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楊佳嫻 | 張愛玲和她的時代
聲音課程 6小時40分27秒 藝術人文 27集

大家好,我是楊佳嫻。在前面幾集裡,我們對影響張愛玲創作的幾個面向,比如父母、家世、時間與空間,都大致有了一個輪廓,替之後正式開始談張愛玲小說時,做了很好的認識上的鋪陳。那麼在這一集,我們將來談談張愛玲個人從上海灘的風雲女子,到中晚年以後隱居美國之間的轉變,以及在她的文學魅力影響下的一些有意思的事件。

 

大家知道,張愛玲最初在上海走紅,其實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主要就是1943、1944兩年。 1945以後,戰爭逐漸走向尾聲,文化與政治上都飄搖不定。張愛玲因為在敵人佔領時期大紅特紅,加上和胡蘭成的關係,讓她好像上了黑名單一樣。到了1940年代後期到1952年離開上海以前,活得比較悶一點,也做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是最後還是決定離開她最熟悉的土壤,到陌生的世界去看看有沒有其他可能。那麼,可能有聽眾就好奇了:在張愛玲當紅的時候,上海的文化界怎麼看待這個女作家呢?

 

和張愛玲同時代的一位上海評論家,叫做譚維瀚,曾經發表文章評論張愛玲的小說,指出三個優點,第一是用詞新鮮,第二色彩濃厚,第三比喻巧妙,這三點我想只要讀過張愛玲小說的人都能同意。但是,譚維瀚也提出了負面的意見。他說,張女士的小說,全篇不如一段,一段不如一句,太注意裝飾和小動作,把主體蓋住了,忽略了小說的整個結構。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譚維瀚的說法。

 

還有一位同時代的詩人,叫做馬博良,他說,張愛玲的小說讓他想起《紅樓夢》,也有一點好萊塢電影《亂世佳人》的味道,並且呢,小說裡還充滿了舊的章回小說的口氣;馬博良說他很擔心這位新人,雖然很有才華,但是舊小說的氣息太強烈,可能會作繭自縛。這些是和張愛玲同一個時代的人對她的評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那作品紅了,媒體就會注意到人,因此張愛玲本人也是媒體追踪的對象。

 

那時候張愛玲喜歡把老衣服拿出來穿,以舊為新,這是她的時尚。不過呢,在當時可能還是有點太前衛了,當時有一本雜誌上就有人畫了漫畫,旁邊的題字是「奇裝炫人的張愛玲」,「炫」是炫耀的炫,意思是說她時常穿了奇怪的衣服在街上走,展示給大家看。如果張愛玲活在今天,搞不好會變成時尚雜誌裡的街拍明星也說不定呢。

 

無論如何,上海時代的張愛玲,並不是一個完全藏在作品背後的小說家。文學雜誌辦座談找她去參加,她會去,她會奇裝異服上街,也會在書裡面附上的自己的照片。她寫過一篇散文叫做《卷首玉照及其他》,裡面提到她要在書裡放自己照片,所以她特別在意到印刷廠去看看照片印得怎麼樣了,結果發現,印刷廠的人老是自作主張,不是把她印得太白了,就是幫她畫眉毛,弄得照片上看起來光塌塌的,好像櫥窗裡的木頭人,張愛玲告訴印刷廠老闆,說照片上還是要有點影子,不然看起來是很假的。於是照片重印了好幾次。

 

各位從這個事情就可以知道,她對於以什麼樣的形象面對外界,是很在意的。那麼張愛玲如果活在今天,可能不太喜歡修圖軟件帶來的美化效果,她顯然喜歡以比較真實的面貌來面對她的讀者。

 

不過,張愛玲到美國以後情況又發生變化。

 

她第二任丈夫在1960年代就去世了,之後張愛玲都是一個人生活。 1972年,她搬到洛杉磯定居以後,變成了一個不大喜歡和外界打交道的人。別人打電話來,十通電話平均她只接一通,寫信給她呢,不但很少回信,有時候甚至信連拆開都沒拆開。而在洛杉磯,張愛玲也一直搬家,從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這三年多的時間裡,她一直在搬家。一個不斷搬家的人,家當一定得盡量減少,否則每次搬家都會是一個災難。

 

那麼,張愛玲為什麼要一直搬家呢?據她自己說是因為跳蚤的緣故。

 

1983年,張愛玲寫給朋友的信件裡已經開始提到她的房子裡面有跳蚤,後來的好幾封信件裡,不管是寫給學者夏志清的,或者寫給朋友宋淇夫婦的,或寫給其他朋友的,都提到跳蚤、皮膚病的相關問題,說自己給煩得受不了,不停看醫生,不停換藥,甚至不停地換汽車旅館住。各位想,當時張愛玲已經是個六十幾歲的老人了,她還得輾轉在不同的旅館之間,肯定是非常煎熬的,對她的心理還有生理都是一個打擊。

