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50+ | 50+Talk
聲音課程 13小時31分2秒 共 10 集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

傳統觀念上,年過40應該有穩定的人生下半場,符合世俗價值中所謂的「安全感」。理想的自我形象,彷彿應該愈活愈篤定,不能再像年輕時總是對人生充滿疑問。如此,就是我們所說的成熟或者智慧。

這樣的模範人生也許安穩,但會有趣嗎?

對許芳宜來說,人生也許正是另一個相反版本,人生必須疑惑,才能知天命!

不可能的反面就是「可能」,不試怎知道?

今年48 歲的許芳宜,曾是世界頂尖舞團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中的第一位台灣人,獲得五等景星勳章,也是國家文藝獎歷來最年輕的得主。

如此耀眼經歷,實在很難想像,她曾在接近40歲時,陷入極大的自我懷疑。

2007年,她離開美國瑪莎葛蘭姆舞團的首席位置,回到台灣,與相戀近19年的布拉瑞揚共同成立「拉芳舞團」。卻在快40歲時結束戀情,並解散這個親手創立的舞團。一切過往的積累,都得重新開始。

在人生最徬徨的時候,李安導演點醒了她:「你最會做什麼?」她回答:「跳舞。」於是李安說:「那就去跳啊!」她想起自己多年來,都是用身體說故事。怎麼會迷惑呢?其實就只是害怕、不想面對而已。

她聽見心中的渴望,說到:「我想和世界頂級同台!」過往她必須以舞團的標準身體語言表達自己;如今,她想以自己的身體表達方式,與國際頂尖舞者合作。這是她人生繼19歲時想成為職業舞者之後,第二次強烈地想完成一件事。

只是她不太確定,過了40歲,還能有夢想嗎?尤其舞蹈和身體以及年齡限制,息息相關。

許芳宜當時心中屬意的合作對象,都是遙不可及的世界級的大明星。第一位,是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超級首席Wendy Whelan。

她雖然擔心自己不夠好,卻想到身體的現實,不能再等了。鼓起勇氣傳簡訊給Wendy:「我很喜歡妳的舞蹈,想邀請妳一起跳舞,妳願意嗎?」一按下傳送鍵之後,她像初次告白的小女孩一樣,緊張得丟開手機,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沒想到,手機咚咚響,對方表達是她的粉絲,非常願意合作!

自此之後,她開始了一連串的國際邀請,包括義大利歌劇院、英國知名編舞家Akram Khan、紐約劇院、維爾舞蹈節的委託創作……等。

許芳宜說:「天底下既然有『不可能』,就一定有『可能』。不試試看,怎麼會知道呢?」

誠實面對自己內心  從讀懂身體開始

多年職業舞者生涯,讓她身體受了許多傷。不過,她卻感受到台灣社會對此較避諱。她說,在國外舞者受傷被視為正常,紐約芭蕾舞團對面就是復健中心,大家在那裡見面打招呼。從來沒人覺得受傷就是完了,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照顧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台灣人避諱談受傷,大約就像避諱談老、病、死一樣,大概是種對外報喜不報憂的性格。為了維持表象,反而不去面對自己最真實的狀態。

許芳宜對舞團的舞者,有一個嚴格的要求,就是不許說謊。她常稱舞者為「小孩」。她說:「小孩最容易在練習遲到時說謊。你可以討厭我罵我,承認睡晚了,但請不要編理由!」

一般人往往不能理解,一個充滿天分的舞者如果說謊,也許品格有瑕疵,但會影響肢體的表現嗎?

