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50+ | 50+Talk
聲音課程 13小時31分2秒 共 10 集

62歲的前衛生署副署長宋晏仁來說,近來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是站上體脂計時,儀器認證他的「身體年齡」為44歲。

 

乍看他的體型清瘦結實,將近180公分的身高,維持70公斤左右。不過4年多前,面對同一台體脂計,量測的結果卻是68歲,他笑說:「當時一看,覺得全身發麻,卻一直找不到方法。」

 

後來,他所找到的,並非青春不老的仙丹,而是徹底研讀國內外醫學研究,改變日常飲食習慣,如今身為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就以專治肥胖和抗衰老聞名。

 

肥胖威脅生命,節食運動都失靈

 

對照他以前的照片,幾乎判若兩人。過去即使身為醫師,常勸慢性病患者減肥,卻有些心虛,說不出口的,是自己的體重也在失控。

 

宋晏仁說:「以前這麼胖,就是無可奈何,各種減肥方法都試了,也吃過諾美婷(減肥藥),甚至不吃便當,只吃水果,現在想想這是多麼錯誤的觀念。」。

 

宋晏仁從小食量奇大,可以一次吃下58個餃子。因為活動量也大,未見臃腫,反倒是退伍之後,身材開始「走鐘」。

 

一路胖到中年,體重達到9字頭,走路氣喘吁吁,總是頭昏腦脹,彎腰也很難搆到腳。某一天,他在開會路上,呼吸急促,胸口異常疼痛,立刻趕到急診室,做心電圖檢查後,顯示心肌缺血,心臟電位低下,心室早期收縮⋯⋯,一連串的病因,代表心臟隨時都可能「罷工」,那時他才發現,距離「死亡」不過近在咫尺。

 

另外,每年例行的健康檢查後,總是收到滿紙怵目驚心的紅字,受到刺激那幾天,他會設法節食,但是「味道清淡到感覺好像沒吃東西,沒過幾天又故態復萌」。

 

他也嘗試過到健身房,有一次蹬腿時,教練不停地幫他增加磅數,他還記得加到380公斤時,用力一踩,當場聽到「喀」一聲,半月軟骨因此破裂,受傷後膝蓋整整腫了半年多,連走路都變成跛行,從此再也不去健身房。

 

紀政求診降血糖,「原來減重真的有效!」

 

臨床上收治慢性病患者時,幾乎所有醫師都會提到「少吃多動」,但他常想,為什麼自己照做,就是瘦不下來?觀察長期減重者,也有9成以上會復胖,難道「肥胖」真的是一輩子的宿命嗎?

 

一直到田徑老將紀政前來看診,意外「啟發」宋晏仁,往有效減重的路途邁進。

 

紀政因為血糖飆高,服用降血糖藥物時,卻頻頻有噁心感,在朋友介紹下,求助宋晏仁,不為別的,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有沒有不必用藥的降血糖方法?

 

宋晏仁以醫學案例佐證,建議紀政,「如果不吃藥,就只有減重。」但是該怎麼減?自己其實並沒有答案,沒想到紀政一聽,狠狠發揮運動員的毅力,隔3個月後再回診,就瘦了8公斤,糖化血色素也一口氣從11.1%降到6.7%

 

宋晏仁看到數值時,暗自驚嘆,「哇賽!減重還真的有效」,這才發現不只能被動改善疾病,還有積極扭轉病程的效果。看到紀政的成功案例後,他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來減重。

 

研發211平衡餐盤,夢想成真健康甩肉

 

約莫此時,在一場醫學研討會中,聽到哈佛大學的「健康飲食餐盤」概念,他「死馬當活馬醫」,開始嘗試改變飲食比例,竟然發現特別有效,又加以融入代謝醫學的觀念,改良成「211平衡餐盤」,也就是蔬菜占一半份量,蛋白質和全穀類各占4分之1

 

2019-04-26-1556273770.jpg

↑宋晏仁常自己準備午餐餐盒,2格為蔬菜,1格放五穀飯,另1格放蛋白質,近來又將五穀飯改為油脂類食物,延長血糖穩定時間。


他發現,普遍認為「少吃多動」的減重策略,問題就在於只偏重卡路里。宋晏仁質疑,如果說成人一天需要2,000卡熱量,那豈不是喝5瓶可樂就夠了?

