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鄧嘉玲 | 搞懂破壞式創新的12堂課
聲音課程 1小時34分51秒 商業職場 13集

你好,我是《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的執行副總編輯鄧嘉玲。這堂課我要來跟你聊聊,如何運用破壞式創新的思維,來打造對顧客有意義的產品。 

根據統計,每年約有三千種消費性新產品上市,這些都是行銷專家砸大錢,努力了解顧客需求後所推出的產品,但失敗率還是超過九成。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是市場研究員不夠聰明,廣告代理商缺乏創意,還是顧客太難理解呢? 

克里斯汀生認為,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過去的行銷法則,已經無法適用於目前的市場。也就是說,行銷人員必須按照顧客真正的生活方式,來進行市場區隔。 


重新思考市場區隔與產品創新 

這段話聽起來很抽象,什麼叫做顧客真正的生活方式,什麼又不是呢?你或許可以參考哈佛行銷學教授李維特(Theodore Levitt)經常給學生的提醒,他告訴學生:顧客不是想買某個尺寸的鑽孔器,而是需要那個尺寸的孔。 

幾乎每一位行銷人員,都同意李維特的獨到看法。不過,這些行銷人員卻還是以鑽孔器的類型與價格來區隔市場,努力提供顧客更多的特色與功能,深信這麼做可以轉化成高單價和高市占率。 

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只是在解決錯誤的問題,而且他們改善產品的方式,並沒有顧及到消費者真正的需求。這種錯誤的市場區隔方法,讓產品創新變成一場勝率極低的賭局。 

克里斯汀生認為,思考市場區隔和產品創新,其實有個更好的方法。 

從顧客的角度來看,市場結構很簡單,正如同李維特所說,顧客只是想完成某項工作,所以他們會購買某樣產品,來幫助他們達成目標。所以,行銷人員應該要思考的問題是:顧客在生活中,會定期出現哪些必須完成的工作?為了完成這項工作,他們可能會購買哪些公司有能力製造的產品? 

如果行銷人員了解這項工作,進而設計出幫助顧客完成工作的產品,讓消費者的購買與使用經驗跟產品產生連結,同時在提供產品的過程中強化預期用途,這麼一來,當顧客必須完成這項工作的時候,就會購買這樣產品。 

 

從一杯奶昔探究市場需求 

行銷人員如果想開發顧客會買單的產品,基本的分析單位應該是他們必須完成的工作,而不是顧客本身。於是,有個研究員在餐廳裡花了一整天,試圖了解顧客購買奶昔時想完成的工作。 

研究員仔細記錄:顧客在購買奶昔的同時,還會購買其他哪些產品;他們是單獨前來,還是結伴而來;他們會在店內享用,或是打包外帶等等。觀察後,研究員很驚訝的發現,有四成的奶昔會在大清早出售,這些一大早就來買奶昔的顧客,很多都是單獨前來的,他們不會購買其他產品,而且會在車上喝掉奶昔。 

於是,研究員訪問了這些早上購買奶昔的顧客,希望了解他們購買的原因。原來這些人正要展開乏味的長時間通勤,需要某樣東西讓這趟車程有趣一些,這就是他們購買奶昔時想完成的工作。 

這些顧客早上多半不覺得餓,只是通常到十點左右就會餓了,所以在那之前想先吃點東西,讓他們可以撐到中午。此外,這些人因為時間有限,所以顯得匆忙;他們穿著工作服,最多只有一隻手是閒著的。 

研究員進一步詢問顧客:如果不買奶昔,還會買什麼?取而代之的,還有貝果、香蕉和甜甜圈。但是貝果太乾了,如果加上奶油或果醬,會沾到手指和方向盤;香蕉一下子就吃完了,無法解決通勤無聊的問題;甜甜圈則是份量太少,撐不到中午就會餓。結果,奶昔還是他們的首選。 

透過一根細細的吸管,顧客要花二十分鐘才能吸完一杯濃稠的奶昔,還算有飽足感,吸食的動作也解決了通勤無聊的問題,而且只要用單手就能吸到,不會弄髒手指和方向盤。雖然奶昔不是什麼有益健康的食品,但這並不重要,因為顧客也不是為了健康才買奶昔。 

研究員還發現,在其他時段,有不少爸媽也會購買奶昔,來搭配孩子的正餐。那這些爸媽購買奶昔,又是想完成什麼工作呢? 

原來,對這些爸媽來說,購買奶昔是一種讓自己可以喘口氣,也可以安撫孩子,自認為是疼愛孩子的無害方式。但研究員注意到,奶昔並沒有妥善的完成工作,因為他看到爸媽在吃完自己的餐點後,不耐煩地等著孩子透過細細的吸管,努力吸食濃稠的奶昔。 

 

以幫助顧客完成工作為首要目標 

由此可知,顧客購買奶昔,主要是為了完成兩種不同的工作。其實在更早之前,行銷人員就問過這兩種顧客,應該改善奶昔的什麼特性?也問過其他顧客同樣的問題,然後把這些人的回應全部統整起來,最後做出一無是處的產品。 

不過,當他們實際了解顧客想完成什麼樣的工作之後,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改善產品的哪些特性,能更有效的幫助顧客完成工作。例如說,如何更有效解決顧客在通勤時覺得無聊的問題?或許可以加點果粒,讓奶昔更濃稠,喝得更久一點;攪拌果粒的動作,也可以為單調的車程,增添一點樂趣。當然,不同任務需求的奶昔顧客,需要不同的產品。 

此外,了解顧客真正的需求,就可以更有效的提供產品。同樣以早上的奶昔顧客為例,餐廳如果把製作奶昔的機台移到前方,並販售預購卡給顧客,顧客就可以衝進來說:「一杯!」然後拿了就走,不會卡在得來速的點餐車道裡。 

過去那些總是用產品種類來區隔市場、衡量市場大小的公司,如果能夠好好觀察顧客必須完成的工作,改從這個方向去區隔市場,就會發現,市場比想像中還要來得大,還有更多的獲利空間。這對渴望成長的聰明公司來說,是個大好消息。 


在這堂課裡,我以一個很實際的奶昔案例,說明如何運用破壞式創新思維,重新思考市場區隔與產品創新,打造對顧客有意義的產品。下堂課,我要來談如何從待辦事項,創造顧客需求。我是鄧嘉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次見! 


意猶未盡嗎?更多更深入的破壞式創新,請看《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克里斯汀生紀念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