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王溢嘉 | 千古風流人物的心裡話
聲音課程 28小時21分36秒 藝術人文 120集

各位好,我是王溢嘉。今天的心理課要跟大家聊的話題,是歸因理論裡面的「外在歸因」。同時也要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明思宗崇禎皇帝為什麼會對他丟掉大明江山,做這種外在歸因。
 
所謂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一件事情之所以會發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而且原因通常還不只一個,更有意思的是,大家所認為的原因還經常不一樣,甚至南轅北轍。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通常只是一種主觀的猜測或者推論,沒有什麼客觀的科學方法可以直接驗證。因為是主觀的推論,所以裡面就參雜了許多個人的心理成分。
 
心理學裡面的「歸因理論」,談的不只是對事情成因的分類,更是要讓我們了解,大家為什麼會去做這樣或者那樣的歸因。今天,我們就先談最常見的分類:外在歸因與內在歸因。
 
所謂「外在歸因」,就是將事情發生的原因歸於個人之外的因素(譬如來自他人、環境等等);而「內在歸因」,則是將它歸於個人的內在因素(譬如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等)。這一集,我們會把重點放在外在歸因上頭。
 
其實,每件事情的成因都非常複雜,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都有,差別也許只是比例而已,但心理學的研究卻顯示,對跟自己相關的事情,特別是不光采的事情,我們通常會做比較多的外在歸因,譬如對自己的失敗,很多人都會說那是因為整個大環境不好、競爭對手的不擇手段、市場的變化等等外在因素造成的。反之,對成功之類的光采的事情,則有較多的人會說那是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精準的判斷力等等,也就是來自內在因素。
 
心理學家威勒所做的研究顯示,將自己考試成績不好做內在歸因(譬如說因為自己笨,或者不用功)的學生,會打擊自尊,產生羞恥感,而且會有較負面的生理騷動和情緒反應。反之,對考試成績差做外在歸因(認為那是因為題目太難,因為自己運氣不好)的學生,則可以免除這種困擾。
 
由此可知,我們為什麼會對不同的事情做不同的歸因呢?目的其實都是為了「自我服務」,也就是為了滿足、維護或者強化自己的自尊,讓自己感覺愉快。研究也顯示,一個自尊心越強、越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的人,對不光采的事情就會做越多的外在歸因,認為那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別人的錯。這讓人想起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
 
走出北京故宮的後門,可以看到一座景山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棵老槐樹,樹的旁邊,矗立著一座刻有「明思宗殉國處」六個大字的石碑,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禎,據說就是在這棵槐樹上吊自殺的。
 
在歷代的亡國之君中,崇禎皇帝的下場最是悽涼。當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要太監去敲勤王的大鐘,結果沒有人回應,朝中的大臣早已經作鳥獸散,逃之夭夭。崇禎倉皇逃出宮,當時陪著他的只有一名太監。在萬念俱灰、走投無路之下,崇禎最後就在這一棵槐樹上吊,自殺殉國。
 
他在自殺前所寫的遺詔裡面說:「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是什麼原因,使得祖宗傳下來的江山在自己手裡丟掉,而且淪落到必須上吊自殺來求得解脫呢?崇禎在遺詔理說他自己「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翻成白話是「我才德微薄,身体孱弱,觸怒了上蒼,而受到上蒼的懲罰。」看起來好像是在自責,但其實這只是過場話,而且所謂上蒼的懲罰,本質上也是屬於外在歸因,真正的重點是在後面那一句「然皆諸臣誤朕」,一切都是朝中大臣的錯,是他們害國家和我淪落到這步田地。
 
這正是一種典型的「外在歸因」。
 
就像很多歷史學家所說,明朝的滅亡有很多遠因,崇禎皇帝在登基的時候,接到的其實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客觀來說,他很有心,而且很努力的想要當一個好皇帝,但無可諱言的,他的剛愎自用、氣量狹小、好猜忌、想要大權獨攬,卻又缺乏判斷能力和自知之明,結果使得他跟文臣武將間的關係搞得非常緊張,在最後落得眾叛親離。而在自己孤獨地走上滅亡之路的時候,還憤恨不平地說「然皆諸臣誤朕」,他依然看不見自己的過錯,依然認為那是別人的錯。這可以說是一個朝代的悲劇,崇禎個人的悲劇,也是人性的悲劇。
 
為了維護自尊,對失敗和不光彩的事情做外在歸因,是普遍的人性,也可以說是人性的弱點。但崇禎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國之君,他應該要有更高的見識和更高的自我要求,更能夠超越這種人性的弱點。
 
這讓我想起孔子所說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在《論語》裡面談了很多「君子」與「小人」之別,而其中一個區別方法,就是看他們如何對問題作「歸因」。在出問題的時候,君子反求諸己,到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求自己改善;而小人則推諉塞責,到別人身上找原因,認為那都是別人的錯。
 
《論語》裡面的「小人」,跟我們現在所說,或所認為的「小人」不太一樣。孔子說的「小人」,經常有「凡夫俗子」的意思,而「君子」則是能夠克服、超越人性弱點的有德之士、有為之人。崇禎身為一國之君,遇到問題卻把責任往外推,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多少是孔子所說的「小人」。
 
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將它歸咎於「自己」之外的人或其他因素,雖然可以維護自尊,保持顏面,而且似乎比較不會挫折自己再度嘗試的雄心,但這也很可能是在模糊焦點。因為將過錯轉移到別人身上後,如果想要成功,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顯然就是去對付那些阻礙自己的人和障礙,這就是有一點搞錯方向了。而當年崇禎皇帝經常在做的,就是這種事。
 
如果認為成功是自己的功勞,那麼失敗的原因當然也是在自己。無法正視自己的失敗,不想承擔失敗的責任,才是真正的失敗、最大的失敗。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出了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夠做內在歸因,認為錯的是自己,雖然會讓人覺得不太舒服,但在自我反省之後,卻可以讓自己獲得比較大的改善,而在日後也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學習超越人性的弱點,不要把責任往外推,而應該反躬自省,謀求自我改善之道,因為你不能改變別人,你所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這也是孔子所說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現代心理學含意。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