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胡川安 | 京都歷史迷走
聲音課程 2小時2分2秒 藝術人文 11集

京都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的學問之都,而京都大學獨立自主,還有強調自由與創造力的學術風氣,都讓這座千年古都展現不同的文化氣氛。二○一九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京都大學的校友吉野彰,因為他在發明鋰電池上有極大的貢獻。連續兩年,諾貝爾獎都頒給了日本出生,且畢業於京都大學的校友。諾貝爾獎頒發以來,亞洲以日本人獲獎最多,而日本的獲獎者又以京都大學為最。根據日本媒體的分析,京都大學因為自由的校風,並且鼓勵獨立自主的學習,強調創造性,是京都大學能夠成為諾貝爾獎搖籃的原因。

在日本與東京大學齊名的京都大學,承繼了京都這個城市的個性和文化高度,在走向學術現代化的過程中,展現了豐沛的學術創造力和自由的學風。

事實上,由於幕府將軍實際掌握了日本的政權,政治中心主要在江戶。另外一個日本的大城市大阪則是江戶時代的商業中心。而京都在江戶時代就開始發展成為「學問之都」。京都的學問是不向政治權威低頭的學術,而且批判當政的權力。江戶時代京都有不少知名的學者,他們當時的知識分子修習中國儒學,開設私塾,教育學生。

其中,伊藤仁齋是最有名的儒學者,長期浸淫在儒家的典籍中。幕府當時將朱子學定為官學,然而伊藤仁齋在做學問的過程中發現朱子學中含有很多佛學的思想,不是純粹的儒學。他想要理解真正的儒學,便開始研讀《論語》、《孟子》和《中庸》這些典籍,直接的理解古聖先賢的真正想法。而且他直接批評幕府的官學,不怕權勢的作風不但沒有讓學子怯步,反而吸引了很多學生慕名求教。伊藤仁齋開設的堀川塾在四十年裡教授了三千多人,對於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術影響很大。同時也彰顯了京都這個以學術為本的城市,不畏懼權勢的個性。

到過京都的人都知道京都有一條「哲學之道」,北從銀閣寺開始,沿著水道約兩公里的散步路徑植滿了櫻花。哲學家西田幾多郎和田邊元都曾經常在此散步,後來才被稱為「哲學之道」。西田幾多郎和田邊元都是所謂「京都學派」的重要學者。那什麼是「京都學派」呢?我們要先理解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立校傳統的差異。日本第一所現代化的大學是東京大學,成立於一八七○年代左右。明治維新的夢想就是想要「脫亞入歐」,一切以西方文明為目標,因此東京大學的學術建置盡可能的模仿西方的學術。

在東京大學成立二十多年後,才立校的京都大學,則開始對於西方的學問有選擇性地吸收。一開始東京大學的教員有不少是外國人,或是留洋的博士。京都大學的教員則相反,盡量以日本人為主,外國人老師和留洋的老師為輔,嘗試建立日本自己的學術系統。

西田幾多郎在哲學上建構了一個獨特的體系,在西方哲學的基礎上,也思考佛學、傳統中國思想,將東方和西方的哲學融合。西田認為日本人過度崇拜西洋的哲學,他則挖掘東方思想中可貴的東西,嘗試融合不同的體系。除了哲學家外,京都學派也出現了相當知名的漢學家。日本人在大量接受西洋文化之前,本就崇尚中國文化,因此知名的學者也都相當熟悉漢學。京都大學的漢學家對於中國學問的鑽研相當深刻,而且舊學的根柢厚實,最為知名的就是內藤湖南。內藤湖南一開始不是專業的歷史學者,是新聞記者出身,曾經多次走訪中國大陸,見聞相當廣博。因此內藤湖南為首的京都學派,研究特別注重實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並且和中國學者間有密切的聯繫,不會閉門造車。

