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哈佛商業評論》2012年10月以一篇〈數據科學家:21世紀最性感的工作〉(Data Scientist: The Sexiest Job of the 21st Century)爆紅後,協助企業進行大數據分析的「數據工程師」或「資料科學家」,就被視為是近年最熱門的工作,不只成為新一代的「資訊科技新貴」代表,更帶動包括台大、交大、清大、政大、東吳等國內名校紛紛成立大數據學院或數據專班。
但八年過後,資料科學家還是最性感的工作嗎?隨著趨勢轉變,「最性感的工作」寶座,可能準備要換人當了!
高中畢業生學測結束、7月指考就要上場,選擇科系,更要理解未來的產業趨勢,到底有哪些熱門新興職缺?又有哪些聽都沒聽過的新職缺?
十大熱門工作:區塊鏈工程師需求暴增22倍,「統包式全能人才」緊追其後
《遠見》與國內最大的104人力銀行獨家合作,104人力銀行從徵才資料庫中,篩選2015~2019年間企業招募需求成長強勁且含金量高的前十大工作,找出近五年最熱門工作排行榜。
圖/十大熱門高薪工作排行。104人力銀行提供
結果發現,「資料科學家」雖然高掛需求前五名,但需求最強烈的后冠,已換成「區塊鏈工程師」,五年來人才需求率成長高達22倍!企業開出5萬以上月薪搶人,甚至有錢也搶不到人!
隨著區塊鏈從最初的「數位貨幣炒作」概念,到愈來愈多產業,包括金融業、資訊業、製造業、甚至娛樂業等等,將區塊鏈技術落實進入產業應用中,成為數位紀錄軌跡的依據,也讓相關人才從前一波炒作,變成某一種穩定需求。
緊接著是「全端工程師」及「DevOps工程師」,更是台灣各行各業產業數位轉型下的整合型人才需求的縮影。「全端工程師」就是結合過去「前端工程師」與「後端工程師」,可說是一種「全包型人才」的概念。
過往,前端工程師主要負責使用者需求理解與設定,包括設計使用者介面(UI,User Interface)、應用軟體或網站網頁的視覺美感,理解使用者的習慣(UX,User Experience),以安排整個應用軟體或網站的內容規劃。而後端工程師則是負責程式撰寫、資料庫建置及相關維護。
全端工程師是前後端統包,既要懂使用者需求,也需要程式能力與營運維護,可說是一人抵兩人,甚至是一人抵一個小組。「DevOps工程師」也是類似概念,結合「開發(Develop)」和「維運(Operate)」兩者的工作,既要開發軟體,也要負責後續維運。
這類「全包型人才」或「整合型人才」可說是跨部門的多工人才,是斜槓青年的集大成。
不過一位不願具名的科技業資深人員批評,「會開出這種職缺,這就是台灣慣老闆想省錢,企圖用一個人抵多個人,根本是小氣又壓榨員工!」
其實前端與後端工程師的工作內容並不相同,需求的人格特質也差異很大,前端類似企業行銷,需要理解顧客;後端則是專門進行程式設計,需要穩定性高、細心耐性,「要一個人具備兩種專業、還要有兩種個性,真正的全端工程師,在國外都是資深工程師轉任,而且幾乎都是百萬起薪!」
十大稀缺職缺:從徵才成長率看高薪潛力股,冷門類專長大翻身
看到當今熱門職缺前十名,很多人可能會感嘆,「全部都是資訊相關,那我不是資訊科系,不就沒機會了嗎?」
為此,104人力銀行也篩選出「前十大稀缺職缺」,比對104徵才資料庫,篩選2015到2019年「薪資高、職缺數相對較少、但企業開缺成長力道雄厚」的工作。
圖/十大潛力稀缺工作。104人力銀行提供
這些新興工作,超脫一般人對於工作的想像,分別對應當今熱門的「環保」「高齡」「數位轉型」三大關鍵字,大多數是新興的「跨領域人才」。
一、聲學、噪音工程師:或許一般人對於這個工作內容感到陌生,其實主要就是研究「噪音」。
很多人以為聲學就是音樂,但其實聲音充斥在我們生活周邊,不管是更好的聲音,或討厭的噪音,都需要聲學專家協助改善。
近年來隨身裝置如手機、平版、筆電、智慧手錶等,成為大眾必備品,而電動車、電動機車、智慧家電也深入日常生活,只要是電子產品,就有散熱需求,也會有運轉單元配置問題,這中間可能產生的噪音,均需要被解決。
因此汽機車業者就開出相關職缺。如三陽機車,徵求「振動噪音工程師」,希望改善整車的振動噪音。而鴻海、仁寶、華碩等科技大廠也都有相關職缺,希望人才能整合「熱流、噪音」等相關解決方案,例如散熱模組與風扇單體設計開發、驗證、設計優化等。
這類工作都是從科技業跨域到聲學領域,由於擁有雙專長的人才很少,雖說每年開出的職缺只有百來個,但仍無法補滿,因為太缺乏這類人才。
二、語言治療師:除了原本的兒童語言治療,高齡化更帶動此類職缺興起。
語言治療師不是新興工作,過去在復健領域已存在,尤其針對發展遲緩的兒童,提早進行語言治療,幫助他們改善說話狀況。
但近年來,許多大型醫院紛紛增加徵求此一人才,最重要的原因是「高齡化社會」來臨,當壽命愈來愈長,高齡者會遇到聽力減退,甚至因為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引發的言語障礙,都需要專人協助治療。
三、製鞋類人員:傳產轉型的代表,還包括特用化學工程師、太陽能技術工程師等。
製鞋、紡織產業,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一點也不性感,但其實台灣製鞋業是全球霸主,從代工生產(OEM)轉為代工設計(ODM),尤其在材料、機能、設計上的前端化需求,早已轉型成另一種「高科技產業」。
從世面上的知名品牌鞋類就可以觀察到,不管是Nike、Adidas等等,早已從過去大量製造,變成少量多樣,尤其是新材料的使用,例如編織鞋、超輕材質、彈性鞋底、環保素材等等,及每季的限量鞋款,都帶動鞋類不斷走向「機能取向」、「少量多樣」、「精品化」。
這也帶動製鞋類人員,從過去的工廠生產線作業員,轉型到能對各種新材料理解、評估、測試、分析與選擇,必須英文能力佳、簡報能力佳,才能與海外客戶協力開發新產品。
新一代製鞋類儲備幹部,通常企業都會選擇培訓未來往海外前進,起薪約5.5萬,絕非過去大眾印象中的傳產勞工模樣。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謝明彧
錄音轉述/邱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