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近兩年來,台灣的「教授創業家」愈來愈多,隱然成為台灣新創界的新勢力。 

 

走出學術象牙塔,台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教授李致毅成立邁達微電子;中興大學機械系教授陳政雄,傾注畢生心血研究超音波材料技術,成立漢鼎智慧科技;交大教授陳文亮與學生成立的農譯科技,主打無毒農業病蟲害監管系統,於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會上,成功吸引了羅馬尼亞總統的注意。 

 

奇特的是,這群教授可以一手寫黑板教書,另一手開公司創造營收,同時兼顧教職與企業職位。 

這股趨勢的背後功臣,是科技部長陳良基在2016年起推動的「價創計畫」。3年來,總共促成17家從學術界衍生的新創公司,學界技轉收入6.4億元(表),因此被推動成立的新創公司估值,提升到37.6億元。 

 

同步的配套措施是法規鬆綁,包括《科技基本法》《科研採購法》的修法,放寬學者擔任公司創辦人或董監事的限制,以及在學校裡面研發的IP可以移轉到新公司等。 

 

從教室轉到辦公室,教授創業家「們」一開始對於跳出舒適圈創建公司,難免有疑慮,政府的價創計畫,則扮演著推手的角色。 

 

種種開放,終於成功吸引一些教授勇敢走入商業市場,原本只在論文期刊發表的研發成果,落實成為產業應用。 

 

當初為了落實價創計畫,陳良基還組織專家團成立「拾穗團隊」,篩選出學術界一些對台灣產業轉型有益的技術,前往高等學府進行說明宣傳。 

 

「科技部不見得要被動等人家來申請,」依照陳良基對學者的了解,很多教授研究一輩子也不見得會來申請價創計畫,他認為科技部應該主動出擊,找到這些科研人員,鼓勵他們跨界創業。 

 

台灣學界向來盛產尖端技術,如今,深厚的研發能量有了商業化的可能性。教授創業,再次為台灣產業找尋到未來發展的新動能。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邱莉燕 

錄音轉述/邱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