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你的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劉兆安CFP®。也是「好險有錢」網站的創辦人,大家都叫我「Bigmoney」大錢先生。
接下來的兩集中,大錢先生要以過去接觸客戶的實務經驗來告訴你,購買投資型保險經常到的一些問題,大錢先生又有哪些看法?
以往,消費者在購買傳統保險商品時,並不需要考慮「保險本身的架構」及「投資績效」會造成的影響,但投資型保險的保單費用結構、連結標的及風險承擔等,都與傳統型保險商品,有很大差異。另一方面,也因為某些金融從業人員的說明不夠清楚,而造成消費者對投資型保險誤解。
大錢先生這集要跟你說清楚講明白,在一般人想要購買投資型商品前,網路上常提到的問題有哪些。這些問題可能很尖銳,但我認為能讓你更清晰的理解,我想傳達的理念。
第一、聽人家說,買投資型保險的經驗不是太好。
沒有錯,有些人購買經驗的確不佳。但其實根據金融評議中心資料的調查,會有這樣抱怨,多數是因為不清楚費用的結構與計算,而造成心中「預期的報酬」與「實際的績效」產生落差而造成。
我們一定要知道,投資型保險商品原有的設計與功能,就不是讓消費者短期持有,投資型壽險的保費,會扣除一定比例的附加費用率、保險成本和行政管理費後,剩餘保費才進入投資分離帳戶。
投資型保險,仍然是保險商品,而非投資商品,它能結合保險與投資功能,保戶所繳的保險費部分買保險,另一部分則投資上,最大的功能,是滿足人生風險保障與理財規畫。
如果是早期解約贖回,「帳戶價值」當然會與我們投入的保費有所不同,業務人員若沒有清楚告知,或者我們自己沒有仔細看過,很容易就引起糾紛。
投資型保險的設計本來就比較複雜,這也是我希望能透過此課來講清楚商品的初衷。糾紛,多是來自「不清楚商品」,或可能從業人員未說明清楚,而非產品的本身。購買時,務必請金融從業人員,詳細說明商品結構與建議書,有不清楚處,也該再繼續加以發問。
每一種商品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每一分錢也是我們辛辛苦苦賺來的,所以認清其特性後再下決策,不要人家說什麼就跟什麼,才是真的好方法。
第二、有人說,投資跟保險不是應該分開嗎?
這個問題最常被提到,大錢先生認為這沒有標準答案。
「投資」跟「保險」是不是應該分開,得看個人的理財能力、每月可支配所得和保險需求來決定。
大錢先生之前也提到,一般上班族在扣掉生活支出、固定存款,如果想要再加保醫療或意外險,可能已經沒有閒錢,購買完整的保險。
再加上,如果還背有房屋貸款或其他貸款,在保障部分的不足,就更不用說了,投資型保單,是低保費門檻,卻可以擁有高保額保障,可以靈活運用的理財工具。
政府財政短絀、老化少子化、高物價及薪資低成長率的社會現況下,幾乎從老到青壯族群,每個世代都不得不加強自己的理財收入,來因應未來生活所需。
因為金融商品繁雜,缺乏足夠的理財知識選擇產品,在賺快錢的心態趨使下,時間、精力花在聽明牌、找捷徑上,選擇了不太適合自己的產品,除了報酬損益波動大之外,還失去該有的生活品質,你認為自己在精神上可以接受嗎?
當然,如果你本身,就具有一定投資理財能力,用大把時間與經歷,去分別挑選適合自己的保險和投資工具,也沒什麼不好的。
但是,對於不具以上條件的人來說,大錢先生真的不建議你,只是聽專家評論或報章雜誌報導,就去選擇一個,需要具備特定條件,才能投資。
只要有正確清楚的認知,「投資型保險」可說是多數人在人生的財務需求上,進可攻穩穩累積資產,退可守保障家人生活的合法理財工具。
第三、我聽人家說,投資績效要保戶自負盈虧。
我說啊,學投資,絕對不是在找沒風險的商品,而是要「學會控制風險」。有高投資報酬的產品,伴隨的就是高投資風險,如果有人跟你說某個商品報酬佳又沒有風險,你反而應該要遠離這種商品。
所以,不要把金融從業人員當成基金經理人,絕大多數的從業人員,也不可能接觸到全部的基金商品或者時事,這其實已超出能力範圍。
而且,大錢先生想跟大家說一句內心話,投資不是報酬率越高越好,能有穩定報酬,讓你三餐吃得下、睡得著的商品,才是人生王道。
這唯一的解法是,自己動手選出適合「財務需求報酬率」的商品吧!你只要依照大錢先生在第十集說過的的方法,就能將問題化繁為簡。
規劃投資型保險,除了清楚瞭解自己的需求,在年紀、責任和需求變化時,懂得適時調整保額與保費外,選擇適當的基金做配置,自己每季或每半年,檢視投資組合績效,是否符合當初設定的理財目標與需求,一旦發現績效偏離太多,或市場環境改變,就盡快調整投資組合,有耐性的長期投資。
好了,這集談到這兒,大錢先生會在下集繼續為你說明,購買投資型保險的其他常見疑問。記得收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