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謝孟恭 |
影像課程

培訓機師錄取率頗低,約在1% 上下,2015 年,我退伍也沒補習就幸運考上,之後身邊親友經常問我為什麼要考機師?以及我到底怎麼考上的?

我開始投機師的職缺,是退伍前半年,在莒光日記的廣告看到華航招聘,所以國內的航空公司我就都丟了履歷。至於為何想當機師,我想大家期待聽見的是:「我從小就對遨翔飛行、藍天,有著無比的熱情。」但其實我在考機師面試那關時,幾位主考官也問過我一樣的問題,而我的答案是:因為錢多,我想賺錢。

考官們起初呆了一下,隨後笑得比我還開心。我可能是少數這麼坦白又白目的學員,但倒也不是我是什麼極度誠實的好人,只是單純因為我懶,如果要一直演戲、扮演自己是航空迷之類的,實在是太累了。不過我事後回想,會不會就是這種答案助我脫穎而出?因我後來發現,在錄取的培訓機師同事中,我這種私立大學的學歷實在是「雞立鶴群」,看不見別人的車尾燈,考官總是看上了我什麼才對。

在機師訓練的一年多中,我不僅學會如何飛上天,更從身旁優秀的同梯學員裡,得到了人生上嶄新的視野,也從他們身上映照出自己腦中一些錯誤的認知。這種接近反射直覺的認知其實滿可怕的,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種種的想法與行為。因為錯誤認知就如一個錯誤的飛行儀表板,即便飛機性能再好,也很可能會讓我們與目標背道而馳,甚至墜落於茫茫大海。

黑白之間都是灰

當年這群同梯夥伴學經歷幾乎都挺驚人的,不只是學霸,還在各行各業引領風騷,很少像我這種第一份正職就誤打誤撞跑來當機師的。我一開始想說,很會念書的人可能比較像是書呆子,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這群學經歷異常優秀的同梯其實比我更會玩,而且是那種玩中帶學、不浪費生命的玩。

例如,我的室友不僅是一流大學的高材生,也是一個說走就走、胸懷世界的背包客。常聽他分享到世界各地流浪旅遊的精采故事,包括他在印度吃壞肚子,在大使館前的草坪凍未條烙賽到暈倒,天亮才被警衛叫醒;還有喝掛躺在海灘木板上睡覺,醒來時已經漂到離岸很遠的汪洋中。這些聽來荒唐的故事,都讓他對生命有了與人不同的視野與體悟。
 
受訓時的休假日,這群人很少宅在宿舍。因為他們大多是真的喜愛飛行,所以會相約一起來趟小旅行,像是跑去搭熱氣球,邊玩邊體驗飛行的一些道理。與他們朝夕相處讓我開始思索,過去很多我們強行一分為二的對立價值觀,或許會使我們錯看許多事情的本質,甚至錯過機會。像是「會念書就不會玩、很會玩就不學好、興趣不能當飯吃、想成功就得要苦讀」這類二元對立的價值觀,許多人都因這類根深柢固的偏見而拒絕了其他可能性。
 
我們也常聽到:「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但被譽為希臘三哲的思想家柏拉圖,其實是他的外號,他的本名叫亞里斯托克里斯(Aristokles),也是位著名的摔角選手,柏拉圖的意思正是形容充滿肌肉、肩膀渾厚而雄壯,後來因為柏拉圖這個名字太過響亮,以致於取代了他的本名。另外,我們也常聽到:「貪多嚼不爛」,但天才達文西,除了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出一幅又一幅巨作的偉大藝術家之外,也是建築師、解剖家、軍事專家、科學家,甚至早就畫出直升機的藍圖,吃得又多、又補、又厲害。
 
而現在非常熱門的基礎星象學也把人分成了十二種星座、十二種個性,即是簡略地幫人上標籤。雖然近代竄紅的星象觀還有搭配水逆、星球運行這些我看不懂的條件,不過終究還是試著要去定義、標籤以及分類一個人。畢竟標籤其實很好用,幫助人類更有效率的做決定,不過反之,也可能會讓我們漏看了一些東西。
 
你可能會覺得我舉的盡是傳奇經典人物,是不是有點倖存者偏差的味道。舉這些例子只是因為他們名字好記,大家也認識,你不妨仔細看看周圍的家人朋友,應該也能輕易挑出幾個顛覆這類簡易分類的人。比方說,長很兇的,卻很溫柔;看起來很皮蛋的,結果是高材生;其貌不揚的,但是有很美的另一半。
 
擁有彈性和持續努力
 
超級學霸有些不僅會念書,還可以玩中學,把玩樂中體悟到的變成打通任督二脈、自成一格的真學。在認識那群機師同事之後,我更肯定「把興趣當飯吃」是可行的,於是決定將其變成一門結合生活的體驗,把樂趣和專業結合在一起,投入更多時間鑽研我一直很有興趣的投資。
 
