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0717-1.jpg

 

盜獵的行為,在全世界一直是個很荒謬的存在,這些不肖的業者往往在違反當地政府或國際禁令的狀態下,以非法狩獵的方式捕捉、獵殺野生動物,如此卑劣的行為不僅會造成已瀕危動物更面臨絕種的威脅,那背後殘酷且不人道的商業利益,更映照出人性的險惡和自私。

 

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性的肆虐和蔓延,專家發現近期盜獵的事件在這水深火熱的時間點上,有著更趁火打劫的態勢,無論是非洲的犀牛、亞洲的朱鷺和南美洲的美洲豹貓──這些全球族群已所剩無幾的動物,正面臨比疫情前更嚴峻的威脅。

 

自4月中旬以來,由於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的隔離措施開始施行、許多工作面臨停擺,主掌生態保育的國家公園等機關,人力也漸漸出現匱乏問題,這使得負責監視和守望的機構不再有多餘的餘裕能夠巡邏時,卻成了盜獵者投機取巧的機會。

 

少了觀光團體 盜獵活動明顯增加


0717-2.jpg

圖/一隻因為遭到盜獵而緊急救援中的犀牛

 

《QZ報導,因為疫情的擴散,許多以觀光資源為主的國家公園,近幾個月來幾乎沒團可出,在沒有旅遊活動的狀態下,廣袤的大自然空間成了盜獵者最期待的獵場,各地的野生動物保護團隊都證實,盜獵活動確實明顯在增加。

 

比方說,在非洲波札那(Botswana),最近幾週內至少有6頭犀牛被殺死;在南非(South Africa),證實已有9頭犀牛失去性命;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Colombia),盜獵者正在殺死更多的美洲虎、美洲獅和美洲豹貓;在亞洲柬埔寨(Cambodia),3隻朱鷺被殘忍的毒死;而在印度,許多野鹿也因為市場需求被濫殺。

 

保育專家強調,盜獵者之所以增加,背後牽涉許多因素,畢竟沒有了旅遊業,在國家公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能發現盜獵者的機會就更少,這些團體往往有監視和守望的作用;加上有關主管機關的員工不能和從前一樣正常工作,在無法制衡的狀況下,投機的不肖分子自然愈來愈多。

 

甚至還有科學家擔心,因為近期人為活動的減少,野生動物逐漸活躍,慢慢會將活動區域拓展至保護區外,若農民為了保護作物而殺死動物,那將會是嚴重的悲劇。

 

旅遊業收入 一直是支撐保育團隊的主要資金


0717-3.jpg

圖/在疫情爆發前,非洲的野生動物觀光導覽非常受到歡迎

 

此外,許多當地人在以往觀光繁盛的時期,可以藉著旅遊業增加最主要的收入,像是販賣紀念品、當導覽司機或在地領隊等,不過隨著旅遊業的熱度趨近於零,他們只好鋌而走險以盜獵的方式養活家庭。

 

專家還強調了最關鍵的一點,「旅遊業的收入,往往能支助當地政府在打擊盜獵者和動物保育上相關活動的重要資金,但少了這些最直接的資源,主管機關確實會面臨嚴重的問題。」

 

舉例來說,根據統計,在2018年的南非,該國的野生動植物和保護機關的相關營運,有85%來自於旅遊相關產業的收入,例如遊園門票和合法狩獵許可證的發行。

 

新冠肺炎 影響旅遊業也間接衝擊保育工作

 

0717-4.jpg.

圖/巡邏園往往會乘直升機巡視整個國家公園的狀況

 

《NY times揭露,國家封鎖、邊境關閉、簽證限制和隔離措施等,這些因新冠肺炎的政策嚴重影響了非洲超過390億美元的旅遊業。旅遊業的產業活絡激發並維繫了整個非洲大陸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專家擔心,在沒了這些資金後,野生動物的保育根本無法延續下去。

 

「這些野生動物不僅受到保育專員和巡邏員的保護,牠們也受到遊客的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負責人蒂姆達文波特(Tim Davenport)說,「如果你是一名盜獵者,你就不會去到遊客很多的地方,你只會到人跡罕至的地方,獵捕要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幅降低。」

 

少了觀光客,監視數百萬公頃區域的責任全部都落在護林員身上,專家說,「沒了遊客,護林員就好像少了一隻腳,就算真有餘裕,通常也是力不從心。」

 

一名當地負責帶團的領隊表示,到今年年底,幾乎所有的客戶,都取消了原本預定好的相關導覽行程,他逼不得已只好讓底下12名員工放無薪假,除非疫情情況好轉,否則什麼時候能趨於正常並復工,都沒人敢保證。


0717-5.jpg

圖/因盜獵犀牛角被削去,奄奄一息的犀牛

 

波札那犀牛自然保護區的官員憂心地說,「我們不僅會看到犀牛、大象更頻繁的被獵捕,因為這些人在迫於生活過不下去時,僅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賺錢。」

 

然而,為了緩解這樣的情況,總部在美國(USA)的環境組織自然保護協會最近開始挹注非洲國家公園的資金短缺,除了支撐整個機構的營運成本,還有最重要的人事成本和薪水開銷。

 

未來,如何能夠不讓資金過度單一依靠旅遊產業,將是許多國家公園待解的難題,也唯有真正落實,或許動物們才有能自在生活的一天……

 

0717-6.jpg

圖/非洲的野生動物是地球重要的瑰寶

(圖片來源:qznytimes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魯皓平        

錄音轉述/陳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