 

頻繁的搬家也造成了一些預期之外的損失。比如說,張愛玲把《海上花》翻譯成英文的定稿,就是在搬家的過程中遺失了。這是張愛玲很重要的工作成果,她甚至因此還報警處理,可惜還是沒找回來。 2005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了《海上花》英文譯本,當然不是因為那份定稿找到了,而是根據張愛玲遺稿中的三份不同版本的譯稿,請專家比對、整理、修訂、潤飾以後才出版的。

 

回到跳蚤來說。由於跳蚤的情況是在太嚴重了,看醫生也沒有什麼用,夏志清懷疑是心理問題,曾經寫過兩本張愛玲研究專書的水晶先生也寫了文章專門來談張愛玲和跳蚤,認為這應該是一種精神上的困擾,那些揮之不去的跳蚤就象徵著那些拼命追踪張愛玲、又被張愛玲拒絕的無數人影,這些人影其實是一直是給予張愛玲壓力的,最後這些人影就以被跳蚤叮咬這樣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個說法也讓人想到張愛玲年輕時候寫的一篇文章,叫做《天才夢》,裡頭有個很著名的金句,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簡直就像是女神的自我預言一樣,預先說出了命運。

 

不過,雖然張愛玲生活顛簸,卻總有一些追逐著她、始終不放棄的人,這裡頭,最有名的莫過於台灣小說家戴文采了。也許大家也聽說過這個事件,和張愛玲的垃圾有關。

 

大家都知道,張愛玲定居美國以後,要採訪到她,非常困難。最後一篇採訪者能與張愛玲面對面談話而寫下來的訪問稿,是在1971年,水晶先生寫的《蟬--夜訪張愛玲》。到了1980年代,台灣一位青年小說家戴文采,說是奉當時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的請託,希望她能夠想辦法採訪到張愛玲。戴文采到了洛杉磯,一開始也是打電話或寫信之類正規作法,當然張愛玲根本不接電話,也沒有回信,於是她想辦法租到了張愛玲的隔壁房間,好方便探查張愛玲的行動。可是呢,張愛玲也很少出門,根本沒辦法讓戴文采有機會攔住她、來個突擊訪問。

 

後來,戴文采看到張愛玲扔了好幾包垃圾出來,就轉而探查她的垃圾袋裡都是些什麼樣的內容。垃圾可說是個人生活的縮影,戴文采非常了解這一點。總之呢,她後來把自己住在張愛玲隔壁聽到的聲響、探查張愛玲的垃圾袋得到的結果,居然寫成了文章。但是,這樣的文章,聯合報副刊的主編瘂弦是不可能採用的,先不論要得罪多少的張迷,在道德上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當時台灣聯合報的最大對手是中國時報,根據當時擔任中國時報副刊編輯的小說家季季的回憶,她說戴文采在聯合報拒絕她之後曾經來跟她兜售那篇文章,態度非常地積極,可是季季當然也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文章刊登出來。最後,戴文采還是把文章放在自己的文集裡,出版了。


說到這裡,張愛玲的生平軼事就講得差不多了,最後來說說她的離去吧。

 

1995年9月8日中午,張愛玲的朋友才終於輾轉接到通知,說她可能去世了,房間裡面沒有回應,洛杉磯警方進入房間後,確認張愛玲已經去世了好幾天了。一代傳奇竟然就這樣落幕。圍繞著張愛玲的種種評說,張愛玲本人的經歷和意義,以及張愛玲帶來的特殊影響,也暫且告一段落。

 

總的來說,張愛玲昔日在上海「奇裝炫人」的高調形象,到去世前在美國近乎隱居,前後差距非常大。而「翻張愛玲垃圾桶」事件,也彰顯出讀者對於她的迷戀可以到達什麼程度。 1994年,台灣的報紙副刊頒給張愛玲一個終身成就獎,她顯然很重視這個事情,她特別拍了一張照片寄給編輯,在照片裡,她拿著刊登金日成去世消息的報紙拍照,好像死神一般,她預告了自己的死亡。

 

這節課我們提到了兩篇張愛玲的散文,《天才夢》和《卷首玉照及其他》,大家可以找出來讀一讀,看看張愛玲怎麼用鮮活的文筆描寫她對未來生活的嚮往,以及她對於形象的呈現抱持著怎麼樣的態度。下一集開始,要正式進入張愛玲華麗又蒼涼的小說世界了。我是楊佳嫻,我們下一集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