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0527-1.jpg

圖/4月28日澳洲雪梨街頭。達志影像

 

台灣防疫百日,全球逐步解封,超級病毒將成為人類未來「新日常」。相較於歐美,沒有群體免疫力的台灣,在疫苗問世前,想讓生活與經濟活動回到常軌,恐仍面臨挑戰。

 

全球即將解封!從義大利到西班牙,從以色列到澳洲,全球多個國家已鬆綁禁足限制;就連疫情最嚴重的美國,有一些州已開始重啟經濟。台灣也因防疫百日、連續零確診,全民暫時鬆口氣,然而,警報尚未真正解除。

 

「若疫情『流感化』,新冠病毒不會消失;屆時,台灣恐將面臨比歐美更大的危機!」當台灣上上下下仍沉醉於零確診與各國讚譽掌聲中時,卻有不少學者專家憂心忡忡示警。

 

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4月中旬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哈佛學者透過模型分析,預測新冠疫情恐將延續至2022年。台北醫學院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李崇僖解釋,這代表在疫苗研發出來前,人類將長期籠罩在疫情威脅下。

 

李崇僖擔憂的是,「台灣超前部署的成果,是否也埋下了防疫的重大威脅?」防疫太成功,全台僅約400多例確診,代表台灣目前具有抗體免疫力的人很少。

0527-2.jpg

圖/台北醫學院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李崇僖。取自臺北醫學大學學術知識庫暨專家研究網

 

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指出,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恐得病逝2至5萬人,代價太大。

 

也就是說,一旦新冠病毒流感化,進入「後疫情時代」,台灣雖在防疫第一階段,以百米短跑爆發力勝出;但隨著疫情進入「馬拉松持久防疫」後,恐面臨挑戰。

 

除非台灣能一直保持高強度的邊境封鎖與社會隔離,否則,一旦各國陸續解除隔離、鎖國等管制,相較於歐美,沒有群體免疫力的台灣,恐面臨更大的危機。

 

只是,擺在眼前另一個急需面對的殘酷現實是,台灣與各國一樣,都得在「病死」或「餓死」之間做出抉擇!到底要繼續封鎖防疫?還是盡快「解封」,以降低經濟衝擊?

 

為防止經濟衝擊擴大,歐美近日已出現「如何盡快解封,讓生活與經濟活動回到常軌」的討論。但生活要回復日常,首先面臨的挑戰是,防疫物資夠嗎?

 

製造底子厚實的台灣,雖在政府與工具機業者無私協力下,緊急增建口罩供應鏈,但對於用來救命的呼吸器、抗病毒藥、疫苗等,台灣仍無自製能力,遑論要緊急打造國安備援供應鏈。

 

李崇僖表示,目前台灣呼吸器能有1萬多台儲備量,其實是過去各大醫院在軍備競賽下長期累積結果。一位醫材業者分析,長久以來,台灣主管機關食藥署(FDA)對於國人自製二級以上醫材,認證發照態度保守,即便台灣業者想要自主研發生產,除非先繞道取得美國FDA認證,才有機會在台取得執照並銷售。

 

問題是,台灣市場小,對業者而言,與其繞道美國,付出一大筆研發與臨床認證成本再回台,萬一台灣醫院不埋單,寧可買國外品牌,那業者不如省下研發成本,直接代理進口就好。「這也是救命用的呼吸器,一直無法國產化的主因。」業者感嘆說。

 

解封關鍵一〉病原與抗體快篩機制建立

 

然而眼下,比呼吸器更重要的是,隨疫情流感化、長期化之態勢漸明,如何與病毒共存?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要想解封恢復日常生活,就得具備病毒快篩與抗體快篩的技術與能量。

 

群體免疫力缺乏的台灣,要靠第一線病毒快篩,隔離風險,阻斷疫情擴散。再者,抗體快篩,能篩選出已具免疫力的一群人,讓他們回到工作,才能讓社會回歸常軌。

 

解封關鍵二〉疫苗研發與生產

 

長期而言,防疫仍得靠疫苗。只是,台灣因確診案例少,病毒株也少,台灣要自主研發疫苗,難度相對較高。

 

李崇僖說,「試想,一年後,疫苗成功開發出來了,但疫苗生產需要時間,若疫情再度升溫,各國搶疫苗像這次搶口罩一樣,台灣買得到嗎?」「台灣要思考的是,如何加入疫苗國際隊,合作開發,才能在第一時間,取得安全的國安備援。」

 

雖然台灣連日「零確診」令人雀躍,但缺乏群體免疫力的台灣,實在沒有樂觀的本錢。政府除了篩檢、追蹤、隔離,接下來如何超前部署,打造「後疫情時代下的防疫新國安產業」,已刻不容緩。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林鳳琪   

錄音轉述/邱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