 

「但這麼吃一定會死」,他理出盲點,說:現在有一大堆食物熱量的替換表,錯錯錯,都沒注意到各種食物組成,對身體會有不同的效益。」

 

宋晏仁強調,人會胖不是偶然,最核心原因就在於「胰島素」,如果食物刺激胰島素上升,就註定會胖,而透過飲食,不但可以不刺激,還可以降低胰島素,他後來又改良平衡餐盤,「終於想通了,把原來4分之1的全穀類,全部換成脂肪。」

 

宋晏仁建議,可採用堅果、酪梨、梅花肉或五花豬肉、起司等適量搭配。由於油脂類食物熱量較高,並不需要完全填滿這個區塊,但卻能提供更高的飽足感,以及更穩定的血糖。

 

這麼看來,豈不是類似時下流行的生酮飲食嗎?他認為,要強調的是蛋白質和油脂,「許多人嘗試生酮飲食,卻只強調肉類,肉類儲存很多肝糖,多吃肉,醣類一定會升高,胰島素也會升高,如果忽略蔬菜,也會產生很多副作用,像是便祕、口臭、掉髮等等。」

 

過去,冰箱裡總有4大瓶可樂,被他形容為「糖中毒」。而現在,宋晏仁只喝無糖黑咖啡,連牛奶都不加,只因牛奶中有乳糖,而含有人工果糖類的食品,更是能不碰就不碰,「現在我的身體敏感到只要一吃糖,就會頭昏。」

 

他為了抵抗甜食誘惑,一口氣把家中的薯片、糖果、餅乾,全丟到垃圾桶,宣告「向黑暗說再見」,轉而培養對天然蔬食的品味。

 

他進一步解釋常見迷思:「人為什麼吃完飯想睡覺?不是因為血液都跑到胃裡,根本就是因為血糖突然飆高,胰島素也飆高,刺激你的脂肪瘦素飆高,你的腦袋就是被這些荷爾蒙給搞昏了。」因此,他絕不單吃澱粉類食物,而是配合等量的蛋白質,避免脂肪儲存熱量的能力更強,反而減掉肌肉。

 

52歲決定當醫師,致力幫助病人「減藥」

 

宋晏仁談起臨床成果,愈說愈起勁,不過原本在學界、行政界,已經有20多年的深厚資歷,卻在年過半百後,選擇後半生的志向——當一名醫師。

 

他自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之後,1986年即進入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擔任住院醫師,2年後考取公費留學,一路讀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免疫毒理學博士,打下研究基礎,多數醫師喜歡看臨床數據的效果,但他卻更喜歡研究基礎醫學,也就是從根本思考為什麼有效?有效的原因又是什麼?

 

回國後,陸續擔任陽明大學教授、副校長、台北市衛生局長、衛生署副署長……,到了52歲,他忽然動念:後半生應該來做國際醫療,心中策劃了非洲行醫的藍圖。

 

彷彿五十而知天命,他在2010年考上台北榮總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重回臨床開始訓練,旁人大感詫異。他卻很清楚,自己個性太過耿直,即便曾擔任衛生機關首長,將來也不會是走政治的料,因此格外珍惜回到臨床的機會。

 

然而,原先國際醫療的夢想,因門檻重重,只能先放在心中,卻因為親身嘗試減重,又在患者身上看到療效,深感自己找到更適合的方向。

 

宋晏仁說:「我其實不喜歡跟疾病糾纏,現在的志向是讓人家『脫病』,尤其慢性病,我發現人體因為錯誤的生活型態而生病,我用非常容易理解的觀念,讓你回到不生病的狀態。」

 

例如糖尿病治療,他認為,並非得拚命補充胰島素,強壓更多糖分到細胞裡,重點應在於「減糖」,讓胰島素不需要那麼多劑量,「我不會是另一個開藥的醫生」宋晏仁說,他給自己的目標,是幫病人減少藥量。

 

他關照老病人的痛苦,看到生命像是靠著一包接一包的藥來延續,有病人難過地問他:「宋醫師,我怎活得下去?吃藥好像在吃花生米。」

 

「我是幫他減藥的醫生,不是開藥的工具!」說到這裡,突然激動得紅了眼眶。他不願背棄理想,因此,悉心幫病人量身打造治療計畫,或是找出過敏源,又再三強調,「人從來不是藥物缺乏,是生活不對。」

 

傾聽身體的聲音,不讓身心處於老態

 

宋晏仁過去很少照鏡子,帶著不願面對現實的心態,如今對著相機鏡頭,依然挺拔自信,他發現,是心境變老而讓體態跟著變老。他常挺直腰桿,揣摩古代內功高手的步伐,走路輕盈無聲,要做到如此,無形中需練出足夠的肌肉力量來支撐,他說:「要傾聽身體的聲音,如果讓身體懈怠,整天處於老態,就真的會愈來愈老。」

 

60歲之後,或許是減重有成,他覺得人生也跟著輕盈起來,可說是了無罣礙。他想,終於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幫助更多迷惘的患者。

 

宋晏仁說,減重評估有幾個主要時間點,分別在3個月、6個月、1年、3年、5年,大部分的人撐不過3年,但他瘦下來後,已經要邁入第5年了。過去的路並沒有白走,此刻他有十足的把握,不再復胖,人生從沒如此滿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