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基隆市長林右昌。張智傑攝
台灣的縣市行政區改制屆滿十年,各個縣市發展可說幾家歡樂幾家愁。
在舊制時期,原已為省轄市的基隆市,資源及位階其實僅次於北、高兩市,與台中、台南、新竹、嘉義平起平坐。
只是,由於緊鄰首都台北市的他,老早就背負著「衛星化」的命運,孰料,十年以來,連鄰近的新北、桃園又相繼升格為直轄市,在三都包抄下,論資排輩比預算,基隆的相對剝奪感尤其強烈,難怪基隆人常哀怨:「我們連雙北的附隨城市都不如,而是孤島之城!」
財務重症,市長親撰預算書
事實上,過去幾年,基隆一度是全國「失業率、離婚率、自殺率」最高的三高城市。使得基隆市長林右昌2014年上任後,就想方設法讓「雨都」能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談起五都的改制,林右昌早在1993年進入台大城鄉所就讀,談起當時台灣縣市發展的願景,「我們有區域計畫,但是沒有區域政府;我們有中央政府,可是沒有國土規劃。」
改制原是為了合理化縣市治理範圍。起初僅規劃北中南三都,但隨著新北、桃園跟台南「擦槍走火」的升格,如今台灣的縣市結構和原先的設想完全不同,「這是政治妥協的結果。」
林右昌認為,現在應該共同思考2020年,台灣的政府體制該長什麼樣子?他提出解方,「直轄市的升格,對其他縣市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不需要直轄市跟其他縣市,我們只需要中央跟地方縣市,二級政府體制就好。」
林右昌強調,這跟《財政收支劃分法》《行政區劃法》《地方制度法》有關,如《財劃法》中的統籌分配款問題就不少,各縣市都認為要修法,但每每一談,就成為政治問題。不過,雖然《財劃法》修法遙遙無期,林右昌卻認為,即使《財劃法》不好,也不應成為縣市財政紀律不佳的藉口。
基隆市的財務,其實在台灣加入WTO後,命運就來個急轉彎。由於需配合法規,每年少掉重要的財政收入——商港建設費,致使財務惡化,負債攀升,「到我接任時,負債比已近50%,已是『葉克膜』的重症等級。」
當過多年扁朝時代,曾擔任游錫堃內閣的行政院院長辦公室參議、總統府秘書長辦公室專門委員的林右昌深知,財政要扭轉,就得跟時間賽跑。於是,剛上任的第四個月,抓緊提出「追加減預算」的機會,將過去的預算重新編列。
除了重新編列預算,林右昌也著眼於「競爭型預算」,於是寫企劃書向中央爭取經費:「我們沒錢委外寫企劃書,只好在市長室,把兩張木桌子併起來,帶著副市長、局處首長在這邊討論想法,圖自己畫,計畫書自己寫!」
此消彼長,這五年多下來,基隆市的預算規模逐步提升,從160幾億,到2019年底預算規模已達199億;負債比率從近50%的舉債上限,降到33.71%,共減少40多億元的負債。
打通北台灣產業關鍵角色
地方縣市因受到《地方制度法》的限制,在行政機關的編制、政務官的任命、公務員職等的待遇都比不上直轄市或中央政府機關,使得許多優秀人才不利留住。
但林右昌卻反過來,用理念向許多地方廣徵良才,「基隆在我上任以前,是全台自殺率最高、失業率最高、離婚率也最高的城市,我就跟他們說,市長什麼也沒有,但可以給你們舞台。」
他笑著說,基隆市府就像梁山泊,有許多英雄好漢集結在這裡,「市長什麼都沒有,但有熱情。」比如都發處長、社會處長,過去他都不認識,但見面一談「就決定是你了。」
如果單看基隆市,你會發現這裡仍有許多缺點,但在林右昌的眼中,他不只看見基隆市,而是看見基隆位處北部1000萬人口的大地區,「若把基隆當做北台灣的重要商港,把整條貫穿北台灣的產業廊帶打通,那北台灣的發展就會起來;北台灣發展起來,整個台灣的發展也會上升。」
這幾年基隆市在林右昌的帶領下,逐步擺脫過去的陰霾,轉向新生。儘管財政稱不上富裕,但林右昌總能找出最佳解方,帶領基隆持續往前邁進。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馮紹恩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