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車廂中,大媽拿著手機,開心地跟同伴說道:「妳看看,我兒子幫我辦了上網吃到飽,我現在不用怕流量不夠啦!」語畢,大媽迅速戴上耳機,專心追劇。
但,499吃到飽饗宴,會否隨著5G到來,宣告結束?
從去年12月10日開始的5G頻譜競標,出現被市場喻為「失速列車」的狀況,電信業者疊價搶標,在2020開年後,竟然還愈演愈烈。
長達27天的「凌遲」,第一波的競標終於在1月16日暫告一段落,總標金突破新台幣1380億元。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沒有失控到市場擔憂的「打破世界紀錄」,但仍高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義大利及德國。
擺在電信業者眼前的現實是,4G的建設成本都還沒攤提完,5G又要投入建設,在應用回收前景未明下,光前期取得頻譜,就得砸下數百億。
頻譜競標飆出了天價,市場上擔憂的聲音也愈來愈多。KPMG安侯企管公司副總經理賴偉晏就說,電信業者對頻譜勢在必得,但商機背後有很多權利和義務,如果沒準備好,「其實它是個燙手山芋,標到會很燙。」
為什麼5G這麼熱?我們回頭來看一下歷史的軌跡。
電信科技一日千里,從1G演化到4G,消費者的便利性快速提升,現在大家開始喊「5G來了!」
5G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已經跳脫了電信的範疇,成為所謂的泛用科技(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GPT),未來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智慧製造要靠它、虛擬實境要靠它,自駕車更少不了它,5G將觸動想像力無窮的創新機會。
根據高通(Qualcomm)的預估,到2035年,光是5G產業鏈本身的估值就高達3.5兆美元,這還未計算週邊相關應用的價值。問題是,在這一切尚未來臨之前,逼近世界第一的頻譜成本,將帶來什麼苦果?我們現階段更應該回頭檢視一下5G的本質,或許可以在許多美好的想像,以及競標廝殺之外,理出一些頭緒。
其實5G在誕生之初,就跟以往的電信科技大不相同。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是國際性的電信標準化機構,也是5G規格的主要制定者,於2015年從需求導向列出了74項5G的應用範例,包括行動寬頻熱點應用、隨選網路應用、工業控制、車聯網、定位追蹤、倉儲管理、智慧製造及遠端醫療等等。
而國際電信聯合會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則依據上述的應用範例,將5G歸納為三大情境,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5G特性「高、低、大」(高頻寬、低延遲、大連結)。
「結果技術標準出來之後,大家又回頭來問,要做什麼用?」交大榮譽教授、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指出,電信產業從1G到4G都是技術導向,講白了就是頻寬愈來愈大,速度愈來愈快。但5G最大的不同,是先梳理出未來的需求,再回頭去找相關的技術。但如今看來,這個初衷似乎又不見了,各界又開始重新討論5G的應用場域。
矛盾一:5G應用服務仍不明確
而這些應用場域,似乎又是現在5G討論當中,最不真實的一塊。
賴偉晏指出,像是物聯網IoT,或工廠即時監測設備損耗等等,其實並不需要等到5G來實現,因為跟「高低大」沒有關聯,只要網路會通就行了。
對電信業者來說,如果未來沒有其他相關應用服務的業者投入,那麼就算把5G的基地台蓋好了,之後要幹什麼呢?繼續給消費者吃到飽嗎?當市場胃口已被寵壞,那時候的資費又要怎麼訂?
「打造新應用場景的能力,和蓋基地台的速度必須取得平衡,」賴偉晏認為,若沒有好的應用場景,如何說服電信業股東砸大錢搶建基地台?
矛盾二:頻譜競標戰後,還有更嚴峻的挑戰?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是,現在發展中的各種5G聯盟,在成本節節高升之下,下一步的挑戰是什麼?
德勤中國(Deloitte China)《5G未來商業模式與展望》報告指出,電信業者未來除了提供5G設施和連接服務外,也需要融入下游應用的場景開發,並隨著應用的成熟,繼續投資,構建5G商業循環。這也是5G出現許多聯盟的原因。
但許多專家擔心,如果沒有充份的商務模式來支撐5G的發展,現在一堆結盟的業者將來能撐多久?更何況許多所謂的「5G概念股」業者,口袋深度完全無法跟三大電信業者相比,屆時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應用,又會在市場造成多大的衝擊?
再回到消費者的需求來看,在3G升4G的時代,電信業者很容易端出牛肉,因為消費者的體驗很容易看到明顯改善;但做為「泛用科技」的5G,必須要涵蓋一個很大的應用框架,把一般消費者和企業用戶一起拉進來,否則沒有人會埋單。
5G未登場,業者已大灑銀彈殺到紅眼。面對5G競標的失速列車,不只電信業者頭大,對於消費市場、5G產業鏈上的相關業者,未來的投資策略及結盟情況是否會產生變化?
至於制定遊戲規則的主管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面對下一階段即將登場的頻段分配,是要繼續由「市場機制」決定一切,或是有其他的對策?畢竟以台灣的市場規模,賣出一張張天價的5G入場券,絕非產業發展之福!
電信業者5G頻譜競標結果
得標商 | 暫時得標價(單位:億元) | |
3500MHz | 28000MHz | |
中華電信 | 456.75 | 6.18 |
遠傳電信 | 406.00 | 4.12 |
亞太電信 | 4.12 | |
台灣大哥大 | 304.50 | 2.06 |
台灣之星 | 197.08 |
資料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
採訪撰文/張彥文
錄音轉述/邱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