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朱嘉雯 |
影像課程

你好,我是朱嘉雯,今天的《聊齋志異》,要來聊聊大家最熟悉的甯采臣與聶小倩。

電影中的甯采臣看起來像是個文弱書生,但其實在《聊齋志異》中,他是個性格慷慨豪爽的人,電影中他像是個單身漢,不過在原著中,他是個老婆病重在家休養的人夫,還曾經發下「絕對不納妾」的豪語,表明自己不會輕易被美色動搖。有天,他前往金華的路上,途經大家耳熟能詳的蘭若寺,他停了下來,發現蘭若寺雖然已經荒廢許久,還長滿了雜草,但非常安靜清幽,甯采臣很喜歡這裡,另外也因為城裡的房屋租金太貴,住在這兒可能還比較划算,所以心裡暗自決定要等這座寺廟的僧人回來,問問是否能借住。

那天傍晚,甯采臣遇見了也住在這裡的一位讀書人,名叫燕赤霞。他們聊了起來,相談甚歡,燕赤霞告訴他:「據我所知,這裡沒有屋主,你要是喜歡,就隨意住下吧。」一聽說有這麼好的事,甯采臣當晚就在空屋裡鋪了些雜草當床,又架起了木板當書桌,打算住上一陣子。

到了半夜,甯采臣在窗邊聽到外頭有人說話,探頭一看,是個駝背的老太婆和一個中年婦女,兩人的對話中,聽得出對一位年輕女孩頗為不滿,後來他們在背後說壞話的那個年輕女孩出現了,就算只是在月光下,都可以看得出這位十七八歲的青春少女,長得非常標緻秀氣,那老太婆甚至酸言酸語地諷刺那個名叫小倩的少女說:「小妖精在我們說她的時候,沒聲沒息地出現了呢!真是比畫中人還好看啊,我要是個男人,魂早被她勾走了!」

甯采臣以為他們不過是附近的鄰居,因此不當一回事地休息去了。快要睡著時,突然看見有一個女子走進他的房間,他嚇了一跳,大罵道:「一個女孩子家,怎麼半夜亂闖?」再仔細一看,這不是剛剛在院子裡的那個小倩嗎?只見小倩走到寧采臣身邊,巧笑倩兮地誘惑他,卻被這個正直的男人拒絕了,還一邊講大道理一邊把這個美少女趕了出去;小倩第二次進屋時,拿出一錠金子擺在床上,甯采臣不屑地「哼」了一聲,將金子丟出窗外。小倩只好無奈地離開了。

隔天,蘭若寺裡又住進了一個帶著僕人的書生,卻在當晚就離奇地暴斃了!又過了一晚,那死者的僕人也相繼死亡了,死法和他的主人完全相同。燕赤霞暗地裡告訴甯采臣:「這是鬼魅所做的!」甯采臣認為自己不做虧心事,沒什麼好怕的,也沒放在心上。

當天夜裡,小倩又來到甯采臣的房裡,坦白地說:「我叫聶小倩,十八歲就死了,埋在這寺院旁,不幸受到妖怪的威脅,逼迫我做傷天害理的事,那個書生和他的僕人就是被我害死的。可是,你是個正直的君子,我誘惑不了你,但妖怪打算派夜叉要殺你!你記得去找燕赤霞同睡,他是個奇人,夜叉不敢打他的主意。」甯采臣這時才覺得害怕,趕緊問她夜叉什麼時候來?小倩告訴他是明天晚上,說完便哭了起來:「我很痛苦。因為知道您是有正義感的君子,懇求您能把我帶到一個清淨的地方重新安葬,我將感激不盡!」 甯采臣問她:「妳的墳在哪裡?」她說:「你只要記得,找一棵上面有烏鴉築巢的白楊樹,那就是了。」說完就走出門消失不見了。

第二天夜裡,甯采臣去找燕赤霞,拜託他和自己一起過夜。燕赤霞本來不肯,後來拗不過甯采臣,只好答應,臨睡前,燕赤霞把一個小箱子放在窗臺上,並叮嚀甯采臣絕對不要偷看,大約到了一更時分,也就是我們的晚上七點到九點間,窗外隱約出現人影,而且眼神放出寒光,相當可怕!甯采臣正想大叫,忽然燕赤霞的小箱子裡飛出一道光芒,乍看就像閃亮的白綢緞,那道光芒唰地一聲折斷了窗戶上的石欄,「鏗」的一聲,發出一陣電光閃耀,回到箱子裡,隨即又熄滅了。

燕赤霞起身檢查箱子,從裡面拿出一個東西,對著月光看,又放在鼻子前聞一聞。那東西亮晶晶的,長約兩寸多,像一片長葉子。燕赤霞自言自語咕噥著:「什麼老妖怪,竟敢弄壞我的箱子。」寧采臣將那個東西借過來一看,發現那是一柄閃閃發光的小劍。

