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楊佳嫻,《張愛玲和她的時代》這門課程的主講人,專業是做民國時期女性小說研究,尤其集中在1930-40年代,當然,包含了這門課程的焦點,張愛玲。
張愛玲的作品一向是非常暢銷的,她永遠是書賣得最好的作家之一。尤其是在她過世之後,有些她生前不願意發表、還來不及發表,或者她自己不小心遺忘,也可能是刻意遺忘的作品,在這幾年陸續出版,每每也能引起轟動。大體來說,張愛玲在一眾作家中,很難得地保持作品銷售常青的狀態。
而除了這些作品之外,在當前的出版市場上,我們還能夠看見許多以張愛玲為靈感、核心的延伸產物,比如跟著張愛玲逛上海,討論張愛玲的色彩美學與服裝品味,討論她怎麽談兩性關係,連帶地,與她有關的人、事、物,比如說她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也跟著雞犬升天,成為讀者們矚目的對象。而在網絡上,張愛玲紅火的程度,讓許多心靈雞湯式的所謂佳句,尤其是談女人、談愛情的佳句,都冒領了張愛玲的名字,在網絡上流傳。
其實呢,要分辨出那是不是張愛玲寫的,並不困難。如果你讀到的名言錦句太溫暖、太濫情,那肯定不是張愛玲的手筆。張愛玲對這個世界的意見,往往是尖銳而且辛辣,讓人有一點承受不住,可是又不得不承認,她說得還真到位。
那麽,張愛玲為什麽能夠引起這麽大的關注,又何以讓不同年代的讀者對她如此癡迷呢?
其實,我們閱讀張愛玲,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們要趕時髦。要知道,如果「張愛玲熱」只是一種暫時的流行的話,有怎麽能延續這麽久呢?站在歷史時間線上來看,張愛玲作為一種閱讀的風尚,作為一種寫作上的典範,已經有非常長的時間了。而她讓人迷戀追隨的根本,還是源於她在文學上的獨到之處。
在文學史上張愛玲有什麽樣的地位呢?
我們討論兩岸三地現當代文學的時候,很難避開這個名字,張愛玲一人撐起了一個流派。
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許多年前提出「張派作家」這個概念,有時候他也用「張腔」。根據這兩個概念他列出了兩岸三地受張愛玲作品影響的男作家女作家。他們在寫作上,比如說意象的使用、語言的經營、看待生命看待愛情的方式、主題的選擇,都有明顯的張愛玲的影子。這一類作家被稱作「張派」,或者是說他們的寫作散發一種「張腔」。
後來一位評論家特別講到:張腔其實跟張派不太一樣,張腔是等而下之的張派,只學到腔調,並沒有學到他骨子裏的東西。無論如何,是有那麽一大群的作家學習、模仿這位女作家,因此也就成了所謂「張愛玲現象」。王德威教授甚至說張愛玲是當代兩岸三地作家的祖師奶奶。
再者,張愛玲不僅僅是在中文世界受到大家的歡迎,張愛玲有一半的人生住在美國,她的英文相當不錯,她也曾經嘗試用英文寫作,出版英文作品。現在美國漢學界也有不少人注意到這位女作家。
所以,我開設了《張愛玲和她的時代》這門課程,希望能夠通過二十五期的節目,和大家探討一下張愛玲和她的創作。
整個專欄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個單元是張愛玲的生平部分,總共有五講,我會先扼要地勾勒張愛玲的一生。要知道,張愛玲曾經是戰爭時期上海文壇的標竿人物,也是今天我們認識老上海的一條管道,所以,這裏會涉及不少時代背景知識,包括當時的政治、東西方交流的大環境以及社會風氣等等。對於民國文化風景嚮往的朋友們不要錯過這個部分。當然,更重要的是,張愛玲的寫作受到了時代背景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她的全盛時期只有1943到1944年這兩年,卻對當時以及後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力,我們不得不說這裡面確實有時代的造化在裡面。所以,理解張愛玲,首先你得理解她經歷的人生與時代。
第一單元結束後,我們開始引入張愛玲的作品。我將提取出五個關鍵詞,作為觀照張愛玲創作的五個側面,它們分別是戰爭羅曼史、摩登日常、外國人與他們的東方、追尋與告別,以及情為何物。
「戰爭羅曼史」的核心在於戰爭與情感的碰撞。大家都知道,戰爭是張愛玲走紅的那個時代的大背景,當然也就滲透進她筆下的故事。但是能將情感融入戰爭,體現出戰爭鮮少有人關註的那一面,卻是張愛玲獨一無二的特點;
「摩登日常」這個單元不難理解,張愛玲作為上海作家,直面了上海最突出的現代都市特點。但是張愛玲不把摩登寫成稀奇的東西,她用精致的筆調,把最時髦寫成最日常,呈現給讀者;接著是「外國人和他們的東方」這個單元,我們將看看張愛玲對於不同文化之間「旅遊凝視」的關注,東方主義與西方主義是怎樣在她的筆下得到體現; 再來是「追尋與告別」單元,此時的張愛玲面對政治變化與情感變故,同時即將離開故土,而她在這一時段的創作風格也有了明顯的改變;
最後一部分是「情為何物」,談張愛玲,我們總繞不開談「情」。文學歷史上談情的作品浩如煙海,甚至形成了穩定的套路模式,張愛玲的突破,則在於對傳統的反叛。而這,也是她寫「情」的深刻之處。
在這五個話題單元裡,我們將結合具體作品來談。內容涉及包含了散文,比如《到底是上海人》、《公寓生活記趣》、《道路以目》、《重返邊城》等等,也有大家比較熟悉的小說,比如《傾城之戀》、《色,戒》、《第二爐香》、《異鄉記》、《重訪邊城》、《小團圓》等等。
我試圖通過主題提煉加上文本細讀的方式,帶著大家真正深入地去理解張愛玲,去體會她對於意象的使用、語言的經營,去理解她看待生命和看待愛情的方式。
經典作家禁得起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們不斷地重讀。因為時空背景在變化,讀者本身的教養以及面臨的生命情境在變化,每個時代的讀者會讀到不一樣的東西。張愛玲就是這樣的經典作家。因此,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我希望帶領大家一同去見證張愛玲經歷過的時代、遭遇過的歷史,一同去細讀張愛玲那些直到今天都被人推崇的文學創作。
我是楊佳嫻,歡迎大家和我一起進入張愛玲與她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