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50+ | 50+Talk
聲音課程 13小時31分2秒 共 10 集

0701-1.jpg

 

原本充滿愛的感情,隨著時間過去,為何逐漸充滿悲傷、委屈等負能量?起初融洽的互動,如何變得水火不容,成為束縛彼此的阻礙?

 

這些傷痕累累的關係,還會反映在健康上,可能是皮膚上的痘疤坑洞、內分泌的紊亂,脂肪的不正常堆積,甚至是難治的腫瘤……。

 

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醫師許瑞云見過千百種難解的疾病,她深入研究能量醫學和心靈諮商,發現許多源頭都來自「原生家庭」,只要解開了心結,就有可能改善身體症狀。

 

皮膚的問題不只是表皮 往往反映內在深層情緒

 

她說:「許多患者來求診時鬱鬱寡歡,有怨、恨、不甘,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憂鬱裡,你的身體會怎麼反應?有的人每天都帶著笑,但是能感受到裡面的悲傷。」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還被過去的創傷所影響?她要大家練習「誠實地感受」,當想起特定事件時,難掩激動情緒,或產生心跳加速等身體的細微反應,都代表心裡創傷還需要處理。

 

她曾收治一名高中生,皮膚大面積潰爛,看起來怵目驚心,進一步了解,患者的父母正為離婚爭吵不休,「他每天處在悲傷的狀況下,肺主皮毛,卡住很多的悲傷。」

 

也有一名大學生狂掉頭髮,看了許多門診都沒改善,最後她發現是「焦慮感」在作祟,因為這名學生選擇的科系,全家都不認同,帶給他莫大壓力。

 

許多傷害,不僅不會隨著時間消散,反而會擴散,「就像今天被打了一拳,不是只有當下的傷痛,而是從這個細胞影響到那個細胞,像化學實驗不斷產生變化,有點像骨牌效應,你看到只是第一面,看不見的後面是連鎖反應。」

 

她提到,不乏有「難治」的病人,就是因為「寧願選擇恨」,不願讓對方好過,使得自己也不好過,「只能等他受夠苦了,才會有所改變。」

 

許瑞云強調,每段變質的關係裡,不能全然推給對方,「自己也有一部分的責任」,正因為選擇待在原地,所以讓自己持續受傷。

 

5種愛的語言,決定親密關係品質

 

親密關係裡潛藏哪些病因?許瑞云解釋,人與人的關係不斷在進化,與伴侶的關係就如同一個「愛的帳戶」,當彼此互相詆毀、責難、輕視,或是言語及行為暴力時,就像大量提款,一旦提領到破產,也就意謂關係走向盡頭。

 

而對待另一半的模式,也有可能複製原生家庭的困境,形成惡性循環。

 

她說明,華人父母常說「小朋友有耳無嘴」,最好少說點話,也不大懂得肯定孩子,「從來沒學習怎麼肯定和讚賞對方,這種溝通和對待方式,會帶到婚姻裡面。」

 

尤其伴侶之間,常期待對方無條件地愛自己,「但這是不切實際的,這樣要求會讓生氣、悲傷、憤怒都跑出來。」

 

許瑞云提醒,至少要懂得「愛的語言」,才知道如何表達愛,以及讓對方如何感受到被愛,「我們常用自己以為愛的語言去表達,以為對方也喜歡,其實不一定。」所謂愛的語言如下列5種:

1. 言語的肯定

2. 服務的行動

3. 身體的接觸

4. 有品質的相處時間

5. 接受禮物

 

她說明,有一名家庭主婦,盡心為家人煮飯、打理家務,她認為完成「服務的行動」,就是表達愛的方式,但卻不知道先生所期待愛的語言是「言語的肯定」,有人感謝他在外努力工作,因而先生總因為不會幫忙做家事,而感受到太太的失望,太太也因為不習慣用言語肯定對方,而使得先生感受到「不被愛」的痛苦。

許瑞云認為,不只伴侶之間,在親子或人際間的互動,若能適度善用愛的語言,關係就會更加和諧,要保有長期的和諧關係,她提出最重要的就是「讓雙方都感到自在」。

 

首先是「真實做自己」,不需要虛偽,她說自己也有和先生有意見不同的時候,但很容易就能放下,「因為我很感恩他,他是我生命的一個美好的存在,他在我這邊『愛的存款』非常多。」

 

