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0726-1.jpg

淡江朝多元邁進,推動「以實整虛」的混成學系,落實教學創新,並拓展學生的視野與國際觀。

 

108課綱才上路,新冠疫情偏在此時帶來衝擊,當學生自主學習態勢更明確,遠距若成為教學新王道,學生眾多的淡江大學將面臨什麼困境,如何保有優勢、接軌未來?

 

數月之前,當疫情在國內延燒,似乎看不到停損點時,某些大學就因為傳出境外生確診,部分課程被迫停課或改為遠距教學。學生人數高達2萬3000多人,又有大批國際生的淡江大學,頓時面臨更大壓力。

 

受到疫情波及的當下,擁有資工背景的淡江大學校長葛煥昭,決定要強化遠距軟硬體升級,讓教學資源更普及,並積極投資設備與課程。

 

遠距現象,只是疫情下的偶然

 

葛煥昭坦言,台灣的遠距教學不比歐美發展快速、比重也不高,但遠距仍是教學上非常重要的輔助項目。「不過,遠距絕對無法取代實體教學,否則教育的意義與目的就會徹底瓦解,也要重新定義了!」談起疫情可能顛覆高教生態,他先下了如此註解。

 

葛煥昭認為,這次高教圈掀起的遠距熱潮只是「偶然」,即使再發生,也會像流感稀鬆平常,許多學校也將更有能力去應付,甚至免疫。然而,他研判,高教圈將急速增加遠距教學、校園網路化,甚至線上課程的占比。

 

淡江投入遠距教學的起步很早,但主要用於碩士在職專班的授課上。

 

約15年前,淡江就開辦全台第一所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為數位校園藍圖打下基礎,目前已設立三個數位在職專班,均採線上學習,並頒予正式學位。

 

以「拉丁美洲研究所亞太研究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為例,兩年的學習歷程中,均以moodle及i-class學習平台做為互動基礎,100%遠距教學,並採西班牙語授課。學生只要在開學第一週到校,熟悉課程與環境,並進行師生溝通後就能返國;大家下一次再見面,已是畢業典禮前一週,經考試合格就能取得碩士學位。

 

正因為學生遍布海外,淡江訂定了嚴謹的線上教學與評量機制。有了相關經驗,此次因疫情可能導致成績評量方式的考驗,對淡江的衝擊就相對較小。

 

即使遠距教學在碩專班推得不錯,但葛煥昭坦言,目前很難延伸到整個淡江校園。

 

因為大多數老師並非數位原生世代,如果沒有疫情,並不會主動想嘗試遠距教學,這也是淡江難以突破之處。他舉例,就算有90%老師的支持,若有10%不配合,校方很難強制要求,總不能為了盲目追求遠距,犧牲任何一位學生的權益。

 

0726-2.jpg

圖/淡江校長葛煥昭直言,這波遠距熱潮是「偶然」,只要超前部署,就能從容面對未來挑戰。

 

遠距不靠空談,有認證才算數

 

但因應疫情,淡江仍計劃加強數位及線上課程,今年8月1日起,會陸續增加數百堂線上課程,均由微軟提供,優點之一是未來畢業生到企業操作相關軟體時,能無縫接軌、輕易上手。

 

而淡江原本就有許多遠距教學平台可供老師選擇,包含moodle、i-class等,搭配微軟的Teams,加上資訊化的硬底子,「相較於其他大學的遠距教學,淡江應該能做得不錯,」葛煥昭說。「但不是想要遠距就遠距,也並非有線上對談、開視訊,就叫做遠距教學,學校設備及課程都要經過教育部認證才算數!」去年3月修正的「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就有明文規定。

 

葛煥昭直言,淡江努力經營的數位學習課程,皆經教育部核可,這代表所有遠距教材、企劃書、網路設備等,都必須合於規範,所以,真正的遠距教學有一定門檻。遠距效應可能造成上課方式的「變異」,未來或許只有實務操作課才會留在校園。葛煥昭再次強調,數位學習雖重要,但絕對沒有實體上課有效。

 

因為大學部的許多實作課程,例如化學實驗,就無法透過遠距來達成,即使通識課或人文學科辦得到,但成效也不會比面對面上課的互動要好,況且,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有大學社會責任(USR)與社會參與的功能,尤其108課綱強調的素養教育,更是遠距難以取代。

 

因此,校方的策略,若將遠距視為輔助工具,師生的接受度會比較高,目前很多的創新教學,都可以仰賴ACW、MOOCs等課程平台。

 

當Teaching的概念逐漸深化為Learning,以前大家慣稱的教學平台,也普遍改稱為學習平台,這象徵教育更重視以學生為主體,不再只是關注老師的教學,兩者同等重要,而教育的核心與思惟也在轉換,把「學」放在「教」的前面,也象徵「學教翻轉」的時代來臨。

 

遠距做為學教翻轉的利器,老師可以預錄一些內容,放上平台供學生預習、提前思考,反覆深度去看、去想一些問題,到課堂上就能討論,這樣的遠距更有意義。

 

以實整虛,增設AI系接軌未來

 

此外,面臨少子化與國際競爭,高教選擇權也將從「學校」移到「學生」身上,多數綜合型大學逐步轉型為「在特定領域獨具優勢的特色型大學」,不追求第一而改拚唯一,淡江如何因應?

 

葛煥昭表示,淡江的定位是重視研究的綜合性大學,這一點不會改變,但會在既有的基礎上,以多元型態邁進。世界是變動的,要讓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能快速吸收新知,並培養未來觀。

 

因應全球化趨勢,今年淡江將增設人工智慧學系、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讓學生拓展視野與國際觀,順利接軌未來。

 

未來的淡江,實體教學還是主流,但會搭配更多網路與線上課程做輔助,積極推展「以實整虛」的混成學系,以實為主、遠距為輔,18週的課程,扣掉2週考試,12週實體教學,4週是非同步跟同步的線上學習,真正落實教學創新,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

 

至於純線上課程,因應時代變遷,網路校園的計畫與設備將再擴充,包含課程及學位授予,只要在法令許可下都會再增加。

 

疫情造成的遠距熱潮,雖是偶然,但淡江仍努力超前部署。「況且資訊化、未來化,一直以來就是淡江的核心價值,」葛煥昭笑著說。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劉宗翰 

錄音轉述/郭美芝