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0725-1.jpg

中山大學將通識教育中心改為西灣學院 ,強調跨域學習,並在圖書館設立創意實驗基地。

 

當大學可能轉為學生自選課程,學校如何創造「非選我不可」的理由?中山今年打進綜合大學前五強,把多元特色整合成跨界知識平台,打造出另類「非我不可」的理由。

 

位於高雄西子灣的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名列前茅,海事科技因地緣興盛,工學院在資通訊頗具口碑,文、理、社科學院也各展所長,卻也反而給人「知名度高,卻面貌模糊」的印象。

 

尤其未來大學隨著跨校修課成為趨勢,學生修課恐怕只選第一名的學校,這使得「科科分數優等,卻非第一」的中山大學,面臨極大轉型壓力。

 

打破英雄主義,用制度獎勵跨域協作

 

「中山相對其他國立頂大規模較小,必須整合多元研究之力,這也是綜合型大學的最大優勢,」曾任高雄市教育局長、嫻熟教育趨勢的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說。

 

過去大學科系結構非常嚴謹,目的是培養專才;但未來大學的學習目的,將從學術研究轉為能夠發揮、應用與創新。

 

「當典範在改變,就需要給學生更多元的教學,」鄭英耀以生物科技為例,過去大學課程安排常都是以生物學為主,包括生物技術、基因工程、微生物等,但這種單一專業,只適合一輩子待實驗室的科學家,如果學生畢業後目標是進入企業,尚需通曉應用面的大環境知識,例如,經濟學、行銷學、生產管理等,才能幫公司創造產值。

 

鄭英耀認為,一所科系多元的綜合性大學,就有更大利基去進行跨域學科整合,打造屬於自身獨一無二的優勢,就算單一科系不是領域第一,集結多門科系就能打造出唯一,讓學生「非我不可」!

 

中山大學為了推動學科跨域整合,第一步不只是推動校內跨系所合作開課,更透過制度面上提供實質獎勵,從「提高老師意願」做起。

 

中山大學是全國第一所設立「團隊彈性薪資」的大學,打破法規中彈性薪資以個人為單位、最高不超過整體專任教師比例35%的限制。

 

鄭英耀解釋,不管是跨領域合作科研或合開學程,如果彈性薪資只用於獎勵其中某幾位老師,「這個團隊一定會在內部產生心結。」但當每個參與者都獲得激勵,「自然會吸引更多人想要加入,才能創造跨領域合作的正向循環。」

 

0725-2.jpg

圖/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師生要想做怪、想混搭,學校都願意給。

 

開放高中生預選修,貼近新一代需求

 

第二步,則是建立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性向與需求。

 

鄭英耀在2003年擔任高雄市教育局長時,推出全台第一個「高中生預選修大學課程」的制度,讓資優高中生可以透過隨班附讀、課程排課或與遠距教學,自行依興趣選修大學課程,完成修課的學生,不只高中採計學分,進大學後還可以抵免。

 

他表示,雄中的學生蔡政江當年就因此提前在中山修了43個學分,大學考上台大數學系後,光學分抵免就超過30學分,三年就畢業,之後再前往美國哈佛攻讀博士,並在MIT和史丹佛擔任博士後,近年更回到台灣在中研院擔任研究員。鄭英耀還規劃以後若有機會,希望找蔡政江回中山任教,變成人才與大學的正循環。

 

迄今,中山大學不只歡迎高中生來校選課,並進一步與高中合作,由大學教授前往高中授課。

 

鄭英耀分享,這不只是把中山大學提前布局到高中,吸引有潛力的優秀學生,也可以透過觀察學生選修的課程內容,分析當前學生有興趣的課程是什麼,進而回過頭來找老師研究開課,甚至組成跨領域師資做課程設計。

 

「未來大學內部要的是合作,不是競爭,」鄭英耀強調,很多人誤以為跨領域就是「斜槓」,其實斜槓是一個人擁有多元專業,可在不同領域都表現得像專家;但跨領域是許多專家聚集在一起分工合作,以問題導向協力解決社會或地方問題。

 

把科系邊界拿掉,讓人才發展可更有效地整合,大學須要構建環境,才有機會讓多元合作「健康生長」。「我現在就怕老師不做怪,只要想做怪、想混搭,學校什麼都願意給,」鄭英耀笑著說。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謝明彧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