「我們不會害怕衝突,或對方跟自己不一樣,然後一直擔心他怎麼看我,因為我們對這段關係很有安全感,不怕意見不一樣,對方是不是就會掉頭離開。」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部分,是可以「接受他做自己」,不會期待他必須為自己改變。「這並不容易,但可以先慢慢觀察,自己有哪些抓著不放、執著的地方,找出的其實是我們不接受和不愛的自己。」

 

中年空巢期挑戰,要重新建造能量場

 

許多夫妻在中年以後,面臨「空巢期」的挑戰,由於過去專注力放在小孩身上,「當孩子大了,共同連結沒了,兩人也走遠了」,形成一波離異的高峰期。許瑞云強調,這時期適合「重新建立愛的能量」,如培養共同的興趣嗜好,建立共同的生活目標,感情就如同健康促進的道理,「預防勝於治療」。

 

人世間的困境與難題,多半脫離不了對立的一方,但她認為,與其去埋怨憎恨一個人,不如看清自己的選擇,知道如何改變自己,才能避免問題重複發生。

 

許瑞云想到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小時候總認為父親很威嚴,一看到父親就只想要躲遠,甚至產生一些生氣的情緒。後來懂得如何轉變自己的心態,就帶著不同「能量」來接近父親,果然懷抱著「感恩」,愛才能延伸。

 

0701-2.jpg

↑許瑞云認為,中年最適合重新建立愛的能量,她在新書中剖析各種親密關係的難題。

 

心像大海,感受他人掀起的波浪

 

許多人常好奇,許瑞云如何發現疾病與內在的根源?她說明,透過練習,就會更加敏銳,「我進入他的能量,跟他的能量連結,我就等於是他,而且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得更清楚。」

 

許瑞云原本在哈佛最大的教學醫院擔任主治醫師,發現即使是最頂端的醫療系統,許多病人的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症等疾病,還是難以根治,不時復發,她開始學習中醫、自然療法、能量醫學,經常一語道出病人「能量場」的狀態。

 

「每人都是能量體,由數十兆細胞組成,有質子中子原子,到最小夸克,有一種能量體的波動現象,你要知道為什麼變化,才能改變它。」

 

然而,接觸這麼多病人的負能量,會受到影響嗎?她形容,「感受別人如同波浪共振,底層有很穩定的基礎,心的本質就像大海,可以感受波浪,但不會受影響,會愈來愈穩定,愈來愈能夠同理。」

 

體會一下:心愈靜,力量就愈強

 

許多人在面對各種情況時,會先劃分「喜歡」和「不喜歡」的界線。她強調,這都是批判的念頭,只是一個起心動念的想法,而想法雖沒有真實性,後續卻引來很多「煩惱心」。如感受到別人帶著很多憤怒,看什麼都不順眼的負面情緒,不妨告訴自己,「我不需要為他的想法負責」,並且靜心覺察,「當一個人心愈靜,覺察力就會愈強,這需要鍛鍊。」

 

她說,學習禪修、正念減壓、內觀都是很好的方式,「當你看到煩惱的源頭,自然就會放下了。」如果愈抗拒,陰影愈如影隨形。

 

「覺察、覺察、覺察」,許瑞云再三強調,生活難免有瓶頸,要去看自己為什麼卡在這裡,能不能調整,不然就是渾渾噩噩在過生活。

 

她提供練習覺察的方式,「時時刻刻要求自己專注,讓自己保持在不分心的狀態,否則我們的念頭很容易跳來跳去

 

練習「感恩、滿足、愛」70歲一定比現在更美好

 

52歲的許瑞云,認為「年老」相對於「年輕」,都是一種概念罷了,身體一定會有變化,每一天都有不同變化,我們得學習接受身體變化,煩惱和痛苦就是來自『不接受』。她對生死相當坦然,並表示「所有人到最後,都是死路一條」,應該要去看「怕老」的背後,真正害怕的是什麼,每個時期都有美好的地方。

 

因此,她活得愈來愈有自信,也更喜歡自己,她說:「我一直覺得我比20歲還要美,20歲的我年輕氣盛,得理不饒人,很典型不圓融,聰明但沒智慧,包容力和欣賞別人的能力,都遠不如現在,我相信持續下去的話,70歲的我一定又會比現在更漂亮,更美好。」

 

在許瑞云眼中,美不單只有外在,每個年紀都有最美的地方,例如,50歲若具有成熟的心靈智慧,何必和20歲比皮膚的彈性或頭髮光澤?

 

她所關注的是,讓自己處於「感恩、滿足和愛」的狀態,當真正的「接受」時,能量自然會往好的方向流動,充滿活力去探索發生的一切,並且明白,無論順境或逆境,生命都是自由且值得祝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