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羅鈞鴻 | 聽懂人心的共好溝通課
聲音課程 6小時2分39秒 自我成長 29集

你好,我是小虎老師,歡迎來到第十二堂課。前面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在自我溝通的課程裡,接下來的幾堂課,我們會著重在如何增進人際感知力,並且更有架構地訓練你的人際敏感度。 

先讓我們回想一下,第一課我們學到了,人的思考模式可以簡單的區分成四種:概念腦、意義腦、洞察腦、創意腦。而在這四類之中,概念腦與意義腦,可以說是彼此互補卻又互相衝突的思考方式,它們的特性基本上是相反的,一個快,一個慢,一個重結果,一個重過程。而另外兩類思考模式:洞察腦與創意腦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一個冷,一個熱,一個規律,一個多變,因為特性剛好相反,所以對彼此來說既是互補,又是衝突的存在。 

在之前的課程裡,我們透過薩提爾的冰山理論認識到,一個人的行為動力來自內心的期待,而期待則又來自當下的情緒和習慣的觀點,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動力跟感覺環環相扣。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思考模式基本上是跟著情緒模式的習慣走的。 

四種思考習慣的背後,其實也代表了四種情緒的動力,接下來我要跟你介紹,這些動力是怎麼分類的,以及這些動力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情緒反應四象限 

人類的行為動力,來自於我們本能的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則可以簡單分類為警戒性與開放性,在應對環境上則可以分為積極性和保守性。為了方便記憶,你可以在眼前假想出一個大十字,將你的視野區分為四個象限,並且將這四個兩兩相對的特性,分別放在X軸和Y軸的兩端。首先,我們將警戒性放在X軸的左邊,開放性放在右邊;積極性則放在Y軸上方,保守性放在下方。 

12-1.jpeg

現在,你眼前應該有一個可以衡量四大情緒反應的象限圖了,如果還是很難想像,你可以看一下文稿中我所附上的圖示,再回來繼續聽下去。在這個象限圖中,當我們遇到較有壓力的情況,感到有威脅時,我們會傾向左邊,用比較警戒的態度來應對,隨時準備逃跑或交戰。當我們較沒有壓力,覺得可以掌握現況時,我們則會傾向右邊,採取開放性態度,向外在環境學習或是發揮創造力。Y軸的上下則分別是積極性與保守性,則會與當下情境產生高強度的互動。 

比方說,如果情緒處於Y軸上方的積極性,同時落在X軸左邊的警戒性。那就表示你處於一個充滿敵人或阻礙的環境裡,高強度地應對壓力或威脅,會形成一種對抗或守護的姿態。不過,如果情緒同樣處於上面的積極性,卻又偏向右邊的開放性時,則代表你在不感到威脅,甚至掌握度很高的環境中,這裡的所有人事物都成了資源,而善加利用物質資源,便能發揮創造力,善於整合人的資源,則是容易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 

以上這是四個象限中,上面兩個象限的情況。那麼落在保守性範圍內的下面兩個象限又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以保守性姿態的應對情境來說,互動強度低,會像是思考與觀察的姿態,以左下的象限來說,在警戒性的反應中持保守態度,就是隨時準備好計畫,那也表示你有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裡,要隨時準備好逃跑或作戰的計畫,這種情況下的腦袋還真是無法空閒下來呢!而右下的象限,則是處於開放性的觀察姿態,能夠敏感地感受環境的變化、他人的感受,或是敞開心胸地向外在環境學習。 

我們來將這四個象限的資訊做個整理,會得到另外一張圖,我同樣會放在文稿中。我們用左邊警戒性到右邊開放性的X軸,以及上方積極性到下方保守性的Y軸,來區分出四個象限,這四個象限分別是一種情緒動力。

12-2.jpeg

左上傾向警戒與積極,高強度地抵抗限制,也就是用行動來改變現況,因此給他一個標籤叫做「行動」。右上是傾向開放與積極,善加利用環境中的人事物等資源,發揮創造力去增加各種可能性,給他一個標籤叫做「連結」。左下的情境是傾向於保守與警戒,隨時都在精打細算,琢磨計畫,給他一個標籤叫「警覺」。右下角的情境在於開放與觀察,感知環境與學習,給他一個標籤叫做「感受」。

12-3.jpeg行動、連結、警覺、感受,這四個標籤,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四種情緒動力了。 

左上的「行動」,是透過行動改變現況、解決問題,然而,行動在有壓力的情境裡,卻會展現出攻擊性與脅迫性,造成他人的壓力喔。右上的「連結」,是主動地透過自我表達與他人建立關係,若在有壓力的情境裡,則是會巧妙地顧左右而言他,以逃避壓力。左下的「警覺」,是透過慎重的態度與高標準,去預想與策劃,在壓力底下,會壓抑所有的主觀感受,以求做出最合理的決策。右下的「感受」,是透過他的包容力,去學習以及展現同理心,在壓力的情境裡,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去照顧他人的感受。 

認識了這四個情緒動力的標籤,我要請你來給自己貼個標籤了,回想過往的經驗,在你身上這四個標籤的優先順序是什麼呢?按照你的直覺去排序就好了,你記憶中的自己,最常產生哪一種動力,那就可以列為一優先,最少出現哪一種動力,就把它放到最後。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不同的情境裡,會有完全不同的模式,很難靠直覺來排序,那麼這代表你的人際適應力很強,很容易隨著環境而改變自身的姿態與思考習慣,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建議的生活拆成各種不同面向來排序,例如工作上對內與對外、人際相處上熟識與不熟識等。 

如果你的狀況正好相反,好像幾乎在所有的情境底下,你習慣的表現模式都差不多,那麼這就代表你的風格很明確,他人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充分理解你,而你的存在也就容易為他人帶來安全感。 

這些排序可以當作認識自己的參考指標,可能你現在認識的自己跟以前認識的樣子不一樣,那就代表了這段時間你的成長。如果拿來檢視自己沒什麼問題了。你也可以拿這四個標籤來觀察別人,比方說,在你某個同事身上,以你對他的認識,試著排序屬於他的標籤順序。這種做法,除了能夠了解他人之外,也可以當作對這個架構熟練度的練習。這種用二分法分四種類型的架構,一旦熟悉了之後,往往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你會很直覺地開始預測對方的反應模式,這就代表你的敏感度透過這樣的練習而提升了,恭喜你! 

情緒動力與思考方式的關聯

最後,我們將這四種情緒動力的標籤,與之前第一課所學的四種思考方式,找出彼此的關聯吧。 

首先是左上的「行動」這個情緒動力,為了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做出決策,進入行動的階段,這種情緒動力培養出的思考模式就是概念腦。相對地,右下的「感受」這個情緒動力,是為了更好地包容與同理他人,比起結果會重視過程,這就養成了意義腦的思考模式。左下的「警覺」這個情緒動力,是長期為了避免犯錯,培養出洞察腦的思考習慣,用來發現問題。而與「警覺」這個情緒動力相反的是右上的「連結」,因為很活在當下,不常對未來感到擔憂,在不考慮損失或效率的前提下,能夠將創造力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所以培養出創意腦的思考習慣。 

這一課,我們對四種動力進行了分類,並且大概的認識了它們。接下來,我們會鎖定單一種類型進行深入的說明,希望能讓你有更完整的理解,並將這個架構運用在你生活的觀察裡。我是小虎老師,我們下一堂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