怕做錯事被罵,就會出現「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和習慣,雖然不能完全怪他們,多半是環境和管理的問題。但是如果老闆不鼓勵大家從錯誤裡學習改進,而是不准犯錯,而且犯錯就罵,那大家當然就會有不做不錯的心態,做事消極,與我強調建立行動的習慣背道而馳。


所以,除了要養成行動的習慣外,還需要不怕犯錯(當然不能犯致命的錯誤),有錯就改,只要有恆心,就會成功。而如果可以預先計劃,減少犯錯機會,成功也會比較順利。我想大家應該都吃過或聽過肯德基?他的創始人桑德斯上校(Colonel Sanders),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發明了一個自認很棒的炸雞食譜,但需要找金主合作開店。他馬上開始行動,一個一個去找,但他每問一個就被回絕一次,沒有任何人願意拿錢出來合作。如果是你,被回絕幾次後可能會放棄,或是會懷疑自己的食譜有問題?然而,桑德斯上校的行動力加上恆心,他在被拒絕了1,009次之後,終於得到了第一個Yes,肯德基才變成全世界僅次於麥當勞的第二大速食店,在123個國家開了2萬多家店。


另一個是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也就是Templeton基金公司創始人的故事,買過基金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家公司,至少有聽過新興市場教父馬克.墨比爾斯(Mark Mobious),他就是這家基金公司的操盤手。我一直認為沒有景氣問題,只有爭氣問題,因為通常最壞的時候,才可以讓厲害的人找到最好的機會,像今年的中美貿易戰,正是展現危機就是轉機的最好時機。坦伯頓在美國1930年代大蕭條時,以每股一美元的價格(折合現值18美元以下的價錢)買下104家NYSE紐約交易所的股票,雖然後來其中34家公司在1939年破產,但其他的公司卻讓他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變成億萬富翁,進而成立了自己的全球基金公司,也是我在巴克萊銀行的客戶。


英文有一句話“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就是說先做了再講。像公家機關做什麼都要先獲得批准,因此能做的事情不但少,效率也不會高,但如果你的目的是不犯錯,明哲保身,那凡事預先被批准是對的。但你若想成功,就先做了再講,錯了可以尋求原諒,改正錯誤,再試一次。英文還有一句話,就是“Pushing the envelop.”。這是我大學室友Joe教我的,因為他那時一直想成為美軍戰鬥機的飛行員,而會開飛機的人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的原意是,飛行員會盡量飛到地球最高、快到外太空的地方,測試飛機最高的限度到哪。做事也一樣,如果你不盡最大能力試一下,你怎麼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呢?搞不好比你以前想的要多很多,不去試試不是太可惜了嗎?這也是我上一本書的書名《沒有不可能》的含意。


所以,只要你敢行動,踏出你的第一步,不管外部環境有多艱困,就有機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