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王溢嘉 | 千古風流人物的心裡話
聲音課程 28小時21分36秒 藝術人文 120集

各位好,我是王溢嘉。今天的心理課,要跟大家談的是「說服的可信度問題」,同時也要跟大家聊一聊文學大家蘇東坡,當年在參加禮部考試的時候所作的文章。在那一篇文章裡,他就是利用這種說服的可信度,讓閱卷的考官歐陽修和梅聖俞大為折服。

 

廣義來說,人生是一個不斷說服與被說服的過程。先是父母和老師說服我們,做人做事應該如何如何,然後我們去說服一個異性和我們結婚,去說服老闆採納我們的方案等等。我們每天所接觸的各種資訊,有一大部分其實也都是在說服我們去相信、去喜歡、或者去購買某種東西。如何說服與被說服,一直是心理學裡面的一個重要議題,他們牽涉的層面也很廣。這一集,我們就先談說服的可信度問題。

 

不管是透過語言、文字或者影像,要想說服別人,最基本的條件是,必須先讓人覺得他說的內容是可以信賴的。但一般人又是怎麼去判斷內容的可信度呢?心理學家霍夫蘭等人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一群美國人閱讀一篇有關「建造核子潛艇」的文章(當時還沒有核子潛艇),文章的內容完全一樣,只是署名的作者不同,一篇署名的作者是「歐本海默」,歐本海默這個人是當年發明原子彈的靈魂人物,在美國可以說是鼎鼎大名的原子物理學家。另一篇署名的作者是「真理報」,那是當時蘇聯的一份官方報紙。

 

結果,看到作者是歐本海默的讀者,大多認為該篇文章說得很有道理,很有說服力,美國應該建造核子潛艇;而看到作者是真理報的讀者,卻認為該篇文章的觀點很值得懷疑,沒有辦法說服他們。

 

其他類似的實驗也都在在顯示,遊說者的身分,是多數人在判斷內容的可信度,以及自己是否會被說服時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對於個人並不熟悉的議題,越是這方面的專家所說的話,就會越讓人相信,也越具有說服力。令人遺憾的是,我並沒有看到在當時的蘇聯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不過根據普遍的正常心理反應,在俄羅斯相信真理報而且會被它說服的俄國人,應該會多出許多。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所以在遊說的方式上面,也可以分為只提正面或者反面觀點的「片面說法」,和正反兩面相提並論的「兩面說法」。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有說服力呢?

 

研究顯示,如果接受訊息的人對這個議題沒有既定的看法或者偏好,那麼知識水平較低的人,比較容易被片面說法所說服,兩面說法反而會讓他們感到混亂,不知道該相信什麼。反之,知識水平較高的人,則會認為兩面說法比較有說服力,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論述比較周延,也比較客觀。但如果接受訊息的人對該議題已經有既定的看法,那情況就會變得比較複雜,這個我們就留待以後再來介紹討論。

 

在內容方面,當然是越紮實、越正確的內容越具有說服力,但研究顯示,除非是這方面的專家,否則一般人大都是透過一些周邊的條件來判斷,譬如內容比較長、比較多、比較豐富的、有旁徵博引的、附有統計數字和圖表的,就會被認為是水準比較高、比較紮實、比較正確,也更有說服力。

 

中國過去的這個科舉考試,都要寫論說文,甚至八股文,考生如何說服閱卷的考官,讓考官覺得自己的文章寫得又好又有道理,這就牽涉到考生的功力問題。

 

文學大家蘇東坡當年在參加禮部考試時,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刑是處罰,賞是獎勵,忠厚就是忠厚老實的忠厚。蘇東坡在文章開頭就引經據典說:「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是堯舜時代有名的司法官,被認為是中國司法的鼻祖。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有人犯了罪,皋陶要判他死罪。文章接下來又說,「皋陶曰殺之三」(有三個理由可以殺他),堯曰宥之三」(堯帝說有三個理由可以赦免他)。然後蘇東坡就藉這兩位名人,來議論賞罰寬嚴的問題。

 

當年的主考官是歐陽修,副考官是梅聖俞,都是一時之選。歐陽修認為,這篇議論文章寫得真是好,想給他第一名,但因為懷疑可能是自己的門生曾鞏所寫的,怕被人家說閒話,所以只給他第二名。放榜後才知道是蘇東坡寫的,覺得虧待了他,但也因此對蘇東坡另眼相看。

 

副考官梅聖俞也對他的文章讚佩有加,認為他引用的那個典故真是好,所以在放榜之後,就特別好奇地問蘇東坡說,那個典故到底是出自哪一本古書,自己怎麼沒有讀過?想不到蘇東坡竟然笑著回答說,那是他自己杜撰的,但他也辯解說:「古代聖明的君王一定會這樣做、這樣說,對不對?」聽的這個,梅聖俞張大嘴巴,愣在那裡。

 

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蘇東坡在年紀輕輕的時候,不僅藝高人膽大,而且還洞悉人性,知道如何增加自己文章的說服力。首先,他引用古聖先賢的話,也就是中國過去專家的觀點,來增加自己論述的可信度。第二,他藉皋陶和堯,帶出正反兩面意見,皋陶主張嚴刑峻罰,堯則主張寬厚,然後展開兩面說法的論述。考官歐陽修,梅聖俞都是知識水平相當高的人,這種兩面說法比較能夠說服他們。第三,他引用皋陶和堯的那一段話,其實是他自己瞎掰的,除了藉古聖先賢來為自己撐腰外,更讓不明就裡的梅聖俞和歐陽修,因為沒有讀過這段話而佩服蘇東坡的博學,當然也就增加了他文章的說服力了。

 

拿上面所說當代心理學對說服力的一些研究,來檢驗蘇東坡當年的這篇文章,可以發現蘇東坡不只文章寫得好,對人性心理也有相當的掌握。當他還沒有名氣的時候,會借助堯與皋陶的名氣來為自己撐腰;等他有名了,又有人借他的名字來出書,譬如《艾子雜說》這本書,署名的作者就是蘇東坡,但一般認為那是一本假託的僞作。

 

人類的知識雖然不斷在進展,但人性心理基本上還是一樣的。如果您現在想用一套說詞來說服別人,那麼引用專家的觀點,有正反兩面的陳述,附加統計數字和圖表,旁徵博引,讓人覺得您有兩把刷子,都可以增加您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但蘇東坡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這種可信度也可能是來自虛構或者捏造,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它很容易被抓包,應該盡量避免。當然,自己更不要被別人的虛構和捏造所蒙蔽。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