燕赤霞救了甯采臣後,將原本裝著這把劍的皮袋給了甯采臣當作護身符,隔天甯采臣便為聶小倩遷葬,小倩對甯采臣非常感激,又無處可去,便跟著甯采臣回家了,到了甯家後,采臣的母親原本很害怕,也不敢讓小倩接觸甯采臣病重的妻子,但小倩發揮她溫柔、賢慧、能幹的特質,只在白天進屋協助照料一家大小,到了黃昏,則去甯采臣的書齋就著燈火讀書,到了甯采臣就寢時間便離開。後來原本控制小倩的妖怪與夜叉找上門來,也被燕赤霞送的那個劍袋收服了,時間一久,小倩漸漸地贏得甯家母子的喜愛與尊重,外型也愈來愈像陽間的人,在甯采臣的妻子過世後,最終與甯采臣結為連理。

這篇〈小倩〉雖然篇幅較長,但其實只有三個主要人物,而這三個人物全都形象鮮明,燕赤霞灑脫不羈,性格豪爽;甯采臣耿介不群,正義凜然;聶小倩溫柔善良,純真可愛。這兩男一女形成作品中,三足而立的美感,常使讀者難以忘懷。因此一篇優秀的小說 ,不一定需要很複雜的故事,然而,主角性格形象的突顯卻是作品成敗的關鍵。

此外,這篇愛情結合俠義的故事,可能也有模仿唐代傳奇的部分。晚唐時,有篇裴鉶所寫的《聶隱娘》,敘述聶隱娘為保護劉昌裔,不被奸人派來的殺手所害。於是在夜裡,讓二條紅白長巾從天而降,緊緊纏住劉昌裔的床腳,隱娘自己施展飛簷走壁的功夫,展開一場戰鬥,擊敗了奸人派來的刺客。不久之後,奸人又派出更高強的殺手來殺劉昌裔。聶隱娘知道這個新的殺手法術高超,變幻莫測,因此她要劉昌裔戴著和闐古玉入睡,她自己則變成一隻小蟲子,飛進劉昌裔的肚子裡,這麼一來,殺手就算有再高的警覺性,也很難察覺聶隱娘其實就躲在劉昌裔的房裡。

當晚三更時分,劉昌裔只是閉上眼睛,不敢入睡。就在電光火石的剎那間,他聽到脖子傳來鏗鏗聲響,卻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只見隱娘從劉昌裔的口中飛出,對劉昌裔恭賀:「劉大人您已經安全了,因為這個殺手是非常自負的人,她就像老鷹一樣,只出手一次,如果沒有成功,那對她來說就是一種恥辱,她會因為太過羞慚,而從此離我們遠去!」當劉昌裔低頭檢視自己脖子上的玉佩時,這才赫然發現和闐白玉上有一道很深的刀痕!這故事中的兩次交手,與〈小倩〉這篇故事中,燕赤霞與夜叉的過招,有很高的相似度。而從兩個故事的比較中,你一定也已經發現,燕赤霞的一次出招,比起聶隱娘的兩番比鬥,更加簡潔有勁道!

我們在檢視古典文獻時,經常可看見不同的文學作品裡,出現相近的故事情節。明末清初的文人金聖嘆曾經評價《水滸傳》說道:「《水滸傳》方法即從《史記》出來。」而清代文人張竹坡也在評論《金瓶梅》時指出:「《金瓶梅》是一部《史記》。」我們可以從這些評論中知道,小說人物的塑造,其實與史書列傳的寫作筆法很相近,因此作家們可以在寫作技巧上可以相互模擬。而我們身為讀者,就是在這細細品讀和比較的過程中,發現相近卻又略有不同之處,這才發現了讀書的樂趣。

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家常以「重複性」的眼光來看待相似情節的文本,他們特別稱這種情況為「犯筆」,冒犯的犯,紙筆的筆。而高明的作家是在受前人影響的情況下,做到「犯中求避」,意思是說,從古至今,大作家們經常刻意讓相似的情節重複出現,卻又不至於給人帶來一再重複的觀感,有時不僅感覺不到重複,反而還讓人愈看愈新奇,也就是說,像蒲松齡寫〈小倩〉這個故事時,敢於模擬唐代傳奇的精彩情節,若非胸中具有大丘壑,有意將這個寫法翻出新的境界,那他是不敢使用類似筆法的。

中國古代文人常說,文章要做到:「無一字無來處」,並不是說每一個字句都要模仿前人,而是最好能從舊文本中「脫胎換骨」,以求達到「犯中求避」,最終鍛鍊成「點鐵成金」的創新文本。我們若是愈具體討論前代作品對後代作家的「影響」,就愈能發現每位作家其實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追求變化與創新,於是後輩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新奇」和「陌生化」的展現。而閱讀行為本身如果能做到「瞻前顧後」,讓各種文本交叉比對,相信一定可以在解讀作品的過程中,發揮趣味盎然的無窮聯想。

我是朱嘉雯,今天我們從聶小倩與甯采臣的故事,講到中國古典文學中在模仿前作的基礎上創新的常見現象,希望你會喜歡,我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