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0715.jpg

圖/美國基準利率接近零。達志

 

這場疫情,對金融業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從天堂跌落谷底的大考驗。 

 

今年初,正當國內金融業歡慶前一年獲利6341億元,較2018年大幅成長近22%之際,誰都沒料到,那麼快便豬羊變色。「全球大降息」的嚴峻時代,正式來臨。

 

3月,美國聯準會(Fed)開了第一槍,兩週內大動作降息6碼,利率幾近為零,更為了救市,推出高達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計畫。當時此舉引起連鎖效應,各國央行競相降息,資本市場強烈震盪。然而,全球「零利率」時代真的來了嗎?

 

場景回到台灣。3月19日,中央銀行召開第一季理監事會議,會後宣布降息一碼,利率一舉降至1.125%,跌破彭淮南時代的金融海嘯防線。低息效應,金融業首當其衝。攤開今年第一季獲利成績單,15家上市櫃金控中,就有10家獲利呈現衰退。

 

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分析,今年全球大降息屬「防禦型」降息,也就是防範疫情可能對經濟帶來的衝擊,因此全球央行預先降息因應。他提醒,台灣央行跟進美國降息,雖可緩解民眾利息負擔,但長期來看,卻可能是「不良債權」產生的源頭。

 

國內銀行的獲利來源主要有三:存放利差、投資收入和手續費收入。

 

富邦金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觀察,全球大降息,縮減銀行的存放利差,即便少了利息收入,還是能仰賴手續費、投資收益存活下來。

 

壽險業,恐怕就沒那麼幸運。

 

3月中下旬,國際信用評等機構惠譽,陸續將英、美、歐洲及亞太地區的壽險業評級展望,全面從「穩定」下調至「負面」。遭降評的原因,在於低利時代,投資難度更高了。

保險是長期合約,動輒6年到20年,對業者來說,每賣出一張保單,都等於是「負債」。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國內保險業即將正式接軌「會計新制」IFRS 17公報,「損失要馬上認列,利益卻只能逐期分攤」。

 

也就是,過去銷售高利儲蓄險保單的利差損,將無所遁形、必須認列損失。對業者而言,是「魔王級的衝擊」。

 

台灣人愛買保險,保險滲透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去年總保費共3兆4667億元,新契約保費就占超過1/3(1兆2747億元)。只是,隨著全球大幅降息,國外固定收益商品報酬率下降,保險公司更難靠投資賺錢了。

 

即便疫情緩和,未來仍然還有美國選舉等變數,在此金融環境下,掌握市場脈動,才有機會創造更大收益。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彭金隆認為,這也考驗著壽險公司靈活投資的能力。

 

消費者看保單四大新趨勢 

 

金管會日前公布壽險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新規,7月開始,業者為了因應成本,每張新保單的保費將調漲一到兩成。

 

富邦人壽執行副總董采苓分析,屆時業界的新產品將有四大趨勢。

 

第一,利變型保單的宣告利率趨於保守,靠此賺利差的理財族更無利可圖;第二,儲蓄型保單的保障金額占比將拉高;第三,後疫情時代,民眾對健康險需求提升;第四,因應退休理財需求的投資型保單商品將增加。

 

換句話說,保險商品將回歸保障本質,理財型商品將以長年期、退休規劃為主。以目前情況,大部分儲蓄險的商品設計,已要求至少要持有六年以上,拿到的解約金才不致有損失,就是為了避免短進短出。未來,長期持有的保單設計將增加。

 

銀行業求生術〉 降息獲利打折,靈活尋出路 

 

儘管目前銀行業處境為難,華南金前董座、現任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祕書長吳當傑認為,除非是重大人為疏失,否則金融機構在營運上,都有一套「靈活」的風險管理機制。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諮詢及銷售主管柯仕偉表示,銀行是中介者的角色,提供個人及企業貸款,低利率時代,降低民眾借款、房貸及企業經營成本的同時,銀行內部也謹慎檢視壞帳的比例。

 

放款管理及風險控管,是銀行業接下來要面臨的課題。慶幸的是,各國央行降息並採取寬鬆政策,大撒銀彈救經濟。

 

羅瑋樂觀地表示,隨著各國疫情緩和,全球將會出現「搶錢大作戰」,跨國企業將要求供應鏈廠商調整生產布局,到時會有一波資金需求,對金融機構來說,也是危機中的轉機。

 

經歷一波全球降息潮,金融機構紛紛積極調整營運體質,為了就是順應長期低利率,可能帶來的波動。

 

長期關注利率環境的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認為,可預見未來三年,利率仍會處在低檔,利差收益一定會被壓縮,但觀察長期低利的日本及歐洲,體質健全的金融業還是活得好好的。「未來市場波動將成常態,銀行要做的是,學習開發新型態商品及投資策略,來創造價值及獲利,」他說。

 

而順應這波市場震盪及主管機關的監理,李長庚觀察,這也促使壽險業走向價值型的經營,接下來待保險產品結構調整好,對台灣社會、壽險產業而言,體質都會更加健康。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許雅綿

錄音轉述/陳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