就像多數人初到市場就想要賺大錢,覺得自己一定是少年股神,我剛進場時也是充滿信心,但隨著被市場教訓幾次之後,漸漸就也悟道了。所幸我沒有像有些人持續浮沉在有跟沒有之間,就像是薛丁格的貓那樣,在隨機之間找尋真理、蹉跎人生,我大約花了一年就想通一些受用無盡的觀念,也繳出了當時是自己總財產很高比例的學費。
 
股票市場是可以大賺大賠的地方,隨著本金擴大,也可能在長期報酬裡贏過本業的收入數倍不止。如果想把投資當成一個工作,就要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醫生需要受好幾年醫學訓練和實習才能執業,律師、司法官也需要多年的法學訓練和考試過關後才能執業,那我們怎麼能期待在可能賺到很多錢的投資市場,不需要訓練就能發大財?
 
股票投資對我而言,賺錢目的為第一,但研究和見證市場帶來的欣快感,也強大到我有時分不出孰輕孰重,比方說,雖然賠錢出場,但因此見證到歷史事件,我會覺得非常快樂。本身興趣剛好就在這邊,也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在市場中打滾也就帶來了無數的樂趣。
 
於是我就跟著興趣走,反正先做再說,畢竟規劃一堆東西就像白日夢,多半都不會按照劇本發生。反而享受研究股市、產業衍生的喜悅,可以帶來資產的慢慢累積,也才有了後來podcast 上的股癌,而podcast 也意外地受到廣告商的青睞。在我開始錄音時,台灣沒有什麼明確的podcast 廣告文化,我就是無腦蝦做一頓,沒想到後來卻變成我增加投入市場本金的管道之一。
 
「無心插柳柳橙汁」挺適合套用在我身上,如果不是有強烈的動機去執行,就不會有今天。但當然有些人會覺得這又是另一個倖存者偏差,這時聽我一句話:「古今中外哪一個成大事的沒有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你覺得他們純粹就是幸運嗎?還是說努力的人比較容易被機運欽點呢?
 
三大因子和一個隱藏加分
 
我認為投資就三大因子和一個隱藏加分:「本金、報酬率、時間,加上投對胎」。投胎的部分我無法教你,我自己投胎在一個爸媽不需要我養,但他們也無法給我投資本金的家庭,我認為已經算是非常幸運。出生在優渥家庭的孩子成功機會一定比那些在平庸環境長大的孩子來得高。台大的學生平均家境都好過野雞大學,而富家子弟可以有數次的創業失敗機會,窮人的孩子可能一生攢錢只能拚一次,一次失敗就得回老家種田到老。投對胎會在你人生中幫你暴力加速,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們看過很多富二代敗家子啊!」你不該把個案當通案,事實上階級複製是不爭的事實。
 
撇除掉投對胎這種無法決定的事情,其中最好掌控的是本金。就算你的薪水不高,也能靠多份差事來增加,或是說隨著入社會久了,也能期待相對較高的薪酬或收入;報酬率就稍難一點,要追求超額收益alpha(實際報酬率減去理論報酬率)就必須要有高明的投資技巧,有些人畢生可能都無法打敗大盤。
 
而過度追逐報酬也可能掉入高波動的陷阱,在每次的下殺重傷。三要素裡最困難的就是時間,巴菲特有這樣的成就,除了投資的技巧外,就是活得夠久。時間是複利的好朋友,而複利即是你的好朋友。應該沒有人能確定自己可以活多久,能做的就是維持健康的習慣和飲食,活愈久我相信對於專注的嗜好或是興趣,一定可以有更深的造詣。
 
投資概論,大道至簡

有種境界叫大道至簡,因為真正的艱難學問,在歷經不斷歸納、辯證、去蕪存菁之後,能得出如「E=mc²」這麼簡單、卻又極其不簡單的簡約大道。在投資股票上也有這樣的道理,那就是定期買入大盤市值型ETF 的被動投資。像是追蹤美國標普500 指數的VOO(Vanguard 500 Index Fund ETF)、IVV(iShares Core S&P 500ETF)、SPY(S&P 500 ETF TRUST ETF),定期買進,你的績效就會貼著美國市場走,贏過大多數主動基金和投資人。若你相信人類、相信美國,買市場就不會錯。接著配息再投入、長期持有,到最後複利的效果會令你感到驚喜。
 
若不像巴菲特和我一樣持續看好美國,想要分散風險投資全球,也可以透過ETF 辦到(把巴菲特放前面,因為他怎麼想比我重要多了)。可以用VTI(編注: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整體股市,是由Vanguard 公司在2001 年5 月24 日成立的ETF,可說是代表整個美國股票市場,主要跟蹤CRSP 美國整體市場指數,也是全球前十大ETF 之一。)配上VXUS/VEU(編注:VEU 和VXUS 都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全球已發開與新興市場。兩者投資四大地區的比重也相當近似。VEU 和VXUS 主要差別在於兩支ETF 對中小型類型股的涵蓋程度。)或單純用一檔VT( 編注: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Index Fund ETF,Vanguard 公司發行,成立於2008 年,追蹤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 指數,包含美國、美國以外的已開發市場、新興市場。)即完成全球投資,這些都是涵蓋了全球數千檔股票以上的ETF 配置。一般人只要能做到如此的配置,就已經勝過大多數還浮沉於奇怪金融商品,如琳瑯滿目的保險、外幣、衍生金融品、有的沒的資金盤,以及定存的那些人。也就是說,你不要踩雷,走一個市場的平均報酬,其實已經擊敗一大堆人,而天下真的有這樣的好事。
 