開頭時,我提到了諾貝爾獎,戰後第一位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是研究物理學的湯川秀樹,也是京都學派的代表人物。一開始在日本學習物理學的幾乎都是留洋的海歸派,但是湯川秀樹的學術發展都在日本進行。湯川秀樹發現了一種新粒子,認為原子核內的質子與中子是透過「介子」才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由於一開始湯川秀樹的論文是在日本發表,沒有獲得注意,後來才在國際學術界獲得肯定,並且一九四九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這是第一個亞洲人得到這樣的殊榮。日本在一九四五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整個國家還處於修復的狀態,湯川秀樹的得獎在當時便激勵了很多日本人。湯川秀樹曾在普林斯頓大學訪問,與愛因斯坦成為了好朋友,並且在哥倫比亞大學講學了四年,後來回國強化日本基礎物理。

然而,到底是什麼樣的學校風氣讓京都大學可以培養出許多頂尖的人才呢?相較於東京大學,培養出大量的菁英官僚和管理的實用人才,京都大學在學術上的成就強調獨創,不模仿西方,更講究對於學習的熱忱和興趣,喜歡深入的研究,尋找問題的答案,才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和鬼才。

深究背後的原因,我想最能展現京都大學學生生活自由和自主學習環境的應該算是知名的「吉田寮」了。日文中的「寮」指的是宿舍,「吉田寮」是京都大學的學生宿舍之一。相較於一般宿舍都是西式的房間,「吉田寮」全部都是和室。而且「吉田寮」的管理方式相當特別,那就是讓學生自治。雖然宿舍隸屬於學校,但校方不會干預宿舍的內部事務,包含:誰能入住、收費標準、生活準則和娛樂活動都由宿舍自治,校方無法插手。

京都大學的前身是第三高等中學,當時存在的食堂後來併入吉田寮,一八八九年的建築到現在已經超過一百三十年,是京都大學內最老的建築。學生的居住空間建於一九一三年,也超過一百多年,悠久的自治傳統伴隨著吉田寮,除了孕育出知名的學者外,也是學生運動的催生地。

日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美軍託管了一陣子。後來美軍雖然離開了日本,但和日本締結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條約的內容主要是美國與日本共同組成軍事同盟,按照二戰後的日本新憲法,日本沒有自己的軍隊,也沒有對外發動戰爭的權利,美軍會在日本設置軍事基地,保護日本。

一九五一年《安保條約》剛簽訂時已經有日本人提出抗議,但是最大的抗爭浪潮出現在一九六○年代。當時二次戰後出生的年輕人剛進入大學,無法接受這種傷害主權的條約,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在主要的大學都開始發生。六○年代末期學生運動開始極端化,出現了武裝團體。

京都大學也是「反安保運動」的核心,當時的主要份子都住在吉田寮,目前還可以看到當時的海報,熱血且激情。然而,也是因為學生運動太過熱情,成為學校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京都大學的校方自一九七一年開始就想要廢除吉田寮,建設新的宿舍,並且減少學生的自治權。

然而,將近五十年的時間,每回只要遇到校方提出「廢寮」,學生都會群起抗議,也就樣僵持著。時間一久,由於房子年久失修,漏水、蟲害和衛生問題都讓學校有更多的理由干涉吉田寮的事務。

一九九六年學校開始在附近建設新寮,到二○一五年建設完成。目前還保存著的「東寮」,學生與校方的長期抗爭沒有結束。二○一七年校方停止吉田寮新生的招募,並且希望現在的學生可以搬離,在二○一九年四月對二十名學生提出非法占有的訴訟,還將九名的學生無限期停學。

我曾經在吉田寮走過,老舊的宿舍的確有點年久失修,而且昏昏暗暗,整體的居住空間相當髒亂。然而,吉田寮所代表的不只是具有歷史的建築,而是背後的象徵,這是知識搖籃與學生運動的催生地,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與自由的精神,這是京都大學的核心。如果校方強制要求學生搬遷,是否就喪失了最基本的大學精神呢?吉田寮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我們可以繼續關注下去。

現在到京都走走,會察覺學生似乎是京都常見的風景,學生人數和比例都很多。你甚至可以經常在酒館和咖啡館中看到學生和老師們在討論,書店的比例也相當高,市民對於外來的學生也相當的寬容。雖然這是個千年古都,青春學子活潑的學習氣氛,卻一直讓這個城市維持著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