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50+ | 50+Talk
聲音課程 13小時31分2秒 共 10 集

無論在何時何的現身,譚敦慈一身針織衫,搭配合身短褲。這是她感到最舒適自在的打扮,四季皆然,衣櫃裡也幾乎都的是20年以上的衣服。

長年維持苗條身形,卻非刻意節食,而是該動就動,規律習性早已內化,譚敦慈說:「我覺得這就是一貫生活的態度,坦白講我是忘了年齡,也忘記怎樣去增加體重,我常講永遠48公斤就是這麼來的。其實我三餐都要吃,而且吃得很飽。」

身為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先生是已逝毒物科權威「俠醫」林杰樑,在食安事件爆發後,譚敦慈的演講場場爆滿,舉凡:青菜怎麼洗、塑化劑藏在什麼地方、哪些不沾鍋可以用……等等,民眾的疑問無論如何細瑣,她都以多年專業的心得,逐一理出解答。

從媽媽角度出發,無毒生活更易上手

林杰樑辭世已經5年,過去譚敦慈隱身在實驗室裡,幫他查數據、整理病例資料、參與研究計畫,如今走到台前,勤跑講座、出書、寫專欄、上節目,成為公眾人物,截然不同的型態,宣導的仍是正確食安觀念。

她強調並非繼承丈夫遺志,她說:「我不可能取代林醫師,他真的是學富五車,而我是一個媽媽、一個太太、也是護理師,我現在教的其實就是生活化的做法。」以多重身分加上容易理解的淺白文字,推行「無毒」生活,這是她轉化思念的方式。

一些媒體圈的朋友,至今仍熟悉地稱譚敦慈為「師母」,就像近年來,她特別喜歡和國中、國小的家長交流,比起對學生或老師演講,她發現,「媽媽」的各種決定,才是直接影響全家健康的關鍵。

不走悲情路線,得到的愛很充足

有不少節目或民間單位,要找譚敦慈談喪偶的心路歷程,卻沒想到,她並不活在淒苦的遺孀角色中,她說:「我覺得時代變了,不應該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的,這樣你的日子不會更好,我也不喜歡人家把我塑造成悲情的樣子。」

譚敦慈的住家整潔雅致,連收納櫃都不存放雜物,她奉行「斷捨離」的處世哲學。而林杰樑的肖像,就擺在最顯眼的電視櫃上,因時時擦拭,從未沾染塵埃,向光處的牌位,則永遠亮著一盞小燈。

譚敦慈外表溫柔,內心強韌,處事俐落果決。過去林杰樑常對人說,最欣賞太太的「獨立」,往往下班後,家裡的油漆已經漆好、燈泡也換好,打理得妥妥貼貼,讓他無後顧之憂。

譚敦慈的自主性格,也展現在風格獨具的髮型上,曾有民眾在半路攔著她,手上拿一瓶潤絲精,暗示她改變造型,她也只是委婉道謝。

譚敦慈說:「其實我一直有個想法:你讚美我,日子也是我自己過;你損我,我也是過自己的日子;所以我對謾罵或讚美,都只是笑一笑,不會往心裡去,聽過就隨風而散。」

唯一常駐心頭的,是30年的夫妻情分,她說:「林醫師還在的時候,對我們非常疼愛,他給我的這些愛,已經很充足了,我一點都不覺得匱乏。」

她剖析,自己是典型的魔羯座,除了務實還是務實,笑稱自己沒有遠大目標,反而是每天早上醒來,想到當日待辦的家務和工作,讓她充滿動力。譚敦慈說:「我不會想著今天是什麼節日,應該要怎麼過,所以才能忘記自己的年齡。」說完,她開朗大笑。

緊密家庭關係,林杰樑留下的溫暖遺產

事事把家庭擺第一的女子,並非傳統守舊,而是從小明白,這是自己一心嚮往的生命依歸。

對家人的關愛至深,也受到父親影響。譚敦慈深刻記得,求學時期每到中午,總會看到患有氣喘的父親,不顧發作風險,喘吁吁地踩著腳踏車,就為了送來溫熱便當,而那餘溫至今也像未曾消退。

