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美國再度對華為開鍘,祭出新禁令;但中國並未坐以待斃,正在加速「去美化」。一旦中國成功扶植自身科技鏈,下一步是否會「去台化」?
台積電5月15日宣布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之後,當晚美國商務部再度「開鍘」,頒布最新的華為禁令,要求使用美國技術、設備的半導體業者若要供貨給華為,必須先取得美國政府許可;此消息一出,再次震撼全球。
根據禁令內容指出,美國商務部將修改規定,進一步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軟體,進行半導體設計、製造,以維護美國國家安全。同時,要求採用源自美國商業控制清單(Commerce Control List, CCL)中的技術、軟體、設備;或是依照這些設計規格而生產製造的晶片,想供貨給華為,都必須要取得許可。
也因此,市場熱議,儘管華為是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但迫於現實,台積電也必須選邊站,傳出不再接華為的新訂單。美國再祭華為禁令,已讓全球科技供應鏈雞飛狗跳,衝擊勢必再擴大。
另一方面,雖說再度升級禁令,但美國商務部同時也宣布再次展延對華為的臨時通用許可(展延90天),而且很可能是最後一次展延。此一展延,是為了讓使用華為商品的美國自家人,能有因應時間,甚至趁機「跳槽」、改用別家商品。在這段展延期間,華為必須繼續維護與支援美國既有的網路、設備、手機等(特別是對農村地區)。
台灣IC/IP設計受惠於中美貿易戰
究竟,美國再對華為祭出禁令,背後有何戰略目的?
「川普就是要拖慢中國科技的發展速度!」安聯台灣智慧基金經理人鍾安綾表示,美國此舉最主要的還是限制中國科技發展與成長速度,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仍是一個相當大的市場,是許多美國企業的大買家。
所以,這些禁令,看似要讓華為斷炊,卻同時又有一些例外(像是再度展延),實際目的還是以限制技術發展為主,讓中國科技發展窒礙難行,但又不會影響美國企業。
中美角力持續惡化,加快了中國「去美化」的速度。中國逐漸轉向亞洲供應鏈尋求解決方案;而台灣,也因而受惠,享受到去美化的優勢。
圖/台積電5月15日宣布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Shutterstock
鍾安綾指出,中美貿易戰勢必會持續下去,不會在短期內結束。對於中國而言,降低對美國的依賴度勢將成為國家目標,這對亞洲供應鏈是一個正向的事情;而這個正向效益,又會率先體現在半導體產業上面。
怎麼說?原來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中,有兩個獨占領域,分別是半導體設備和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這兩項是自製IC晶片很重要的關鍵,中國如果要去美化,勢將要從這兩個領域下手,無論是自行研發,或是從亞洲供應鏈中找供應商。
「說明白一點,美國禁令主要就是打擊華為、海思的晶片設計。那當海思晶片無法出貨,要怎麼補上這個缺口?一是直接買晶片,二是找其他IC設計公司幫忙開發。」鍾安綾說。所以,台灣的IC設計公司,矽智財(IP)設計公司,以及客製化晶片(ASIC)服務商,都會是中美貿易戰的受惠者,因為他們的產品正是中國目前最缺乏的資源。
鍾安綾指出,其餘關鍵零組件如光通訊、RF天線等也會因此受惠,因為技術含量高,而目前中國的技術還不算最領先。
台灣該思考,如何讓半導體供應鏈繼續跑贏中國?
中國轉向亞洲供應鏈,雖讓台灣享受到去美化的優勢,並加深台灣在亞洲供應鏈的重要性。但禍福相倚,台灣必須更重視「去台化」的威脅。
「中國未來一定會扶植自己的供應鏈,這是不會改變的事情。」鍾安綾說,雖然短中期中國半導體技術、發展還無法超過台灣,尚未有太大的威脅性。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在美國不斷打壓的情況下,一定會更想方設法的實現半導體自製的目標。
那麼,中國何時會扶植出完全自給自足的半導體供應鏈?很難預估。但台灣科技業界不能再忽視這議題,應該思考如何繼續跑贏中國。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侯冠州
錄音轉述/陳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