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50+ | 50+Talk
聲音課程 13小時31分2秒 共 10 集

湯不會冷掉的距離最剛好,日本女子共居計畫「個個Seven」

 

老了之後和一群朋友同住,是不少人的理想。但想的人多,實際能做到的人少。夢想的藍圖如何化為現實的行動?開始同居生活,需要哪些規則和磨合? *

日本7位女性成功實踐了這種共居型態。從2008年開始,她們陸續搬進位於兵庫縣尼崎市的一棟大樓,建立起老後互助的生活安全網。她們稱這場共居計畫為「個個Seven」,意指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可以互相守望卻不需彼此依賴。

一起住之前,先確認彼此對生活有共同的想像

這7位女性並非多年好友,而是以82歲的前NHK主播村田幸子、76歲的NPO法人代表田矢きく、79歲的社團法人前理事長市川禮子三人為中心,各自召集朋友加入共居計畫。

7人皆是職業婦女,職業包括文案人員、諮商師、企業公關、記者、雜誌編輯、NPO法人代表等。目前最年輕者為71歲,最年長的則是83歲。當中有人單身、有人離婚,有人雖有子女卻寧願獨居。不論前半生選擇哪種生活型態,人生下半場,他們決定做彼此的家人。

在確立了共同居住的目標以後,7人前後花了5年的時間一起吃飯、聊天、旅行,了解彼此。在相處的時光中,逐步確認彼此對未來生活有共同的想像。

最好的共居型態,是維持在「湯不會冷掉的距離」

原本,7人想共同購買一棟獨立住宅。但考量成員們的年齡,最後還是選擇交通便利的公寓。確定入住時,成員們的年齡約在60至70歲之間,光是搬家就是一大工程。既然搬家這麼麻煩,為什麼大家仍願意改變原本的居住型態,展開共居生活?

成員之一、心理諮商師安田和子說,收到共居邀約時,她才剛蓋好新房子,其實意願不高。原本打定主意要獨自終老的她,竟因為腦梗塞住院。自家附近又沒有親戚,她很怕有朝一日就這樣孤獨死去。她慢慢調整生活模式,半年住在共居公寓、半年住原本的房子。現在,她已經完全住進公寓。

個個Seven的共居生活是這樣的:成員們持有彼此家中的備用鑰匙。大家幾乎每天都會傳簡訊,如果有人好幾天都沒應答,其他人立刻就能察覺不對勁。有人去旅行時,其他人會幫忙照顧家中的植物。為了和社區交流,公寓平時會開設沙龍和讀書會。每年,成員們也會舉辦才藝發表會,表現自己過去一年學習的成果。

共居生活最大的好處是,成員們更容易照看彼此。記者川名紀美說,有天夜裡她突然頭痛,懷疑是蜘蛛膜下腔出血。她打電話給田矢,後者一聽到她的喘氣聲立刻上樓查看並叫救護車。川名指出,直到那時她才體認到:「事情發生時,有個能在一分鐘內趕到的朋友真好。而且早上起床,她連早餐都幫我做了。」

10年的時間,7人的共居生活尚稱平順。成員將此歸功於成立時明確的宗旨:尊重個人生活的自主性,成員間保持平等的關係。真的發生失能、需要照顧的情況時就交給專業人士。

村田形容,眾人對共居生活的默契是保持適當的距離感,最好是「湯不會冷掉的距離」(編註:把湯拿到另一個人的家,不會冷掉。形容有點近、又不會太近)。自尊心高、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在群體中依賴心強的人,反而不適合共居生活。

不勉強的共居生活,才能長長久久

一群年長的女性共同居住,當然也會碰到老年的各種問題:失智、需要照護、考慮是否接受延命醫療等。有時也難免覺得寂寞。

村田說,自己活到80幾歲,已經歷過4次手術,包括一次股關節手術、一次大腸癌手術。幾次手術、住院的經歷讓她體悟到:「人生有些障礙,不管自己多努力都無法跨越。人到老年,有些東西注定失去,不論是體力、經濟、家族或是朋友。

雖然喜歡共居生活,但成員們也不排斥日後身體狀況不佳時搬進機構。7名成員中,曾任和服雜誌編輯的清田のり子現已因接受癌症治療離開公寓。她曾說自己住院時不希望熟人前來探望:「躺在病床時,沒有比聽健康的人碎念更煩的事情了。」

其他成員的健康狀況也有各自的問題。例如,村田曾罹患胃癌,幸而發現的早,在接受內視鏡手術後已處理完畢。安田則發現自己記憶力下降,擔心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

除了預先寫好遺書外,安田也決定在意識尚清楚時,簽署日本法律的「任意後見契約」。確保將來有日要是無法自理生活,有人可以幫她管理財產、安排照顧、就醫等重要決定。因為同為女性,成員們平時也會分享情報,討論老後所需的各種安排。

朋友住在一起,該如何維持彼此的情誼?能互相照顧,也能各自獨立的共居,才能維持得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