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AI浪潮席捲全球,但知名的AI企業也大鬧人才荒!從AI相關的研發、製造、營銷及應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特別是經驗豐富、受過博士教育和技術嫻熟人才,更是炙手可熱。如何補足AI人才的缺口,卻讓政府、企業大傷腦筋。

 

AI產業化」和「產業AI化」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企業對於AI人才需求,愈來愈殷切。

 

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2018年全球和AI相關的商業總價值將達1.2兆美元(約37兆新台幣),到2022年更將成長至3.9兆美元(約121兆新台幣);然而,AI人才卻奇缺,已讓各企業爭破頭。

 

就連台灣獨角獸企業之一、專攻人工智慧的沛星(Appier)也面臨人才荒。

 

成立於2012年的沛星,專長涵蓋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分散式系統等領域,曾獲IDC評選為2018亞太地區資料即服務(Data-as-a-Service)創新供應商,也獲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 評選為「引領全球AI革命的50家企業」,並連續兩年(20172018)被國際知名市調機構CB Insights評選為全球100家最具影響力的AI企業(The AI 100)。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更曾點名它是「台灣孵育出唯二的獨角獸企業之一(另一個是Gogoro)。」

 

然而,如此知名的AI新創公司,照理說應該人人想搶進工作,卻也有AI人才短缺的棘手問題。

 

AI這一行:入門容易、精進難

 

「老實說,現在的AI或是機器學習目前都處於入門容易、精進難的階段,」沛星首席機器學習科學家林守德指出,目前已有許多開源工具,能讓一般人很容易地使用這些套件進行專案;但是,要怎麼把這些初步的作品更進一步開發成能普遍應用,同時是令人滿意的產品,則需要許多優秀的工程師與AI科學家共同合作,才能跨越。

 

「總結來說,做一個預測模型並不難,但做到易用、成效佳,且User-friendly(使用者友善),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守德補充。

 

簡而言之,隨著AI開源軟體愈來愈多,跨進AI的門檻已明顯降低,許多人都能用相關的軟體打造簡單、有趣的應用;但是,要讓AI應用更深入產業,滿足企業需求,則需要更專業的工程師或AI科學家。因此,專業的AI人才重要性更加炙手可熱。

 

但,令人意外的是,頂尖的AI人才,在全世界卻是「鳳毛麟角」。

 

人工智慧服務公司Element AI所發布的「2019年全球AI人才報告」指出,從社群平台LinkedIn的個人資料調查顯示,全球僅36524人符合「AI專家」資格,雖然這個數字比2018年的調查增加了66%,但專業頂尖的AI人才仍稀缺。

 

AI人才有三種  適才適所很重要

 

到底所謂的AI人才,究竟需具備哪些特性?為何如此短缺?

 

AI公司需要的人才通常有三種,一是數據科學/機器學習科學家,二是資料分析師,三是AI後端工程師。」林守德說明,很多企業意識到需要AI人才,卻無法具體提出所需的條件和職能。「假設能對這三類人才的職能進行相應的技能訓練,人才與產業的銜接會更好,」林守德補充說。

 

更讓企業傷腦筋的是,如何吸引優秀人才。根據Element AI的調查指出,目前美國是最吸引這些優秀AI人才的國家,有46%的人在美國工作,約11%的人在中國上班,中美兩國就占了57%。之後是英國的7%,加拿大、德國和日本各占4%。總體來說,排名前五的國家囊括了全球超過七成的人才。

 

面對AI覓才困難重重,台灣企業紛紛轉向大專院校,使得產學合作成為培育人才的重要選項。

 

目前企業除了積極尋找「外援」之外,也不斷透過產學合作,培育三種AI人才。例如,聯發科教育基金會攜手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台大電機工程學系,推出「未來之星智慧科技營隊」;或是沛星推動AI頂尖研究獎勵計畫、支持台大電資學院Appier AI講座等,都是為了延攬頂尖AI人才而鋪路。

 

「投入AI領域的人才,興趣各有不同,有的人喜歡建立訓練模型、有的人喜歡分析資料;有的人則只想當個單純的工程師,寫寫演算法就好,」林守德認為,要找到頂尖的AI人才,之後要留下他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適才適所。

 

沛星科技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認為,AI還有10年、甚至20年的成長期,因此,如何讓AI人才持續發掘有趣的問題,讓他們覺得自己正在發展和研究的方案具有影響力、可以改變社會環境,才是吸引AI人才的關鍵。

 

 

採訪撰文/侯冠州

錄音轉述/邱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