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假日,很多人都不想安排任何事,只想慵懶地度過這一天。可是,從醫學角度來看,以這樣的方式度過假日是最糟糕的,不僅不能消除疲勞,反而還會讓你更加疲勞。
不過,你可不要誤會,並不是要你「假日也要積極地安排各種活動」,才算是善用休假,才能恢復元氣,你想在家裡慢慢地、悠閒地度過一天,也是很好的方式,但一定要掌握一個要點,也就是「訂立寬鬆的計劃」。
以下這篇文章,摘錄自大都會文化事業出版的《慢一點,小林弘幸的究極健康法:每天15分鐘的神奇改變》這本書。作者小林弘幸是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教授,從事外科、免疫科、內臟、神經、水、運動飲料的研究長達20年以上,深深體會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平衡的重要性。
他在書中強調,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生活方式,調節自律神經,就能告別壓力,獲得真正的休息,找到幸福人生的秘訣。而這篇文章要告訴你,如何善用休假日,徹底消除疲勞感。
小林弘幸教授曾書中提到「睡覺日」的重要性,如果能在週間找一天當「睡覺日」是最好的,不過大部分的人應該都無法做到,對於這些人,他建議「至少在假日時,不要設鬧鐘,睡到自然醒」。
聽到這句話,你一定會以為這只是毫無計劃地度過假日,是吧?其實並不是!
訂定「不設鬧鐘」這個計劃是很重要的。這本書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強調「放慢腳步生活的祕訣」,而在「放慢腳步的生活」裡,「安心」是不可少的。因此,請著眼於「安心」這個字眼。
人常常會因為擔心「接下來不知道會怎麼樣……」,或是後悔「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而讓自律神經嚴重失調,交感神經的活性會猛然上升,血管收縮,陷入一種緊張狀態。不安和後悔,會為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事前做好「計劃」是必要的,連休假也不例外。
就算什麼都不做,也要訂定計畫
不過在假日時,只要做「寬鬆的計劃」就好。如果你毫無計劃的度過假日,什麼都不做就慵懶的過了一天,那麼到了晚上,當你想到明天開始又要上班,就會很懊惱的想:「啊,今天又什麼事都沒做,浪費了一整天……」
如此一來,這個本來應該是安心、放鬆,副交感神經活絡,而身體正要慢慢進入睡眠狀態的時間裡,卻因為腦中盤旋著「討厭的心情」和「後悔的想法」,於是讓自律神經的平衡出現失調。
如果真的想要慵懶地度過一整天的話,在假日前一天的晚上,就要做出這樣的決定:「明天我要澈底慵懶地度過一整天!」─這點非常重要。
人,很奇妙,當我們「訂立計劃的瞬間」就會變得安心。而且,不管這個計劃的內容是什麼,只要有完成到某種程度,就會覺得「啊,太好了」而變得安心一些。所以,雖然同樣是「慵懶地度過一整天」,但對於自己來說,「有計劃性的慵懶」,和「預料之外的慵懶」,感受到的心情是不同的。
想怎麼樣度過假日都可以,但請一定要遵守「有計劃性地度過」這個法則,就算訂定的是寬鬆的計劃,也沒有關係。
找出自己的放鬆模式
只要一切都在計劃中,就算是「一整天都懶洋洋地過」,這種方式當然也可以。
不過說真的,對於四、五十歲的人來說,一整天都懶洋洋的話,疲勞的感覺反而會變得更強,這點一定要注意。
應該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覺:「年輕的時候甚至可以睡到傍晚,但年紀大了以後就沒有辦法了」。其實,一直睡覺,或是不斷保持在懶洋洋的狀態,那都是很耗體力的。
一般人就算不設鬧鐘,大概也會在中午十二點左右起床,這時候,如果沒有後續計劃的話,結果就是讓時間慢慢流逝而已。為了不要陷入這種「沒有計劃性的懶洋洋狀態」,找到「屬於自己的放鬆模式」就很重要。
想去釣魚,或是逛街購物,無論做什麼都很好,只要可以讓自己輕鬆度過,不要太過勞累的方式就好。
當然,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有計劃的」執行。
雖然不需要真的列出行程表,一分一秒都照表操課,不過還是要有類似「傍晚四點前應該要買完東西」,或是「就用這兩個小時,享受一下做某件事的快樂」,這樣的概略性計劃。如此一來,就可以安心玩樂,也不會有額外的疲勞累積。
小林弘幸教授以自己的經驗來舉例,他會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能量場域」,在假日的時候去晃晃。所謂的能量場域,其實就是能讓自己徹底放鬆的地方,例如一間喜歡的咖啡廳、公園,或是大樓頂樓而已。在那些地方,邊看書邊喝咖啡,就是最好的放鬆模式了。不用特別測量數據,便能感覺到副交感神經活絡起來、自律神經變得更協調了。
在自己喜歡的地方散步,在公園度過下午的時光,或是和朋友見面聊天都可以,找一個適合你自己的放鬆模式,有計劃地執行,這就是好好度過假日的祕訣。
(本文摘錄自,《慢一點,小林弘幸的究極健康法:每天15分鐘的神奇改變》,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