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凱特王 | 生為自己,我很開心
聲音課程 2小時46分6秒 自我成長 20集

社交平台的興起,改變了近年來人們對成功的定義。據說,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志願是當一名Youtuber,做喜歡的事,同時把錢賺了,還能成為網紅,年紀輕輕就比畢業後去正常公司上班的同齡人有成就;長得好看一點的,分享穿搭、保養、美妝,去韓國批發搞連線賣衣服,不出幾年就能成立品牌開店當老闆。這樣的成功模式吸引大批年輕人分食,一時間,堅持考取好學校念書、畢業後才找工作的人反而像個不知如何抓住時機的傻子。


當網紅致富之所以讓人趨之若騖,無非是「成名趁早」太吸引人了。同樣的年紀,我苦哈哈地每天起早貪黑上班,還要給老闆釘,但誰誰誰卻一天到晚穿著華服坐頭等艙,飛這個國家、跑那個城市參加品牌活動,拿的是名牌包,用的是動輒上萬元的保養品,物質水平的差距讓人嫉妒羨慕恨。

讀者中,真的有畢業生來信問我「如何成為一名網紅」。她用的是「時尚KOL」的稱呼,貌似比較好聽,實際上在普通人眼中,網紅跟時尚KOL 的定義沒區別,他們不會懂網紅圈的鄙視鏈,沒興趣知道時尚KOL始終覺得自己比其他網紅高級一點。想必這位讀者是有研究的,所以才會指名要成為「時尚KOL」,但也許只是她關注的人都如此稱呼自己,而她只是單純喜歡這個身分罷了。但無論如何,這個問題都讓我陷入思考。究竟,光鮮亮麗的年輕時尚KOL / 網紅到底提供了什麼價值觀給關注他們的粉絲,才讓這個時代顯得如此浮躁?才讓每個年輕人覺得「是什麼讓同齡的他過上如此富裕的生活,而我還在領月薪22k」?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於是許多人開始尋著看似捷徑的方式,立志成為一名網紅,賺「成名趁早」的錢。老實說,不是不可以。這是網路時代給予每個人創造財富的公平機會,為何不用?當然要用。所以即便你不是年輕人,只是一名平凡的公務員、家庭主婦、計程車司機⋯⋯等,無論什麼身分,只要你願意有系統、有條理地分享某一種領域的專業,都有機會成為一名網紅。比如,你很懂理財,就專注分享理財技巧;很會做菜,就設計讓人輕鬆上手的食譜;喜歡健身,就把健身步驟拍成影片上傳。前提是,你要將其視為「長期持有的職業」,而非「短線進出的獲利工具」。如此才能真正的成為一名有影響力的網紅並賺到錢。

我也算是網路時代的既得利益者,堅持寫部落格十年後,累積一定的流量,終於有機會出書成為一名作家。若是按照以前的標準,我可能這輩子都無法符合作家的頭銜,更遑論出書了。以上,說得是成為一名網紅的心理素養,先建立起來,執行時遇到難題才不會患得患失。再來,既然是「長期持有的職業」,那麼無論你是爆紅還是大器晚成,是正職還是兼差,它跟你做一般工作會遇到的瓶頸其實沒有不同。它一樣會有停滯期,會有業務蕭條期,會有同行競爭,會有客戶不買單,以及你過氣的時候。

說到這裡,我想可以切入重點了。網紅跟其他工作一樣都是一種職業,你所看到的那些在年輕時就出名賺到錢的現象,在其他行業別中也是有的。於是,只要是工作,只要人生中你需要透過工作賺到名與利,起起落落將是這條時間軸上的常態。它像是一場長跑,在終點之前,暫時的領先或落後都不算什麼。所以你大可不必羨慕那些年少成名的網紅們,而從此壞了自己職業生涯的進行節奏。他們當中有很多走下坡的人從此一蹶不振,無法回到一般職場好好做事的大有人在。失去優勢的理由很多,或是被後起之秀取代,或是被自己的玩票心態弄殘,總之,想要一路長紅,就需要有長久備戰、不斷提昇的準備。職業生涯中不是開高走低,就是開低走高,想要一路維持平穩,或者維持上升,除了順應時勢並一直努力,別無他法。

時間是一把精準的雕刻刀,如果你沒有一直努力為自己雕琢,它就會把你曾經擁有的優勢消磨掉,讓你再一次跟其他人一樣重回起點。反之,它也能在雕琢的過程中把你曾經的劣勢消除,只要你不停止奮鬥。

「成名趁早」出自於張愛玲為自己的著作《傳奇》再版時寫的序文中。當時上海文壇如同現在的網紅圈一樣,是一個名利場。二十三歲的張愛玲初試啼聲便得到文壇上的高度關注,二十四歲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傳奇》書賣得很好,可謂名利雙收,成為名利場的新星。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新晉網紅。

再版序中「成名趁早」的原文如下:以前我一直這樣想著:等我的書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個報攤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歡的藍綠的封面給報攤子上開一扇夜藍的小窗戶,人們可以在視窗看月亮,看熱鬧。我要問報販,裝出不相干的樣子:『銷路還好嗎?—太貴了,這麼貴,真還有人買嗎?』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字裡行間,皆是年少成名的志得意滿。可見成功對年輕的靈魂來說,真的是炫耀的資本。也就別太怪罪大學生成為Youtuber賺進斗金後,在影片中明目張膽的秀出存摺裡的數字了。

活到七十五歲的張愛玲,自二十三歲出名之後,人生也並非一路開掛的。她後來輾轉去到香港、美國,從事翻譯與劇本的寫作。雖然仍舊在創作,卻無法像年輕時那樣獨佔鰲頭。翻譯與劇本的工作基本上是為了賺錢,她一直想再創造當年上海文壇上的那種風光,但市場的口味改變,屬於她的年代也逐漸遠去。一九九五年她在洛杉磯一處公寓內死去,一星期後才被發現。

人生啊,是一次長跑,在終點之前,暫時的領先或落後都不算什麼。唯有認清現實,力求不斷精進與努力,才能讓自己有機會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