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王溢嘉。今天的心理課要跟大家談一個有趣的題目,叫做「禁果效應」。在《紅樓夢》裡,平常不太愛讀書的賈寶玉,卻喜歡看《西廂記》,而且還和林黛玉一起共讀,兩個人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就是來自這種禁果效應。
「禁果」出自聖經的故事。亞當和夏娃本來在伊甸園裡過著快樂的日子,上帝警告他們,伊甸園裡的果實都可以吃,但卻嚴厲禁止他們吃智慧樹上的蘋果。有一天,盤繞在智慧樹上的一條蛇慫恿他們說:「上帝是怕你們吃了蘋果就會跟上帝一樣有智慧,所以才不准你們吃。」夏娃受不了蛇的誘惑,就偷偷嚐了智慧樹上的蘋果,還要亞當也跟著嚐一個。兩人在吃了禁果以後,為自己的赤身裸體感到羞恥。上帝知道了,就憤怒地把他們逐出伊甸園,到人間來過著勞苦的生活。
亞當和夏娃的偷嚐禁果,在基督教裡被視為人類的原罪。這個故事有很多含意,今天,我們就單就它跟人性心理學有關的部分來說明。
亞當和夏娃為什麼會渴望吃智慧樹上的蘋果呢?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受到蛇的誘惑,但幽默作家馬克吐溫卻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初被上帝禁止的如果是那條蛇,那麼亞當想吃的,可能就是那條蛇。真正在誘惑人的並不是智慧、蘋果或者蛇,而是「被禁止」這三個字。
心理學家弗利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到玩具屋裡去玩各種玩具,其中有一部電動機器人很吸引人。在玩了一陣子後,老師對某一組學生發出「不准再玩電動機器人」的禁令。在老師的監看之下,該組學生都改玩別的東西,不敢再玩那部電動機器人。過幾天,另一位老師又帶著同一群的小學生到同一個玩具屋玩耍,結果,原先被禁止玩機器人的那組小學生,會變得特別喜歡去玩那部電動機器人,覺得它更有吸引力。
這就是所謂的禁果效應,它是一種普遍的人性,而且顯然是在兒童期就開始浮現。任何東西只要加上一個「禁」字,譬如禁果、禁書、禁藥等等,就會讓人覺得更加神秘、更刺激,而千方百計想去弄個來看看、來試試、來玩玩。除了「你越禁止,我就偏偏要反其道而行」的心理反動因素之外,還有一個誘因,是觸犯禁令所獲得的快樂,乃是雙重的快樂。
《紅樓夢》裡面的賈寶玉本來是不太喜歡讀書的,但在《紅樓夢》第23回,茗煙因為看到寶玉成天悶悶不樂,無所事事,於是到書店買了許多古今小說,還有趙飛燕、趙合德、武則天、楊貴妃的外傳,以及傳奇故事,邀請寶玉來看。這些大部分都是當時的禁書,寶玉以前自然從沒有看過,一看便如獲珍寶。但茗煙特別交代他:「不可以拿到園子裡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會吃不了兜著走呢。」但寶玉還是偷偷帶了文理細密的幾套到他的屋子裡,放在床頂上,沒有人的時候,就自己拿出來偷偷觀看。
有一天,寶玉帶了一套《會真記》,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西廂記》,到園子裡的一塊石頭上坐著,從頭細看。正看到「落紅成陣」的時候,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的桃花吹下來一大半,落得滿身、滿書、滿地都是。就在這個時候,肩上擔著花鋤,手裡拿著花帚的黛玉來到他背後,問他說:「你在這裡做什麼?」發現寶玉手上拿著書,好奇再問:「那是什麼書?」寶玉慌得藏之不迭,說「那不過是《中庸》、《大學》一類的書。」林黛玉不相信,就嚷著說自己也要瞧瞧,寶玉這才說:「好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人去。真真這是好文章,你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
黛玉接過書來瞧,果然是越看越愛看,不過一頓飯的工夫,就將十六齣全部看完,看完了之後,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的記誦。寶玉這時候才笑著問說:「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也笑著說:「果然有趣。」賈寶玉於是開始跟黛玉打情罵俏:「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這一幕跟聖經創世紀裡亞當和和夏娃的偷嘗禁果,雖然意境有別,但可以說是來自同樣的禁果效應。寶玉和黛玉沉迷於《西廂記》,除了寶玉說的那「真真是好文章」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西廂記》在當時乃是一本禁書,所以寶玉才會遮遮掩掩。
越是被禁止的東西,就會讓人越注意,也越具有吸引力。沿用前面所說馬克吐溫的觀點,如果《中庸》、《大學》在當時被列為禁書,而《西廂記》是科舉必考的書目,那麼賈寶玉渴望讀的可能就是《中庸》、《大學》,而不是《西廂記》了。
那照這樣說,難道是什麼書、什麼事都不應該禁止、也不必禁止了嗎?當然也不是這個意思。弗利曼另外又做了一個更詳細的實驗:當小學生在玩具屋裡玩各種玩具的時候,大家原本都搶著要玩電動機器人,這時候,老師對A組的小學生提出溫和的警告:「你們若再玩電動機器人,老師會有點生氣喔。」對B組的小學生則提出嚴厲的警告:「你們若再玩電動機器人,老師會非常生氣,而且要沒收所有的玩具,讓你們什麼也沒得玩!」結果大家都不敢再玩電動機器人。
幾個禮拜後,另一位老師又帶著同一群小學生到同一間玩具屋,這位老師要學生先回答對各種玩具喜歡程度的問卷,然後要他們自行到玩具屋裡面去玩玩具。結果發現,原先受到溫和警告的A組小學生,變得不太喜歡玩電動機器人了,而且在無人監看的情況下,也比較少去玩電動機器人。反而是受到嚴厲警告,嚴厲禁止的B組小學生,變得認為電動機器人是最迷人的玩具,而且在無人監看下,在玩具屋裡玩最多的,也是電動機器人。
這表示,越嚴厲的禁止,就會產生越大的誘惑力,反而是溫和的禁止、警告或者勸說,才能收到最大的功效。人不學,不知義,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要學習各種社會規範,曉得什麼是不對、不應該或者不可以做的,這也是一種社會教化。但不管是對小孩子或是社會大眾,溫和的教化和勸說,比較容易讓受教化的人將它們吸收內化成自己的道德觀跟價值觀,產生自我約束作用。而嚴厲的,不容辯駁的禁止,則反而容易產生反彈,結果變得事與願違。
上帝禁止亞當和夏娃吃蘋果,老師禁止學生讀禁書,父母禁止青少年談戀愛,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除了搖頭歎息之外,我們更應該了解這些其實都是來自我們的「栽培」——因為嚴厲的禁止,使得原本沒有什麼的事物變得「物超所值」,產生了特殊的吸引力。我們不能怪孩子少不經事,而是應該怪自己「老不經事」。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