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0628-1.jpg

圖/總統蔡英文與新竹市長林智堅(左)。

蘇義傑攝

 

「民意如流水」,可謂為所有從政者最難以招架的現實考驗。尤其近幾年,無論是線上的網軍,抑或線下的組織,隨著自媒體、社群平台、公民團體……的崛起,都迫使公民對政策以及政治人物的點評,都較以往赤祼而殘酷。

 

其中,由於全台22縣市的政策,遠比中央部會貼近民生日常,因此,「流水民意」的效應,更加明顯。這從《遠見》近兩、三次的年度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就特別能反應出台灣地方政治如巨浪般的波瀾。

 

2014年縣市長大選,聲勢淘天的民進黨,以秋風落葉之姿,橫掃了13個席次,惟,後來因中央執政不利而拖垮了同黨地方百里侯的民調,到了2018年,更狠狠地打破了「縣市長執政八年」的慣例。當年,因為民眾的鐵血下架、陣前換將,創下史上連任失利人數最多的一屆,連任率僅57.14%。

 

於是,地方政治的環境,可說是已從以往的「執政八年」常態,縮短為四年,孰料,民眾的耐心卻愈來愈有限,在今年初的總統大選,藍營非但未能延續火候,讓2018年拿下的城池,二度被逆轉,甚而還出現史上首樁的直轄市罷免選舉。再度宣告,民意對地方諸侯的賞味期,下縮為兩年。

 

而在官民關係變得淺碟而敏感之際,地方諸侯想要將民意維穩,猶如海中撈月,更馬虎不得。於是2020年的《遠見》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更有明鏡鑒形的警惕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本調查發布期間,適逢高雄市長罷免投票的緘默期,為尊重《選罷法》不得發布相關民調的規定,因而今年不公布高雄市各項成績。

 

以下則是今年的五大趨勢:

 

趨勢1〉老將續航展實力

 

首先是眾所矚目的5星縣市長。今年榮登寶座的包括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長鄭文燦、新竹市長林智堅、屏東縣長潘孟安,以及連江縣長劉增應等五位首長。其中,只有侯友宜為新任首長,這亦是他第一次躋身5星俱樂部,其餘四位5星老將則皆為連任首長。

 

其中,桃園市長鄭文燦已四度成功叩關,其中,他個人施政分數79分更是全台第二、六都最高。而在團隊致力拚經濟下,更在「經濟與就業」的滿意度、不滿意度,以及淨滿意度(滿意度扣除不滿意度),奪下全台最優。

 

鄭文燦對於近年桃園邁向智慧城市十分自豪:「很難想像吧,桃園市民卡截至今年4月15日止,已發行156萬張,全台最多!」

 

而連江縣長劉增應亦不遑多讓,5星五連霸的他,人氣超高,今年個人滿意度更飆至87.4%,全台所向披靡。

 

雖然從八大面向的民調顯示,交通仍是馬祖人最大的痛,但劉增應致力突破離島天險:「馬祖對台交通,其實縣政府著力有限,但我們仍努力爭取台馬輪留用、黃岐航線的開通、離島客輪調配、航空班次增加、鄉親保留票,開通琅岐小三通航線等措施,就是希望讓鄉親有感。」

 

而從5星首長中,有八成為老將的情況看來,可見,新官蜜月期已不復存在,反倒老將鴨子划水的續航力,路遙知馬力,才得以累積民心。

 

以今年來說,連任首長的各項成績,都優於新百里侯,其中,老將的淨滿意度,就比新秀高7.9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選出的新科縣市長,嘉義市長黃敏惠及澎湖縣長賴峰偉都是回鍋參選的老將,成績果然不負眾望。其中,黃敏惠個人滿意度、不滿意度、淨滿意度和施政分數,相較於前任市長同期(2016年,下同),皆是非直轄市的縣市中,進步最多的。

 

黃敏惠最自豪嘉義的城市美學:「我們一直透過市區道路號誌共桿,號誌纜線地下化,恢復城市美麗天際線!加上市立美術館落成,更讓嘉義展現美學活力!」

 

賴峰偉今年頗有斬獲。除個人負評(不滿意度)大降8.7個百分點,是非直轄市最多的,醫療衛生面向成績與去年相比,無論正負評或淨滿意度,也都是全台最多。他指出,澎湖過去為軍事要塞,發展受阻,不過,目前澎防部遷建案已取得中央承諾補助37億並辦理,將為地方發展割除盲腸。

 

趨勢2〉行政中立成王道

 

另外,在民眾厭倦藍綠惡鬥下,地方諸侯若能不被中央和政黨綁架,萬事訴諸民生,又能行政中立,反而能贏得民心。

 

今年異軍突起的新北市長侯友宜,與四年前的新竹市長林智堅,皆為《遠見》縣市調查的傳奇。身為黑馬的侯友宜,是今年的最大贏家,他一夫當關,勇奪全台最低負評、最高淨滿意度首長,團隊亦是可圈可點,在八大面向總平均中,正、負評及淨滿意度,不論是2020年實績或與去年相比,都技壓全台。

 

自去年總統大選開跑以來,侯友宜堅持行政中立的態度,深植人心,今年在抗疫期間又超前部署,儼然超乎新北市民對警察執政的期待。

 

侯友宜說,他上任後就力行「行動治理」政策,定期至29區與當地里長舉辦行動治理座談會,要求各局處首長都要站到第一線,面對面討論市政問題。

 

