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50+ | 50+Talk
聲音課程 13小時31分2秒 共 10 集

16356.png

老後最適合住在什麼地方?是自己的家、回到鄉下、還是寄宿在兒女的孝親房?80歲的退休教師黃育清,在67歲時,就選擇和先生搬到「安養院」,一住10多年,日子還在持續累加當中。   

 

安養院就坐落在木柵山區裡,環境清幽,當時先生來此一看,直覺般地認定,這是餘生最後一個「家」。 

   

不過,黃育清剛搬進來時,對外有些羞於啟齒,經過幾年心境轉換,如今生活俯拾皆樂趣,她像人類學家勤於做田野調查,寫下實際見聞加上心得隨筆,也讓更多人發現:原來住安養院並不可怕。   

 

67歲搬到安養院,當作住旅館  

 

黃育清原本擔任台北市啟聰學校教師,自年輕時交遊廣闊,退休後更是一天到晚往外跑,先生大他10來歲,身體小病痛不斷,常一個人待在空蕩蕩的家裡,難免有些失落。  

 

直到一次家中遭逢小偷意外,黃育清終於點頭同意,和先生搬進安養院,3個女兒也不反對,但她仍想保有過去熱鬧的生活,和先生約法三章:「我把這裡當作旅館,還是會往外跑,跟同事朋友聚會。」  

 

安養院的住民多屬高齡族群,黃育清和先生一起外出時,常被人當作「看護」,還有人以為2人是父女,但她與更年長的「長輩」相處,反而感到親切,「可能因為跟爸媽感情好,我很習慣在老人堆裡,他們對我也比較寬容疼愛。」  

 

比起剛搬來的時候,三不五時外出赴約,忙得不可開交,這幾年更勤於安靜地閱讀、寫作,她說:「現在是最輕鬆的時候。」  

 

在我們來訪前,黃育清正在閱讀日本推理作家宮部美幸的小說,她熱切地分享,自己最喜歡的是東野圭吾的作品,「他的小說我都看完了,還跟小女兒去看改編的電影。」她一一細數,自己也是松本清張、遠藤周作等人的書迷,形容「看別人寫好開心喔,不用自己來寫,有點像偷懶。」  

 

安養院是寶礦,面對人生百態更成熟  

 

換個地方生活,不只要調適自己的心態,也同時要應付許多人的好奇與臆測。  

 

剛開始她和老同學分享住進安養院,總得到一雙雙同情的眼光,別人無心的一句評價,也讓她頗為受傷,諸如:「妳就是懶得做飯」、「是不想做家事吧」,搭計程車報地址,司機也問起:「是因為妳沒有兒子,才住在這裡嗎?」那陣子面對別人迎面而來地「潑冷水」,她索性都說自己去安養院是「看朋友」。  

 

「反正我80歲了,現在不一樣。」如今她的態度落落大方,這些年在這裡起居坐臥,已轉換心念,還覺得安養院如同一座「寶礦」,提前預習人生百態,做足了準備,所以快樂居多,哪裡還有委屈?  

 2019-11-01-1572599801.jpg

住安養院後和先生感情更好,大男人更柔軟  

 

她描述,現年超過90歲的先生,最近有感而發地告訴她:「當初選這裡是對的吧,幸好有妳在這裡。」看似嚮往自由的黃育清,忽然有些感動,表情也溫柔了起來。  

 

她觀察老伴,從以前的大男人,到現在變得更容易妥協,「他現在比較依賴我,到這裡以後,感情比以前好,他放我去哪裡玩,都覺得無所謂。」  

 

2人年紀相差一大截,先生幾度擔心,黃育清往後的日子孤零零,不時提醒她做好「準備」,老是說:「如果我有一天走了,就趕快把我處理掉,不用告訴大家。」  

 

她則透過日常互動,想讓先生安心,從外面返「家」時,她會先摸摸先生的光頭,或是臨出門前,捏捏他的手臂。長年的感情,盡在不言中。  

 

意外的是,黃育清生日當天,先生特別提議,一塊去速食店慶生,用炸雞來代替蛋糕許願,讓她每次想起,都忍不住笑瞇了眼。  

 2019-11-01-1572599921.jpg

安養院裡寫作,集結日記成書  

 

