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50+ | 50+Talk
聲音課程 13小時31分2秒 共 10 集

你的孩子,是屬於你的嗎?

由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的公視電視劇,無論小說或戲劇,當時都在台灣社會造成熱門話題。代表父母、孩子的網友,各執一詞,吵成一片。孩子究竟是誰的?不同世代的親子觀,顯然很不同。

比起火花四射的世代激辯,對更多五年級父母來說,孩子長大成人,離家獨立,恐怕更是個無從迴避、直線奔來的事實。

日子多出大段空白,開始學習不再把孩子當生活重心之後,怎麼樣才能好好過生活,迎接屬於自己的「後獨立時代」呢?

黏住孩子,是因為無法告別過去的自己

長期耕耘婚姻與家庭治療議題,在大學任職的心理諮商師、作家許皓宜說:「有些50歲的父母,看來像是離不開小孩,其實是離不開過去的自己。」

心理學理論認為,人一生中,各個階段都有應該要完成的任務。例如,人在10幾歲的青少年階段要完成信任感;2040歲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開始戀愛、結婚,和另一半展開新生活,這個階段多半要處理親密感;過了50歲以後,人就要開始從親密走向傳承;而60歲之後,則要走向整合。

許皓宜說:「心理學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前面沒有發展、沒有完成的,下個階段就會來索討。』因此,父母並非想要不斷控制孩子,而是「過去自己在成長階段沒有獲得的,就想要在孩子身上找回來。」

有次演講時,許皓宜遇上一位母親向她訴苦,她擔心女兒的男友幼稚不成熟,想要女兒前去諮商。許皓宜從旁觀察,發現女兒並不像對方所說,在追問下,許皓宜才發現這位母親擔心的原因,其實是害怕女兒也走上她的老路,遇上不適合的伴侶,過得不幸福。許皓宜說:「這些擔心的背後,其實是對過去的自己說話,曾經的自己從來沒有被好好安撫。」

太過關心孩子,有時也是家庭關係的折射。許皓宜認為,理想的家庭運作,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和任務,只要有人失去該扮演的角色,就要由另外一個人承擔起。

她曾經遇到一位媽媽,她抱怨說,自己辛苦養大孩子,兒子婚後卻決定在岳母家附近買房子,當下她感到非常失落。乍聽她的狀況,許皓宜直覺情況並不單純,再問及她的老公呢?這位太太馬上掉下眼淚。原來長期以來,她和先生關係並不好,她只好轉而把心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許皓宜反問:「如果先生能夠滿足她對親密感的需求,她何必要從孩子身上找呢?」

光是自我察覺,就是一條漫長的路,不過當父母開始意識到問題不僅僅在於孩子,可能也和自己脫不了關係,就是成功覺醒的第一步了。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清醒的人向內看。」

人一旦看向內在,不免有光明、有陰影,許皓宜就從每個人內在的情緒出發,書寫了《情緒陰影》,指出56種情緒原型。「情緒陰影」,就是每個人不願意接受的自己,有如心靈深處的「雜質」。當面臨特定情境時,這些存在於潛意識裡的雜質會,和現實中的經驗碰撞,引發情緒。

三大類常見父母,你是哪一種?

人有情緒陰影的分類,父母當然也有。那麼,哪幾類的「情緒原型」最常出現在50歲以上的父母身上呢?

第一、吸血鬼原型

這類性格背後的心理意涵,是象徵我們期待從別人身上汲取養分,甚至為了自己精神上的需要,而想要榨乾他人的那一面。

同樣的心理性格換到親子互動,如果父母在年輕時缺乏信任,該養成獨立性格卻沒有養成,或是和伴侶發展親密關係不順利,這樣的父母,就習慣在孩子身上「補足」缺憾。

第二、父親/母親原型

這類的父母常常給了孩子過多的溫暖,子女一時吸收不了,就會「嗆奶」。許皓宜解釋:「習慣給孩子過多的愛,是擔心孩子不足,期望餵養孩子的時候,也在餵食曾經沒有被滿足的自己。」

第三、傳道授業型

這類的父母有個大家熟知的名稱,叫做「直升機父母」。傳道授業的性格中,本來就樂於傳授道理,替人指引方向。因此,這類的父母總是習慣搶先一步替孩子做決定。有一回,許皓宜遇上了一位媽媽,她的孩子畢業後沒考上研究所,準備去當兵。孩子不著急,父母卻先慌了,忙著替孩子丟出履歷,安排求職、面試。

許皓宜指出,父母在旁邊不斷下指導棋,潛意識是認為孩子不夠好。如果孩子勇於叛逆,還算好事,但最常見的情形,是孩子成就並不差,卻始終缺乏自信。許皓宜反問:「如果是這類型的父母要有自覺,難道你打算一輩子扛起孩子的未來嗎?」

許皓宜說明,不論「吸血鬼」還是「授業解惑」,這些分類都只是中性名詞。任何一類的親子互動,背後都可能反映生命在過去中的缺憾。不過,人到中年,正是找出自己和孩子之間適當距離的最好時刻。

無法立刻適應離開孩子的父母,可以從一些簡單的練習開始做起。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原生家庭和現在家庭重疊的部分,弄清楚哪些情緒是因為原生家庭而起,又有哪些,是因為現在的家庭而來。

許皓宜說,許多人在孩子離家之後,意識到自己的空缺;有的人是有夢想但不敢行動,或是因為孩子而忘了自己仍有夢。

但是,當我們正面看待,孩子離開後的空缺,其實恰恰好是填滿自己最好的時刻!

對於面臨相同困境的父母,許皓宜提供了以下一個解決方法:

首先,與其把問題歸因在孩子身上,請先想想是不是起因於自己。能夠自省,就是成功自我覺醒的第一步。

其次,面對生活大片的時間空白,嘗試找尋自己的興趣,找不到,就不斷的嘗試。

最後,不要將過去生活經驗的預設,強加在孩子身上,相信每個人的人生,都有改寫的可能。

祝福每一位父母,都能在人生的中年時刻,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調整自己和家人之間最適當的距離,甚至,改寫你的人生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