至於綠營的屏東縣長潘孟安,延續2019年燈會創造「我屏東我驕傲」的溫度,縣民今年給他打了79.9分的全台最高施政分數。而疫情期間,他更為了在地觀光,出面向中央喊話,「不問藍綠」的印象自此深耕民心。於是,縣府團隊在觀光面向,無論正負評或淨滿意度,都是全台表現最佳。

 

而疫情期間不畏同黨包袱,高分貝向中央喊話的台南市長黃偉哲,則是今年最接近5星的首長,亦是2020年最佳進步獎之一。

 

過去,台南在賴清德的光環下,讓黃偉哲執政首年成績受到高規格的檢驗,今年明顯通過試用期,成績大躍進,其中,他個人的負評較去年大降11.2個百分點,全台最多,而團隊在「經濟與就業」的滿意度大增19.7個百分點,全台進步最顯著。

 

談起政績,黃偉哲說,縣市合併時,台南概括承受債務為1007億元,舉債瀕臨法定上限,這幾年積極節流開源,前年和去年已呈現是零舉債,至2019年,已累積減債305億元了。

 

趨勢3〉艱困縣市露曙光

 

提及今年的黑馬,亦不能忽略基隆市長林右昌和嘉義縣長翁章梁。

 

過去,林右昌向來人氣高,個人評價遠高於前幾任市長。惟,位處於雙北市包夾的基隆,由於經費、行政位階的落差,形成「孤島效應」,讓戶籍在基隆、工作在雙北的基隆人,在比較心態下,有著「滿意市長」,卻「不滿意市政」的扭曲現象。

 

但在林市府六年的耕耘下,終於露出曙光。去年,基隆在八大面向有三項敬陪末座,今年一雪前恥,八大面向的正負評和淨滿意度,相較去年,皆是非直轄市最多,其中,「教育」「觀光休閒」「經濟與就業」的負評,年度降幅更是全台最多。

 

自稱「不山不市」的嘉義縣常自嘆,既沒六都的財源,亦沒離島、東部縣市的特別補助,是典型的「經濟弱勢」,但學運出身的縣長翁章梁,蹲了一年馬步後,成績開始衝刺。今年除個人滿意度和淨滿意度皆拿下非直轄市年度進步最多的佳績外,「消防與公共安全」更是非直轄市最低負評縣市。

 

為突破財源窘境,翁章梁致力爭取競爭型預算,其中為解決縣內水患問題,在團隊努力研究寫計畫下,至今已於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共爭取經費合計約53.7億元,並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爭取80件工程經費合計約69.5億元。

 

趨勢4〉六都表現兩極化

 

從基隆、嘉義經驗可見,預算並非決定民意的絕對關鍵。以經費同樣占優勢的六都來說,民意則呈現兩極化。新北、桃園、台南的穩坐前段班,而台中、台北在市民高規格要求下,成績相對委屈。

 

以台中市為例,由於市民不乏鮭魚返鄉的企業主,國際經驗豐富,習慣將台中置於世界平台進行評鑑,使得有媽媽市長之稱的盧秀燕,儘管用心市政不遺餘力,但個人以及團隊成績,仍受到嚴格考核。其中,八大面向平均淨滿意度37.6%,雖年增9.1個百分點,仍是全台最嚴峻的縣市。

 

盧秀燕感嘆,台中從2016年就進入「千億負債俱樂部」,負債近1200億元,舉債空間只剩88億元,遠不及台北的2000億元、高雄282億元、台南593億元的舉債空間,「台中的錢已被『借光光』。」因此,她上任後,大力減少煙火式政策,不亂花錢,並推動「自償性建設」,以調節開銷。

 

而被視為天龍國的台北市,亦有一群嚴格的市民,致使市長柯文哲個人的正負評及淨滿意度,與各縣市相比都相對弱勢。

 

對此,柯P瀟灑回應:「To see is to believe(眼見為憑),與其講一大堆、不如把事情做好,大家看了就會相信!去年,台北市獲得西班牙全球繁榮與包容城市獎第六名,是唯一入選的亞洲城市,還有第五屆IDC亞太區智慧城市大獎(SCAPA),更是教育、交通運輸類別最佳智慧城市。」

 

趨勢5〉中央魔咒已破除

 

儘管幾家歡樂幾家愁,但2020年民眾對地方政府的總體評價,都明顯高於去年。其中,21位首長的施政平均分數,突破七字頭,為近六年新高,同時隨著平均滿意度提升、負評降低,也讓淨滿意度56.9%,遠較去年與前任同期大增了16及18.9個百分點。

 

至於21縣市的八大面向平均值,淨滿意度亦較去年大增15.8個百分點,顯見本屆任期進入第二期,民眾已相對有感。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中央執政都會成為同黨縣市的民調包袱。今年卻因為中央防疫受獲國際肯定,反而拉抬綠營縣市的聲望,而且與去年相比,藍綠之間還持續擴大差距。其中,兩黨的淨滿意度就拉大7.9個百分點,「中央執政魔咒」似乎打破。

 

然而,誠如文章起首所提,「民意如流水」,任何執政者面對民調皆應謹慎視之,畢竟劇變的民意,反應的不僅是劇變中的環境,更是惕勵握有縣市資源的公僕,莫忘初衷。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0628-2.PNG

 0628-3.PNG

 0628-4.PNG

0628-5.PNG

0628-6.PNG

0628-7.PNG

0628-8.PNG



採訪撰文/李建興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