譚敦慈說:「我爸爸是從大陸來台,非常重視家人,所以從小家庭關係就十分緊密。我跟林醫師結婚之後,發現他也很重家庭觀念。」

他們結婚後帶著2個孩子,外出常常全家「集體行動」。林杰樑過去洗腎的時候,妻小也心甘情願到醫院陪他,談敦慈說:「我們覺得林醫師洗腎是為了我們全家,因為這樣他才能長久跟我們在一起,所以一定不會是他洗他的,其他人在家看電視。」

當林杰樑過世的時候,母子3人在鏡頭前,連眼淚都很克制,其實都擔心彼此承受不住打擊,因而各自展現超乎常人的堅強。譚敦慈憶及當時,只努力維持一件事,就是穩定。

她說:「那種感覺,就好像城堡破掉了,當你失去一個東西的時候,你擔心的是破壞你原有的秩序。」她在這時發現,這些林杰樑所留下,非關金錢和物質的「溫暖遺產」,支撐她度過最難捱的時光。

譚敦慈說:「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我的獲得比別人更多,很多人因為林醫師的關係,對我特別照顧、特別包容。」別人對她的照顧點滴在心,回過頭來,譚敦慈也把照顧別人當作天職,包括夫家的長輩,因此她時常台北嘉義2頭跑,扛起一大家子人的照顧責任。

不當一百分媽媽 想爬山隨時出發

2個兒子如今都已成年,並致力朝向行醫之路。栽培有成,那麼,問她是否想移轉重心、過過自己的人生?

譚敦慈的回答,再次顛覆大眾想像。她強調自己從來就不是「犧牲奉獻型」的母親,她說:「媽媽不需要犧牲自己,不要全家都去睡了,結果你含辛茹苦在那邊洗衣服,真的不用這樣。」

演講時她也勸聽眾:「不要當個100分的媽媽,才能有健全的家」,別逼著自己料理三餐,菜色不是色香味俱全也無妨,舉凡家務或下廚,能不能「樂在其中」,才是重點。

當吃則吃,當睡則睡,想去哪裡也別等待,她常常臨時動心起念,就開車四處走,她說:「以前林醫師在的時候,我們常去爬山。會去爬山的人,比較不會拘泥在某些點上。」

走過一段路,迎著風,人事景觀和過去已不太相同,有時緬懷夫妻倆到哪都手牽手的回憶,對照今時此刻,難免悵惘,但隨身帶著林杰樑的照片,又似乎可以感受到,時時有人照看,並鼓勵她:不用怕,就做自己吧!

說到這裡,譚敦慈挺起背脊的表示:「我的原則就是當我能走的時候就不會站,能站絕對不坐,能坐絕對不躺,這就是我的一貫作風。」。

不愛逛街,喜歡快走,或者騎單車到市場採買,和熱情的攤商互動,優閒的感受當下,這些平凡的日常,都能領略自得其樂的況味。

豁達看人生終點,笑稱遺照要凍齡

身在醫界,眼前常見生老病死,面對自己,譚敦慈的生死觀也很豁達。她說:「可能我們每個人裝的電池都不一樣,林醫師因為做了很多事,他的電池明顯耗盡了,但我們沒有做那麼多事,電池還沒有耗盡,當然要繼續往前走啊。」

20191月《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實施,保障病人的尊嚴善終權利,譚敦慈也在大兒子的陪同下,率先進行諮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另外加簽器官捐贈同意書。當承辦人員問道:「譚老師你要捐皮膚嗎?」她想自己皮膚保養做得還不錯,沒有第二句話,立刻回答:「當然要捐!」。

她認真的想,到了抵達人生終點站的那天,她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要用現在的照片。

譚敦慈說:「萬一我70歲離開的時候,那個照片跟現在不一樣,但林醫師走的時候,記得我明明就長這樣,他如果看那照片,會想說這阿婆是誰啊,嚇壞了不敢來接我,那就麻煩大啦!」語氣雖然像是開玩笑,說到底,還是滿懷再續前緣的心願。

譚敦慈今年60歲,對逝去的先生、成熟穩重的一對兒子、倚賴她的聽眾和讀者,心裡恆常有愛,人生下半場樂在「分享」,所以她不在原地徘徊,只因前方有路,而且路上並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