對許芳宜來說,「身體」與「心靈」是分不開的,她表示:「人一定要習慣表達你的真心和最真實的想法。如果連遲到這麼小的事情,你都沒有辦法自我面對的話,就沒辦法誠實面對自己,在台上也就沒有能力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給觀眾,把角色交給作品!」

對許芳宜來說,身體不只是皮肉軀體而已,身體還是很多生命的答案。對身體誠實的人,也會對自己誠實,反之亦然。

她說,人一定要誠實,誠實說出心中的「想要」,例如:我要賺大錢、我要家庭、我要改變……也要誠實說出心中的害怕,像是:我怕丟臉、我怕做不到、我怕別人不愛我……,只有「面對」,才能真的看到問題,也才能找到解答。

疼痛嗎?好好覺察 也許你會比醫生更瞭解自己

面對人生的疑問,她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身體」就是她的信仰。

只是,這個概念對一般人來說還是有點抽象。大部分的人對身體的關注,頂多就是運動這一類功能性的加強,很難達到「信仰」層次的體會。對此,許芳宜豪爽簡潔的說:「只要學著傾聽身體的聲音就好了!」

問題又來了,該怎麼聆聽身體的聲音呢?她說:「通常容易有體會的時候,就是痛的時候。」

身體其實一直都會釋放訊息,心痛、頭痛、身體痛……只要對自己多一點敏感,就會知道身體在對你說話。

許芳宜說:「很多人身體一疼痛,第一個想到就是先去看醫生,請醫生給答案。但是,醫生不會比你更瞭解你自己,每個人都該對身體多些覺察。」                           

理解自己的痛,從身體到心理,好好的照顧它,這就是愛自己的開始。                                  

大家都會老 可以老得好一點嗎?

身為女性,又是舞者,「年齡」是個雙重挑戰。一方面需面對社會對年長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體力的挑戰。對此,許芳宜仍是豁達以對,她說:「大家都會老啊,我只在意能不能老得好一點?」

關於身體,她認為令人沮喪的不是變老,而是把老當成藉口。有人會說,老了不能動、老了不可能、老了沒人要……。但她反向思考:「老了更要動,心情才會愉快;老了沒有包袱,所以凡事都有可能;老了如果身邊沒人,更要自己愛自己!」

關於心靈,她認為自己愈來愈懂得往後退一步,把很多事情看得更清楚。以前,自己會想改變別人,現在則反過來用另個方式自問:自己想做些什麼?例如,以前會對舞者很著急,怎麼都沒進步?現在則是能看開,孩子需要的是時間,自己能做的是陪伴,讓他們需要時來找我。

面對家人,她也變得更柔軟了。她坦言曾經很叛逆,國中很早就離家,個性像刺蝟。然而,走遍世界之後,發現最溫暖的地方仍然是家。

許芳宜出新書時,送了一本給父親,她在摺頁處慎重寫下難得親密的話語:「向爸爸致敬」。沒想到,許爸爸看到後忽然起身,謙卑客氣的說:「許芳宜辛苦了,謝謝你喔……」。後來,她陸續從旁人口中得知,父親成了新書的最佳推銷員,見到親友必定以台語詢問:「這本冊哩甘看過嘸(這本書你有看過嗎)?」

老人家表達開心的方式,讓許芳宜當下差點哭出來。兩人都像傳統台灣家庭下的親子,不直接說「愛」,愛卻是那麼深。

欣賞生命裡的「少」與「多」

稱自己是「臭脾氣」,又總是充滿自我懷疑的許芳宜,從陪伴自己、陪伴家人,到近年來推廣「身體要快樂」,陪伴許多陌生的,不同年齡的學生,宛如一場深刻的生命修行。回顧來時路,一個舞者最好的時光,或許不在外界亮麗的光環,而是理解生命之後,真誠自在地舞動。

如果能這麼想,舞蹈就是一輩子的事,且年紀愈大內容將會愈豐富。許芳宜說:「你問我要跳到什麼時候,我會說有一天當我不能動了,只能躺在床上,手還在晃啊晃的時候,也還是在跳舞啊。」。

想對50後的世代說些什麼話呢?許芳宜說:「在變老的過程中,自認為『少』了什麼的同時,應該也『多』了些什麼吧?」

她的詮釋是:「少了青春,多了魅力;少了體力,多了智慧;少了衝動,多了包容;少了比較,多了感激。」

人生的疑惑與樂趣,就在這「少」與「多」之間,愈來愈認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