黃育清談到安養院裡的作息,「感覺時間變多了」,不時拿起筆記本來寫作,遇到各式各樣的「鄰居」,有所感觸就記錄下來,日記、散文、隨筆都不設限,累積到一定篇章後,自行印刷成冊,打算讓親友留念。  

 

沒想到這份「紀錄」傳到出版社編輯手中,大為驚豔,促成她出版隨筆集《一群人的老後:我在台北銀髮村的3千個日子》。寫作對她而言,不只是一種習慣,還有「調節情緒」的功能:「現在如果不開心或悲傷,寫完情緒就會放開,鬆一口氣,如同跳完一支舞般暢快。」  

  2019-11-01-1572600054.jpg

再忙都要運動,樂在學新東西  

 

如何在安養院但不「悶」?黃育清的日常亦靜亦動,直說「不能只待在家裡、房間裡。」她每週有3天和不同朋友聚會,偶爾打打麻將、訓練腦力,也在院內教手語課,生活安排得忙碌充實。  

  

黃育清特別喜歡走路,「每次走回來就覺得心情煥然一新。」她從30歲起,還持續訓練仰臥起坐,「我有36招,到現在不管多忙都要運動,練肌肉。」每天早上先練20鐘的氣功。近幾年和老朋友聚會時,也發現自己的身心狀態,的確比許多同輩來得健康。  

 

「我比較頑皮,喜歡學新的東西。」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最近還去報名國台語老歌的表演課程,課後常在房間練習,她當場清唱一段鄧麗君的〈幾多愁〉:「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過去再多的憂愁,似乎也能隨著歌聲淡去。  

 

黃育清盡興地談起一個新的夢想──學電腦,她希望能自己打字寫稿,如此一來,就不用再請出版社,逐字逐句辨識自己的手寫字。  

 

「老了身體和心都要健康,要培養一種嗜好,像我晚上會寫毛筆字,寫完心情很恬靜、快樂。」她持之以恆培養多種興趣,而快樂似乎源源不絕而來。  

 

住安養院保有自由,孤單時有同伴  

 

黃育清認為,住安養院的好處,是保有「自由」,也有「同伴」,還能對照自己的狀態,「我以前個性不開朗,可能後來接觸很多人,慢慢受到影響。」  

 

她看到一位要好的朋友,獨居在大房子裡,常常半夜睡不著,只能醒來孤身看電視;她也看到許多人雖有另一半,彼此卻放棄互動,老是避不交談。對照自己,先生就在旁邊,偶爾拌嘴,還有很多「鄰居」相伴,其實已感到幸福非常。  

 

安養院裡的心態建議:放下過去,保持開放  

對於安養院新來的「鄰居」,黃育清常主動付出關懷。同層樓的一位爺爺,剛住進來時就止不住哭泣,不停地表示「想回家」,她屢屢勸慰,「多走出來,大家陪你聊聊天」,那位爺爺仍然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近來得知,他因為中風送醫,情況並不樂觀。  

 

黃育清感嘆:「放不下過去,心態閉鎖了,身心怎麼會快樂?」  

 

反之,她見過一位坐輪椅的奶奶,雖然不良於行,卻積極把握運動的機會,還把椅子給坐壞了,這股不向生命屈服的動力,強烈感染周遭的人。  

 

遇過形形色色的住民,讓她感到難為情的,就屬於「好為人師」型的長者。一位高齡9旬的伯伯,老是在她挾菜時,教訓她的飲食有多麼不健康,讓氣氛尷尬不已,黃育清堅定地說:「我絕對不要像他那樣。」  

 

看見好友陸續凋零,努力鍛鍊身心  

 

這幾年來,陸續得知親友凋零的訊息,黃育清神色不禁黯然:「我也會難過,過不了這個關,有點像逃避一樣,還是沒辦法正面對抗。」  

 

她有一位好朋友因癌症轉移到腦部,現在已經無法再認人,讓她充滿感慨,她激勵自己,更要加強運動,「身體和心智一定會走上這條路,但至少讓這一天來得晚一點。」  

 

若有一天,真的要住安養院,日子不一定負面悲慘,只是換種空間罷了!反而多了很多「教材」,讓自己擁有還不錯的老後!如此想開,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