如果只想跟著台灣國運走可以嗎? 追蹤台灣50 指數的兩支ETF:0050、006208,相當程度涵蓋了台灣重要的大公司,這類ETF 特性是永遠會涵蓋市值最強大的台灣50 家公司,並汰弱留強。我們很幸運,台灣是國際上表現很好的市場,也有許多國際強棒。許多人聽長輩說台灣股市永遠都是萬點而已,其實觀念不太對,你要看的是「加權報酬指數」。台灣市場的特性是喜歡配息,而且配很多息,如果你把息都丟回去市場裡利滾利,其實台股不只摸了一萬多點,而是已經上三萬點了。
 
稍微可惜的是,台灣的大盤市值型ETF 在費用上相對不便宜,但仍算可以接受,我認為將來終究會慢慢降低。感謝約翰.伯格先生(John C.Bogle),我們可以用低廉的費用完成全球配置,也因為有像Vanguard 這樣的公司存在,維持業界的競爭,受惠的正是消費者,長期趨勢下應該會有愈來愈多實惠的選擇。
 
若有些人因為是退休金規劃需要降低波動,那可以評估塞入一些債券ETF 來做到股債對沖,如此一來,遇到熊市或急殺,就能夠降低波動程度,之後再平衡也能確保在低檔有額外資金加碼。
 
而債券到底是不是必要的配置,或債券的比例該抓多少,也不是黑與白的絕對值,保守一點的人可以把債券拉高,不怕波動的年輕人甚至可以完全不需要債券,我個人就不喜歡債券的配置。坊間的文人相輕,常常互相計較配置的比例,或是產品的選擇,但我認為投資理財絕對是因個人條件不同而不同。有一好,沒兩好,債券可以幫你降低波動,但是若走大牛市就會重拖你的績效。
 
短短的一小章節我們就把投資的概論說完了,當然上述的產品都有替代品,也有多種排列組合,那就看你怎麼選擇了。持續投入、投資大盤、投資台灣、投資美國、投資全球,保持樂觀,因為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雖然很多人都說投資很困難,但投資確實有相對簡單、高CP 值、且穩定的方式,績效還能擊敗一堆人,就看你信不信。
 
有了這層認知之後,我才會建議大家去做主動選股來試試自己有沒有可能是下個彼得.林區(Peter Lynch),喬爾.葛林布萊特(Joel Greenblatt)、李錄、巴菲特或是最近很紅的凱薩琳.伍德(Catherine Wood),畢竟大家認識的投資大師們,幾乎都是以主動選股投資為主。
 
保持警覺,接受多元

經過我的說明後,不管決定採用定期定額買大盤市值型ETF,或是選擇主動選股都可以,投資的方法本來就百百種。怕的是既不相信大道至簡,但自己也沒有下功夫認真苦學,而最後折衷的方式,竟是自己去網路上,花時間查找所謂股票老師和坊間偏方跟單食用。
 
偏偏這種現象的發生,竟又是非常合邏輯的。願意苦學的、走出自己道路的人,終究是少數,而我們很容易錯以為,花點時間找股票老師,就已經是做完功課了。畢竟這好像是某種「相信專業」的呈現,但問題在於你不知道你找到的是神,還是鬼。所謂「IKEA 效應」就是指人會放大自己的重要性,總覺得花力氣組裝的家具比較好,搬家時也捨不得丟。因為太過看重自己花的一點力氣,在網路和電視上好不容易找到的股票老師就會抱得緊緊,堅信他們的指導,因為這可是自己花力氣找到的。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那如果本書作者也是來亂的怎麼辦?有可能啊,所以樹立自己的判斷力,不容易隨風搖曳才顯得格外重要,你要先能辨別誰是人、誰是鬼。若可以花個幾分鐘就知道一個人正派與否、觀念是否值得參考借鏡,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而這樣的訓練需要持續精進,也需要時間。
 
起飛前先校正儀表版,進入投資市場務必放下心中非黑即白的成見,頭腦簡單不代表四肢發達;會漲的不代表是好股票,可能業障很快就來統統倒回去;基本面優質的公司未必是好的投資標的,因為財報反應過去,卻未必能反射出未來;故意讓人聽不懂、有一堆術語的專家,未必理解投資,他們可能只是把事情搞複雜來賺資訊不對等財;拿出一堆數據、報表、論文主打科學投資的人,可能一點都不科學;而主動或被動投資,也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