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50+ | 50+Talk
聲音課程 13小時31分2秒 共 10 集

以下這篇文章,摘錄自楊嘉玲著,《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由采實文化出版。

電影《神隱少女》中有一段台詞這麼寫道:「人生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這段話淺顯易懂,卻具體呈現關係的流動是怎麼一回事,而割捨與分離,更是人生必修的課題。

有些人的出現,只是為了教會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許是背叛、正直、付出、勇敢等,當事件落幕後,他們也就會離開,或淡出我們的生命。

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關係的汰換與切割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就會在心裡頭住進太多人,造成自己的負擔。就像一間房子,東西只進不出,堆積如山的雜物,將會癱瘓主人的生活。

當我們背負太多期待,承擔太多責任時,就很容易卡在關係裡,無法動彈。那些會傷害你的關係,其實都是在你心裡生了根的人,他們製造出來的關係腫瘤也會特別的大。割捨,並不是決裂,而是了解如果不適度的切割,生命的養分就無法得到最適當的發揮,整個人會愈活愈虛弱,愈活愈衰敗

割捨掉別人的期待

現代女性的生活,充滿著為難與矛盾,要巧妙平衡家庭與工作、自我與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皖因為婆婆年紀愈來愈大,必須和先生重新檢視老人家的照護問題。這時,她所面臨的「他人期待」有2個,表面上是先生希望把母親接來同住,但心底隱含的是,她要不要接受社會對一個好媳婦的要求,犧牲事業,承擔侍奉公婆,代替先生盡孝道的責任呢?

但她的「自我認同」,卻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擁有自己的專業、一段融洽的婚姻關係。更重要的是,她對於老年生活的觀念,是有尊嚴的活著,而不是被動的消耗生命。

很顯然,時間所帶來的立場差異,造成她和先生的劇烈爭執。但她沒有選擇忍耐,屈服於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因為她很清楚,照護工作絕非一兩天,而是一場持久戰,如果要參與這場戰爭,她和先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準備與資源,才可能打贏。

審慎評估之後,她知道自己和先生並沒有能力因應這個重大的變動,與其勉強彼此,埋下日後爭執的種子,倒不如坦誠以對,接受自己的有限。因此,她選擇割捨,割捨掉了別人的期待,好好的與先生溝通,獲得先生的支持與認同。

切割必然會帶來許多疼痛。小皖必定會遭遇許多奚落和質疑,但她明白這是邁向完整,必須付出的代價。忍耐看似是一條比較簡單的路,但後頭等待她的,卻是無盡的黑洞。如果選擇委屈忍耐,到最後不僅夫妻的感情會被消磨殆盡,婆婆的身心也不一定比較健康快樂。兩相權衡之後,她選擇積極面對,不為了一時的和諧,放棄自己的認同。

過程中,小皖花最多力氣的,不是說服旁人接受她的觀點,而是讓先生明白,成全不是放棄,別人的快樂,不一定都需要自己給,應該陪著伴侶處理心中的恐懼,於是先生才能真正切斷不合理的信念,成為一個成熟、能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著社會的框架而活。最後,小皖的家庭也變得更幸福恩愛,避免分崩離析。

心裡塞滿別人的要求和看法,那自己呢?

媳婦該不該以夫家為重呢?兒子需不需要完全承擔年邁父母的照顧責任,犧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品質呢?這些問題,反映出集體主義的典型思想。

在東方社會裡,做為一個人,我們必須總是把他人的期待擺在自己之前,努力保持關係的和諧與緊密,不能太過主張個人的需要,否則就是一個自私、不懂禮數和感恩的人。

因此,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心理空間一直是擁擠雜亂的,裡頭充斥著道德、禮教、習俗等,許許多多束縛與框架。我們必須很努力撐大心理的家,塞進許多角色,努力和每一個人都維持好關係,壓抑個人的狀態和特質,無法坦然的面對拒絕。

當「讓一讓」、「退一下」、「忍一忍」,變成一整個社會處理衝突的潛規則時,你就會習慣性的壓縮自我認同,好裝進他人的期待,忘記要留一點餘地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疼惜自己的委屈、爭取應有的權益。

你罹患了「關係囤積病」嗎?

這種「關係愈多愈好,代表你愈被歡迎和重視」的思維,如同社會上所瀰漫的「擁有」(have)的風氣。商人想方設法拍廣告,說服你掏錢享受更好的生活條件,而身為消費者,也很盡責的賺錢,才有能力去購買更多的物品,藉以尋求生活的富足與快樂。

可是隨著文明的進步,新世代已經漸漸了解,消費和擁有不見得會帶來滿足,甚至會製造更多的浪費和揮霍。人們開始不再需要透過物質,來讓自己感覺愉悅,也明白真正的快樂來自精神上的自由。學習定期整理房子、丟掉無用的雜物,並謹慎考慮什麼東西才是應該帶回家。而面對心理面的家,我們能不能也開始練習,培養從加法變成減法的態度呢?

如果我們還是抱持著關係愈多愈好,期待自己必須跟任何人都處得來,藉此獲得認同與肯定,害怕讓人失望,擔心拒絕會被討厭,這難道不是另一種「購物狂」和「囤積病」嗎?只不過囤積的項目,從「物品」換成是「關係」罷了!

從生活極簡到心理清爽

過往的教育,花了許多力氣教會我們建立關係,卻很少告訴我們如何學會割捨、放手,捨去不需要的累贅。應該去對的地方找答案,而不是待在讓自己委屈的地方哭,這樣才能建構出理想的關係,不讓糾纏的人際問題使自己痛苦萬分。

在佐佐木典士的書《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當中,作者在事業和感情遇到低潮時,透過丟東西,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並且看見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最後,他的家裡幾乎到了空無一物的程度,但他依然活得很快樂。

面對關係,你不一定要仿效他的做法,把關係丟得那麼徹底,但我們可以從中擷取他的精神,思考生命中哪些關係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哪些只是想要?藉由學會清理心理空間,只承擔自己負荷得了的關係,不再活在別人的眼光下。

人的意志力和心理空間是有限的,無法將所愛的人全都裝進去。我們得在生命不同階段,保持清理的習慣,勇敢切割那些已經惡化成腫瘤的關係,留下能讓我們真正成長和滿足的人,不再透過擁有眾多關係,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清理心理空間,看似排斥、無情,但唯有這麼做,才能釐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幸福。同時,專注在獲得而非失去,我們才有力量做出行動。

 

(本文摘自楊嘉玲著,《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動手處理消耗你的人, 擺脫煩雜忙的互動,過你想要的理想人生》,采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